彭釗
【摘 要】解決問題是小學數學中的重要內容,也是教學中的一個難點。新大綱明確指出:“要重視從學生的生活實踐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來設計富有情趣和意義的活動,給學生可以用數學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增強了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應用意識,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解決問題的能力,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
【關鍵詞】小學數學 問題解決 數學教學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09.104
從小學數學角度看,問題解決是指在教師的組織和引導下,學生以積極探索的態度,綜合運用已有的知識、技能和能力,創造性地解決來自數學學科本身或現實社會生活和生產實際中的新問題的教學活動。作為數學教育改革的一種新趨勢,數學問題解決已成為當前數學教育研究的重要課題。
學生能否從數學的角度觀察現實生活和周圍事物,從而發現和提出有價值的數學問題是其數學意識強弱的重要標志。正如愛因斯坦說過那樣: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所以,教師作為學生數學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首先發揮的作用應該是努力創設這樣一種情境:讓學生成為數學問題的發現者與解決者。
在教學中,不僅要重視指導學生觀察的方法,步驟,而且要為學生提供大量的實踐活動情境和參與的機會,從現實生活中選取觀察的素材,讓學生親身感受到數學問題的真正存在,進而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
一、合作探究,尋找策略
這一環節是全課的重點,是知識的形成過程,是情感與態度的體驗過程。要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看問題,用數學的頭腦想問題。因此,教師應根據提出的問題擬定合作探究的具體要求(包含學生的分工)。在探究過程中,要落實主體地位,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不斷體驗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同時,動手實踐能力、合作意識、合作能力及交往理念在探究中也得到了發展。
在教學“租車”這課時,有一道題:有38位同學乘車去郊游,大巴限乘15人,每輛租金180元;面包車限乘8人,每輛租金120元。怎樣租車更合算呢?有的學生說:租3輛大巴。有的學生說:不好,租5輛面包車吧。師:為什么不好呢?生:租3輛大巴浪費7個位置,租5輛面包車才浪費2個位置。師:看來浪費的空位越多就越不合算,是吧?結果是這樣的嗎?還有更合算的租車方法嗎?請你們在小組中交流交流,并動手算一算。一石激起千層浪,孩子們七嘴八舌地說開了……有的爭得熱火朝天,有的還動手快速地算了起來……最后,在大家的交流互補中,得出了結論:空位越少越合算;哪種車更合算,就多用哪種車。這樣實用的生活經驗就在孩子們的探究合作交流中浮出水面了。
二、營造和諧氛圍,鼓勵學生敢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成功的教學依賴于一種真誠的尊重和信任的師生關系,依賴于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氣氛。”學生只有在親密融洽的師生關系中,才能真正表現自己,創造性的發揮潛能。如果教師冷漠生硬,過多指責,課堂氣氛必然會趨向緊張、嚴肅,學生產生的是壓抑感,小學生的自尊心理必然使他們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創造性的思維也就無從產生。因此,教師要時時注意在課堂教學中建立平等、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充分愛護學生的問題意識。對于學生萌發的各種問題,或是學生提出的不著邊際或不切主題、奇思異想的問題,教師應給予贊許的目光、鼓勵性的語言。同時教師要善于捕捉學生的點點智慧火花,對于學生提出的問題不失時機地肯定和表揚,使學生時時有一種愉悅的心理體驗,感受到思維勞動的成功和樂趣,而當他們的才能得到老師的認可時,就會產生一種發揮更大才能的心理,學生在學習中敢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積極性就得到了提高。
三、回歸生活,應用問題
傳統的應用題教學,比較注重題型訓練。這種理念和教學策略導致的結果是使學生在枯燥而抽象的數學術語中,并最終可能導致學生產生怕數學、厭數學的心理。
比如在“有多重”的教學中,我在課堂上帶了兩袋500克的碘鹽,一袋1千克的洗衣粉,還有硬幣,讓學生看看上面的標注,再掂一掂它們的質量,最后以小組形式再親自動手用天平稱出5枚硬幣的質量,并計算出1枚硬幣的質量。
再比如學了“周長”后,就讓學生量一量黑板、課桌、書本面的長和寬,然后計算,甚至可以在父母的幫助下量自己家里家具面的長和寬。學“年、月、日”,讓孩子們看日歷,查找每月有多少天,然后比較看有什么規律。“看日歷”教學中,讓孩子們從日歷中找出我國的重大節日。
在“用數學”中,孩子們體驗所學知識的作用,更大地調動了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激發了他們解決問題的興趣,又讓孩子們從中品嘗到學以致用的樂趣。
四、組織學生在動手實踐中發現問題
蘇霍姆林斯基說:“手是意識的偉大培育者,又是智慧的創造者。”動手操作是學生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度的必要手段。概念知識中,有許多抽象的內容較難理解,如果讓學生在概念的形成過程中,通過自己動手操作、實踐,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教學“質數與合數”一課時,我首先讓學生準備了一些形狀大小相等的小正方形,讓學生用不同個數(5個、9個、12個、17個等)的小正方形拼成長方形,想一想有幾種不同的拼法。學生在動手拼的過程中發現并提出了這樣幾個問題:(1)為什么用5個、17個小正方形拼成長方形只有一種拼法,而用9個、12個小正方形拼成長方形卻有多種拼法呢?(2)這與小正方形的個數有什么聯系呢?(3)是否給的正方形個數越多,能拼出長方形個數的方法就越多呢?然后針對學生產生的問題引導學生研究這些“個數”的特點,學生在交流與探討中發現其中隱含的知識點:當小正方形“個數”的約數只有1和它本身時,只能拼成一個長方形;當小正方形“個數”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還有別的約數時,能拼成多個長方形。從而引出了質數與合數的定義。這樣在操作實踐中,讓學生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把原本抽象的知識具體化,促進了概念的形成。
總之,通過各種載體增強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有效地激發學生將數學知識應用于實踐的積極性,加大學生體驗成功的頻率,提高他們利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促進學生數學素質的提高。
參考文獻
[1]孫皓.小學高年級學生數學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D].山東師范大學,2018.
[2]陳麗利.小學分數教學中的數學基本思想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