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娟
【摘 要】近年來,素質教育的重要性逐漸深入人心,在這一背景下,初中美術教學改革的比例逐漸增加,在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入的背景下,新時期我國在積極加強初中生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必須結合教學內容以及學情,深入落實初中美術課堂教學改革,為實現中學生全面培養奠定基礎。鑒于此,必須詳細探討初中美術課堂教學改革途徑,以供參考。
【關鍵詞】初中美術 課堂教學改革 有效思考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16.152
初中生處于成長的叛逆期,因此初中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各科教師就必須注重對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審美觀念的培養。在這一背景下,初中美術教師應充分發揮學科優勢,在培養學生繪畫能力的基礎上,從審美能力以及美術藝術價值等角度出發,科學進行初中美術課堂教學改革,在這種情況下,積極加強初中美術課堂教學改革途徑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一、利用情境教學法激發學生美術學習積極性
要想從根本上提升初中美術課堂教學效果、實現科學的初中美術課堂教學改革,在實際展開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就必須以激發學生美術知識學習積極性為出發點實施教學改革。為實現這一教學目標,初中美術教師應綜合應用多種教學模式,創設多樣化、生動有趣的課堂教學情境,從而有效吸引初中生的注意力,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展開美術知識的學習[1]。值得注意的是,在情境創設過程中,初中美術教師應結合教學內容以及初中生性格特點等,加強對多媒體技術以及各種設備的應用力度。
例如,在山水畫相關知識點教學中,初中美術教師可以將我國經典的山水畫作品應用多媒體設備播放出來,并配合相應的音樂,將學生徹底帶入到山水畫的情境當中,體會山水畫的魅力與特點。在此基礎上初中美術教師還可以將不同山水畫作品的歷史背景等引入課堂,加深學生對山水畫以及畫家的了解,這對于引導初中生自主發現山水畫的魅力以及美感、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生活的感情奠定良好基礎。
二、通過引導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價值觀
新時期,我國在積極加強中學生綜合素質全面培養的過程中,初中美術教師必須結合這一教學目標與美術知識的特點,通過審美教學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審美價值觀,促使初中生逐漸掌握發現生活中美麗事物的能力。這就要求初中美術教師深入到學生內部同學生共同展開生活的觀察與探討,學會從學生角度出發觀察事物,努力獲得學生的認可,拉近同學生之間的距離,這符合初中生性格敏感、叛逆心理強的特點[2]。因此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美術知識學習積極性,并學會靜心觀察生活中的美,同時學會應用美術技巧,將自己內心深處對美的感受表達出來。
例如,初中美術教師可以結合生活實際,引導學生展開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水”的觀察,培養學生發現美的能力。一方面,初中美術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水”觀察的基礎上,應用語言描述“水”的特點,在此基礎上鼓勵學生將“水”的這一形態特點應用線條呈現出來,從而培養學生對“水”的感受以及利用美術語言的能力。在此基礎上,初中美術教師還應引導學生在創作的基礎上進行交流與溝通,對他人的作品進行品評,開拓自身的視野,并學會從多個角度出發來觀察事物,體會美術中“水”的美感,從中獲取快樂。
三、構建完善評價體系培養學生美術學習自信心
培養學生美術學習自信心是全面落實初中美術課堂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以及方向,因此新時期初中美術教師在實際展開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應結合初中生特點,尊重學生的個性化差異,綜合應用評價、鼓勵等多種途徑給予學生以鼓勵和肯定,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發現美,不僅有助于強化初中美術教學質量,同時還能夠實現對初中生綜合素質的全面培養[3]。因此,初中美術教師在實際落實課堂教學改革的過程中,應不斷提升評價體系的科學性和完善性,針對學生自主創作的美術作品進行評價的過程中,嚴禁帶入個人情緒,通過學生作品分類的方式,挑選出具有代表性和創新性的作品進行對比和評價,在給予學生極大肯定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取長補短,不斷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與意識,為將初中美術教學功能全面發揮出來,高效完成初中美術教學目標奠定基礎。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初中美術教學對于實現初中生綜合素質全面培養的目標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新時期初中美術教師必須充分發揮美術藝術的魅力,為實現對中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培養奠定良好基礎。在這種情況下,初中美術教師可以從利用情境教學法激發學生美術學習積極性、通過引導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價值觀、構建完善評價體系培養學生美術學習自信心等角度出發,為實現科學的初中美術課堂教學改革奠定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李佳妮.有效滲透,只為無限精彩——傳統圖案、紋樣在初中美術教學中的滲透[J].美術教育研究,2018(17):154-155.
[2]張麗娟.略談初中美術教學中傳統元素與流行元素有效結合的教學模式[J].中國校外教育,2018(16):6-7.
[3]李羅.中學美術課堂“教與學”的探索與研究——以《步行街座椅設計》為例[J].美術教育研究,2018(04):118+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