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龍慶
摘 要:對于剛升入初中的學生來說,由于所學知識層次的深入,所以一時難以適應。因此,教師在教學中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教學,將不同層級的學生進行分層式教學,使得每個學生在學習的時候都能夠在自己的領域有所突破。
關鍵詞:分層教學;初中數學;實踐教學
分層教學即針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知識的學習能力以及掌握情況的不同所進行的有效且分層次的教學。這是一種非常有效的學習方式,能夠將學生的學習發揮到最好的狀態,使得每個學生的學習都能夠取得應有的進步。從以往的教學經驗來看,學生在學習伊始較為被動,一來是因為對數學沒有太大的興趣,再有就是在學習中跟不上教師的進度,久而久之落下的東西越來越多。因此,教師在教學中需要引入分層教學的方式,在學習中能夠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有所成就,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
一、根據學習實際情況,進行合理小組劃分
對于學生而言,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可以集中在一起進行全面學習,我們可以引入小組的模式進行。但是怎樣的劃分合理?合理的依據又是什么呢?
初中數學知識比較基礎,因此我們可以在課堂中融入更多的情景元素,讓學生在學習的時候能夠融入一定的環境中,教師根據學生對學習的表現進行有效劃分。首先,學生的抽象思維各不相同,這兩者之間的差異就可以讓教師進行分層教學:對邏輯思維較弱的學生用數形結合的方式引導學生進入具體的情境中,讓原本比較抽象的思維能夠在一個更加具體的畫面中展示出來,通過反復的練習和鍛煉,加強學生對抽象思維空間的理解,從而可以為數學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另外,根據學習態度等多種綜合因素的不同,也可以進行有效的分組,這里我們可以初步運用考試的成績和平時的課堂成績作為考量。將成績較好且具有一定的發展思維的學生分為A組,將平時比較努力的且基礎知識掌握得比較扎實的學生分為B組,將學習稍弱成績暫時落后的學生分為C組,這樣有針對性地分組,在進行教學的時候也能夠更加有效,讓學生在學習的時候能夠感受到教師的熱情,使得自己的學習能夠事半功倍。
二、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實施數學課堂分組教學
在課堂學習中,我們可以按照之前既定的分組進行劃分學習,讓學生在課堂的學習中能夠感受到不同層次的學習模式。對于A組的學生來說,教師在進行課堂提問的時候可以選取一些比較有發展性的問題,讓學生在學習中能夠有自己的思考時間,不斷進行思維拓展,以便在學習中能夠有更多的見解;而對于B組的學生來說,還是以基礎知識鞏固為主,要讓學生將基礎知識的根基打得更加牢固,然后在學習中找到屬于自己的學習方式,具備一定的思維能力,朝著A組的學生進行發展,以他們為自己學習的目標,在學習中不斷地進行追趕。而對于C組的學生來說,首先需要做的就是端正他們學習的態度,教師可以運用比較豐富有趣的形式引導學生首先對數學感興趣,認為學習數學是一件非常好玩的事情,對此,教師可以大量地運用生活中的實例,讓學生能夠從身邊的事情著手,感受到學習的重要性,從而對數學的學習不再抗拒,在實施了這一步的計劃之后,便可以引導學生在學習中開始著手基本的知識練習,讓學生在學習的時候能夠更加主動,在學習中能夠找到屬于自己的學習方式。
三、加強互動交流,創建良好氛圍
對于學生來說,在小組內的學習也要進行合理的交流。因為他們在學習中會遇到很多的問題交流的空間比較少,在課堂中我們會以講解為主,給學生留下的時間是很少的。因此,課后的時間也要充分利用起來,可以組織一些課外的學習小組,讓學生在課后進行有效的探討。學生在課后的時間是比較自由的,氣氛活躍,不受課堂的約束,在交流的時候可以更加輕松,在學習的時候能夠更有效。同時也可以鍛煉他們團隊合作的能力,讓他們在日后的學習中也能夠相互學習,獲得共贏。我們發現,在這樣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中,對于不同層級的學生而言,都是比較有效的,他們可以自由地進行組織,進行自由的分層,在學習中你追我趕,不斷地超越他人,也不斷地超越自己。
在我們的初中數學教學中,可以采用分層教學的形式,讓學生在學習的時候能夠有的放矢,進行合理的計劃性的學習。而教師在教學的時候也可以更加輕松,對于每個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也能夠做到詳細的了解,在教學中也能夠激發學生的主動
性,使得初中數學課堂變得更加有效。
參考文獻:
[1]周俊明.如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J].語數外學習(初中版中旬),2014(7).
[2]顧友行.在初中數學教學中進行人文教育的方法[J].語數外學習(初中版中旬),2014(7).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