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教學改革的推進,高中數學課堂原有的教學方法已經不能適應學生的學習需求,教師需要轉變以往教學觀念,才能達到課堂教學目標,為學生今后數學知識的學習奠定良好基礎。而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多種高新技術被引入到教育領域,而微課是教育界一直關注的方向。將微課應用到教學活動中,在國內已經開始試行。文章以高中數學課程為例,闡述微課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實際應用,并提出進一步推進微課在教學活動中應用的建議。
關鍵詞:高中數學;微課制作;教學應用
微課指的是以視頻為主的載體記錄老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圍繞某一個知識點或教學的環節開展的精彩教學活動全過程。“微課”形式新穎比其傳統教學更容易吸引學生,大多數情況下,學生在日常教學中學生總認為自己是被壓迫,這也是導致學生厭學的根本原因,數學作為一門思維拓展性課程,需要長時間知識的積累,尤其是高中數學。而微課以視頻的形式,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減少了壓迫感,從而喜歡數學。
一、 微課教學中的應用現狀
第一,學校的硬件設施不完備,因為微課的制作需要多媒體、網絡以及相關錄制的設備,這些都成了微課在教學過程中的阻礙。第二,老師缺少微課制作的經驗,因為微課是新興的教學方式,大多數老師應用的是傳統教學模式,這就使得在微課制作上存在一定難度。第三,學校沒有對教師進行微課教學的培訓,這就直接導致許多老師對微課的認識不充分,認為微課就是老師帶領學生看一些相關教學視頻,這給微課劃定了一個圈子,使得微課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第四,缺乏對微課的設計,微課的設計直接影響學生的注意力。
二、 分析高中數學的微課制作
第一,分析學生特點。根據每個學生的特點以及興趣愛好,選取適當微課內容,縫合學生們在學習過程中真實的需要,而不是華而不實的作品,根據學生們的興趣來選擇可以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們的積極性,從而提高課堂效率。第二,利用第三方平臺。第三方平臺的參與不僅能夠使微課的制作更加精美而且能夠使視頻放入更大的平臺,從而幫助更多同等需求的學生。
三、 如何設計高中數學的微課
在高中數學微課的教學中,設計至關重要,直接關乎學生的觀看興趣以及課堂效率。
(一) 做精選題
在選題微課設計的過程中要精益求精,要把微課當作自己的責任,做精每一個選題,同時在微課制作的過程中應該依據高中數學教學內容來進行嚴格的篩選,對每一個選題的方向進行專業化的設定,這樣才有利于形成一個與學生的需求適應的數學教學體系。如在三角函數的微課制作中可以依靠動態的方式進行對比教學,直觀展示三角函數的變化規律和特點,加深學生們的記憶,而不是依靠死記硬背。
(二) 錄制視頻
在視頻的錄制中,教學視頻與老師授講視頻相結合,幫助學生真正的搞懂高中數學,從而達到最大的教學效率。
(三) 分類編輯
在編輯的過程中應該根據學生的不同興趣分類編輯,做到視頻可以幫助每一個學生,不落下每一個學生,依靠編輯軟件的幫助對視頻進行合理的剪切調整,使之形成一個高濃縮、趣味性強、針對性強的精美視頻。
四、 高中數學微課應用
(一) 預習環節與教學過程相結合
在課程授講之前提前將微課視頻發給每一個學生,讓他們提前預習,增強課堂上教學效果,淺顯易懂的微課視頻能在學生們的腦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因為高中數學是應用性很強的學科,所以如果要使學生們扎實掌握,就要課上、課前、課后相結合。
(二) 課前分組討論
在課前給學生們一定時間就他們預習情況與不懂的部分以小組的形式進行討論,討論的過程就是學生們加深記憶的過程,有效地提高之后授講的效率。同時,注重課堂氣氛。數學本身需要很強的邏輯思維能力,所以就要求學生們緊跟老師的思路,這就要求老師為學生們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使每一位學生都能投入到數學學科的學習之中,更主要的是通過微課形式的教學手段,從而渲染應有的課堂氣氛,讓學生在理論知識的學習過程中結合現實生活。
(三) 梳理框架
針對高中數學這一學科老師應該以微視頻的方法,把課堂上的難點、重點進行框架的梳理,是同學們產生對數學的興趣,在興趣學習的過程中掌握知識點,積極投入到高中數學的學習之中。教師需要豐富課堂,課程的授講過程中多以活動的形式調動學生們對高中數學學習的積極性。
五、 總結
微課在高中數學的教學中極其重要,它能將麻煩困難的定理公式以視頻的形式展現出來,更加直觀讓學生們感受到數學的魅力,最大限度地縮減了學生們的任務量,高中數學本身就具有一定難度,而微課的加入幫助學生提高了對高中數學的興趣愛好,微課的加入也能在某種程度上豐富學生們對數學內容的理解認識,還能幫助學生們形成比較系統的邏輯推理能力和數學思維,同時培養學生們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的熱情。
參考文獻:
[1]游強,姚秀莉.高中數學微課制作及微課在教學中的應用[J].現代教學,20179(19).
[2]羅靜彥.高中數學微課制作及微課在教學中的應用[J].長春教育學院文理導航,2015(12).
[3]張輝.高中數學微課制作及微課在教學中的應用[J].考試周刊,2015(05).
作者簡介:
王真建,重慶市,重慶市榮昌安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