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學中往往存在著教學預設與課堂生成的沖突,在教學設計環節中如何提升教學預設的精準度,準確地了解學情、因材施教,把控教學目標,突破教學中的重難點,是大家一直在思索和探究的問題。本文介紹了課堂前測的方式方法與分析手段以輔助提升教學預設的準確性。
關鍵詞:課堂前測 學情分析 教學預設 教學設計
在教學的過程中,有的老師會遇到這樣的問題,認認真真地參考名師課例、教參、教案,備好了一堂課,挖空心思設計了環環相扣又層層遞進的教學環節,教案中設計好了師生互動的對答,設想了學生可能發生的各種狀況,萬事俱備,但當課程一開始,一切卻都不按照“套路”走了。雖說課堂生成必定會是教學預設的節外生枝,但這究竟是為什么呢?
這是因為在教學設計的過程中,我們老師往往會主觀的臆斷學情,以自己的知識、經驗和對學生“膚淺”的了解,來替代學生的思維,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你以為他們喜歡喜洋洋,但其實他們喜歡的是tfboys,你的認知和孩子的認知都不在一個次元上,而你還是用喜洋洋去進行情境引入,效果當然沒有你想像中那么好,甚至高年級的孩子還會因為你選擇的情境線索人物幼稚而表現出反感與尷尬。
再有就是教材的邏輯起點于學生的認知起點之間也有沖突,例如在教學《三角形面積的計算》一課時,人教版教材中提供的是利用兩個完全相同的三角形進行拼擺的方式,先轉化為已知的平行四邊形面積,再通過公式推導的方式從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推導出三角形的面積公式。但在教學時你會發現當孩子面對一個三角形要他探究其面積計算的方法時,他們更多的是受到前一個課時推導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時用剪拼移的方式來轉化圖形的影響,首先會想到的仍是將三角形沿高剪下拼成矩形。當在教學過程中才發現他們的思維邏輯角度站的位置與你的預設相去甚遠時,不是每個老師都有那個能力臨時應變的。
那么有沒有什么好辦法來解決這類的問題,使得教學預設更貼近學情實際,能更科學更高效的輔助老師們進行教學設計呢?當然有!這就是課堂前測。
課堂前測是以了解學情為目的,通過幾個簡單的問題設置,收集來因存在個體差異的學生們由于認知基礎不同,而產生的具有多樣性和豐富性信息。用以輔助教師找到教學的最近發展區,找到教學的起點,以便更準確的把控教學目標、教學環節、以及教學重難點的設置。避免造成“會的不教也明白,不會的教了還是不明白”的問題。
一、課堂前測的方式方法:
(1)問卷與談話
例如:你可以問“你現在最喜歡的動漫卡通人物是誰?”“你知道與人民幣相關的哪些知識?”“在生活中你見過哪些地方會用到折線統計圖”……順便一提,這樣的問卷與談話對于教學統計課程的數據收集工作也可并用。
(2)導學案
利用導學案既可以了解學生對新知的掌握情況,也可以有意識的引導學生進行學前的預習,擴充學生思考的時間與空間。以《三角形的面積計算》一課為例:
1、你知道哪些三角形,請你用卡紙做出你所知道的那些類型的三角形(每類做2個,并在上面作高,標出它們的底和高的長度)
2、你知道三角形的面積公式是什么嗎?
3、你知道這個公式是怎么推導出來的嗎?如果你知道請你用文字輔助繪圖進行說明。如果你不知道,那么也請你嘗試自己推導看看,并把你的想法畫出來,補充以文字說明。(越詳細越好)
4、你能嘗試計算出你制作的某一個三角形卡紙的面積嗎?把計算的過程寫出來。
二、課堂前測的分析手段:
課堂前測可以實現在課前對教學二維目標的數據收集,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結構,生活經驗都可以明確地呈現在教師面前。就數據而言,你可以知道班級中有多少比例的孩子對新知已有一定的認識,并且達到了什么樣的程度。還是以《三角形的面積計算》為例,在課堂前測中,我班有37.31%的孩子能夠在教學前寫出三角形的面積公式,并且能夠運用其進行計算。有41.18%的孩子在前測中展現了用等腰三角形沿高剪下轉化為長方形后來嘗試推導三角形的面積公式。而有35.29%的孩子在預習過后提出用兩個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邊形的方式來推導三角形的面積。當然還有一大部分孩子是沒有任何想法和基礎的,這就給予了我設計探究環節時的思路,從而選擇以小組討論交流的形式進行教學活動,甚至可以根據學生已有的經驗安排探究活動的座位。活動中要求學生要利用學具操作演示各自的方法,以更直觀的方式引領知識基礎較差的學生。并會考慮到需要安排學生去討論哪種轉化推導的方法更嚴密科學。
利用課堂前測輔助提升了教學預設準確性,使得教學設計有的放矢的,讓課堂上有限的時間充分的發揮到學生的自主探究活動和教學的重難點的突破中去,確實地提升了教學的效率。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小學數學課程標準》(2011版)
[2]《小學數學學業評價標準》(實驗稿)
[3]《以學定教,從關注教學前測開始》謝勝微.新課程·上旬.2016
作者簡介:
蘇毅瑩(1985-),漢族,一級教師,福建師范大學小學教育本科,研究方向:小學基礎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