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怡
摘 要: 提升大學課堂教學有效性是提高高等教育教學質量的第一步。針對我國大學課堂教學存在的諸如過于強調學生的認知忽視個性化全面發展、過于強調課堂教學的預設等低效的課堂教學行為,本文運用人本主義教育思想思考大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相關問題,并提出樹立生本教學理念、構建和諧融洽師生關系、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反思學生學習等策略。
關鍵詞: 人本主義教學思想 大學課堂 教學有效性
教學是高校的首要職能。關注教學質量,不僅有利于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還有利于推動高校內涵式發展。其中,課堂是高校教學的主陣地,是大學教學最基本的組織形式,關注大學課堂教學有效性是提高教學質量的第一步,也是關鍵的一步。
目前,我國大學課堂教學受以往教學思想的影響,存在過于強調學生的認知忽視個性化發展,過于強調教師的權威地位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過于強調教師的單向灌輸忽視師生間交流互動,過于強調課堂教學的預設、組織忽視課后學生的學習狀況等低效的課堂教學行為。為改善這些低效的課堂教學,可以基于人本主義教育思想探索有效的課堂教學。一是有效的課堂教學與人本主義教育思想有著共同的目標。有效的課堂教學關注學生的學習,以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為教學設計目標,最終為了學生的各方面成長成才。人本主義教學思想的基本原則是重視人的自我實現,重視意義學習,要求學生學會學習,全方位發展,成為一個“整統的人”。二是有效的課堂教學離不開人本主義教育思想的指導。因為課堂教學的主體與客體為人,關于人的問題研究離不開人本主義思想,關于人的教育方面的問題離不開人本主義教育思想,基于人本主義教育思想思考教學目標、教學設計、教學方法、學生學習等問題,有利于構建有效的課堂教學。
一、人本主義教育思想的核心
隨著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發展,一種脫胎于此的教育理論——人本主義教育思想于20世紀中葉興起,其代表人物是羅杰斯與馬斯洛。主要內容有:
(一)現實與最終的教育目的。
在人本主義有關教育目的的論述中表示,人生來就具有發展的潛能,并有一種“自我實現”的傾向,只要具備適宜的條件,個體能把這些潛能、需要充分表達出來并加以實現,成為完善的人。其中自我潛能是實現個體發展的關鍵因素,文化、環境、教育僅起輔助作用。而最終的教育目的在教育實踐中則表現為促進學生“學會學習”。
(二)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思想。
人本主義教育思想認為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人,課堂教學要圍繞學生進行。其中,教師在教學中擔任的角色是學生學習的指引者、促進者、鼓勵者,相當于“助產士”與“催化劑”的功能。教師的主要任務是為學生營造輕松的學習氛圍,使學生感到自由、安全,可以任意發揮好奇心,自由探索。這就是人本主義教育思想中著名的“非指導性原則”,而學生則要秉承“自主參與性”原則,有“主人翁”的意識,積極主動參與課堂學習。
(三)良好的師生關系是促進教學的關鍵因素。
羅杰斯認為,在教學過程中,除了教師的教學技能、課程計劃、豐富的圖書、視聽設備、程序設計等外,最重要、最關鍵的因素在于師生關系。為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羅杰斯認為教師必須具有以下幾方面的態度品質:(1)真實或真誠;(2)尊重、關注和接納;(3)移情性理解。
(四)注重學生的自我評價。
傳統教學往往采用以教師為主體的總結性評價,以考試分數評價學生的學習。人本主義教育思想反對這種評價方式,并提出了學生的自我評價,即學生自己決定評價的標準和要實現的目標,并執行評定,看自己是否實現自己制定的目標,評價是否合格。自我評定不僅僅可以從知識角度來衡量,還可以從學習動機、學習態度、人格品質等多方面進行,評價的形式、標準自主決定。
二、人本主義教育思想下大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特征思考
至今,關于有效教學的定義尚未統一,每位學者各有看法,綜合考量,我認為有效教學即:爭取以最少的教學投入,在保證教學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的前提下,促進學生增長知識、學會學習、全面發展。有效課堂教學是有效教學的一部分,它們的定義內涵一樣,只不過局限在課堂上,因此,本文中采用的定義與上述一致。
關于大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特征,眾多學者進行了較為全面、細致的敘述,本文既然是從人本主義教育思想來探索大學課堂有效教學的,就要從人本主義教育思想出發,思考、補充、完善大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特征。
(一)體現以生為本的教學目標。
從人本主義教育思想出發,有效的課堂教學應制定以生為本的教學目標。生本教學目標要從兩方面考量,“基于學生”,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時,以學生為依據。“為了學生”,教學目標的出發點是為了學生的成長。
(二)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評判教學是否有效的關鍵標準是學生的學習效果優劣。雖然在一些課堂上,教師教得好,學生學習有進步,可進一步深究,學生的學習大多是出于外部的物質化動機,如:為評比獎學金、就業等,而不是真正的“愿學”、“樂學”。因此,真正的有效教學要促使學生樹立真正的學習動機,以自我完善為目標,不需外部刺激,自憑內心做到肯學、會學、樂學,充分發揮學習的積極主動性。
(三)學生學習的反思性。
對學習進行反思,要求學生自我評價是人本主義教育思想的特點。有效課堂教學更要做到如此。學生反思學習得失,不僅是知識方面,還包括學習動機、學習態度、人格品質等多方面。
三、基于人本主義教育思想提升大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思考
(一)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學觀念。
觀念、思想是實踐的先導。樹立科學合理的教學理念,實現有效的課堂教學事倍功半。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不僅符合《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20年)》中提及的“教育應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把促進學生成長成才作為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的思想,而且是實現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根本。
以學生為本的教學觀念要求應用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目標。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時要秉承兩條原則,即“基于學生”和“為了學生”。教學目標的制定要以學生的生理、心理年齡特點,學習及認知規律,知識、能力的原有水平,學生的個體差異為本,根據課程大綱、學科特點,制定合理、科學的教學目標。不僅如此,教學目標還要以促進學生成長為出發點,以學生知識、情感、人格、潛能等全面發展,符合社會需求的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為歸屬。
以學生為本的教學觀念要求以學生為本的教學方法。教師應樹立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轉變角色,不再是決定者,而是幫助者、指引者,其任務是為學生的學習創設條件。其次,在教學方法的選擇方面,有意識地引進啟發式、探究式教學,如:小組討論、個人展示、課題研究、頭腦風暴。這樣有利于在課堂教學上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其學習主動積極性,鍛煉其批判性、創新性思維,使其學習富有個人意義。
(二)構建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
以往教育中的師生觀為“師道尊嚴”,“天地君親師”,教師處于絕對的權威地位,學生要服從。顯然,這種師生觀已不適合學生主體意識喚醒的現今時代。人本主義教育思想也反對這種傳統的師生觀,人本心理學家認為,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是教學取得成功的關鍵。教師要真誠對待學生,表現真我,沒有任何的矯飾、虛偽;要尊重、接納每一位學生,不差別對待,不因學生的表現差而討厭、歧視,也不因某一學生表現優異而過于熱愛。不僅要關注每一個學生,還要關注學生的每個方面,善于抓住學生的閃光點;更要關心學生,關心學生的學習、情感、生活方方面面,設身處地地為學生著想;教師與學生人格上平等,兩者和諧對話,交流合作。
(三)關注學生學習,引導學生學會學習。
人本主義教育思想與有效的課堂教學有著共同的特征,即對學生學習的關注。羅杰斯認為,面對不斷變化發展的世界,單純的知識傳授已不適合,學生要學會學習,掌握相應的學習方法。因此,教師不僅要傳授知識,還要教會學生如何學習。
首先,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這就要求教師及時表述該學科、專業的發展方向,協助學生設定目標,目標是學習的動力與方向,學生具有清晰、具體的學習目標,其學習愿望與動力也會很強烈。其次,教師可以通過創造適宜的學習條件,創設問題情境,鼓勵學生自由探索,挖掘學生的潛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好奇心。
(四)反思學生學習,突出學生的自我評價。
人本主義教育思想注重學生學習的反思,要求學生自評學習結果,這是現今教學中較少出現的,也是有效課堂教學所必需的。
學生在自評學習結果時,可以自由選擇,不僅僅是知識層面,還可以是學習態度、努力程度、智力水平、情緒體驗、道德品質等方面。不僅要關注學習結果,還要關注學習過程。不僅可以進行量化評價,還可以進行質性評價。這樣,學生能自我剖析,充分了解自己,明確如何改進自己,不斷加強自我教育,促進自身發展進步。
除此之外,對學生學習進行反思的主體不僅有人本主義教育思想所認為的學生,還應考量教師對于學生學習的反思,教師不能再運用傳統的“分數定生死”的評價方式,而應在評價范圍方面,不僅考慮學生的認知層面,還要考量學生的能力水平、情感態度價值觀。評價方式方面,不拘泥于考試,可以根據學科及學生的特點采用形式多樣的評價方式,如:個人展示、演講比賽、課題研究等。教師還需改變以往“重量輕質”、“重結果輕過程”的評價方式,加大對學生學習的反思力度,從學生的學習出發,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了解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及學生的個別差異,制定合理的教學目標,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有針對性地組織教學,使學生真正在原有知識、能力水平的基礎上掌握所學的內容。
四、結語
基于人本教育思想探索高校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主要是因為其中一些積極因素,如:學生為主體、關注學生的情感等內容對于我們改進課堂教學,發揮課堂教學的實效有借鑒意義。但是,事物具有兩面性,人本教育思想存在不足,如過于注重個體而忽視群體,過于注重學生的自我學習而忽視教師的作用,等等。所以,在進行探索時,須立足于教學現狀,把握教學特點,辯證看待、引用人本教育思想,取長補短、長善救失,為探索有效的高校課堂教學而努力。
參考文獻:
[1]盛敬,劉國滿.大學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分析與對策[J].科技視界,2017(16):57-58.
[2]鄧紅,石利媛.人本主義視角下有效課堂教學的構建[J].基礎教育研究,2016(13):40-42.
[3]劉華錦,葉正茂.高校課堂教學有效性探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6(11):101-103.
[4]尹陽,譚偉.教學設計的人本主義思考[J].網絡財富,2009(14):118-119.
[5]姚利民.有效教學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4.
[6]肖貽杰.大學教師有效教學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2003.
[7]郭忠銀.略論人本主義心理學的教學觀及其啟發意義[J].邢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3(02):27-29.
[8]施江玉,李輝.對羅杰斯教育理念的再思考[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02(01):4-8.
[9]方展畫.當代西方人本主義教育理論評述[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1999(01):50-57.
[10]劉建.人本主義教育哲學的反思與回歸[J].教育發展研究,2017,37(06):5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