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杰
【關鍵詞】 核心素養;校本課程;蘭州“非遺”;培育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16—0090—02
學生核心素養包括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維度,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六大素養。核心素養的落地必然有一個“校本化”表達的過程,而“校本化”表達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課程的表達。核心素養的培育必須經過課程實施才能得以實現,校本課程建設無疑是非常重要的路徑。本文以開發《走進蘭州非物質文化遺產》校本教材為例,就引領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的探索與實踐談幾點看法。
一、蘭州“非遺”蘊涵著核心素養的豐富元素
“核心素養”的培育必須要根植于一定的文化氛圍及其引領。蘭州“非遺”是蘭州各民族多元創造力的結晶和體現,從已公布的蘭州“非遺”名錄體系看,蘊含著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的多元內動力。
蘭州“非遺”資源豐富,蘊含多種育人智能。蘭州曲藝、民間文學類蘊含著有效運用口頭語言或書面文字能力的語言智能;蘭州雜技、競技、傳統手工技藝類蘊含著有效運用邏輯推理以及科學分析能力的邏輯——數學智能;蘭州傳統美術、傳統手工技藝類蘊含著色彩、線條、形狀、形式、空間及它們之間關系敏感性的視覺空間智能;蘭州傳統音樂、傳統戲劇類蘊含著運用于演唱、欣賞和創作樂曲中的音樂智能;蘭州傳統體育、傳統舞蹈類蘊含著善于運用身體動作表達思想和情感的身體運動智能;傳統醫藥類蘊含著辨識動植物以及區別自然現象等的自然智能;蘭州傳統節日類蘊含著察覺并區分他人的情緒、意向、動機及感覺的人際交往智能。每一類都體現出蘭州“非遺”創造者和傳承者的非凡能力,每一類都凝聚著人類的一定智慧。文化的多元塑造著智能的多元,智能是文化的積淀和升華,是核心素養的精髓。
二、基于培育核心素養,開發蘭州“非遺”校本課程的策略
1. “點”——篩選培育核心素養的內容。開發《走進蘭州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堅持以核心素養為引領,遵循課程內容即教材、課程內容即社會生活經驗、課程內容即學習者的經驗的價值追求,對蘭州已有4項國家級,22項省級,40項市級,175項縣(區)級“非遺”項目的現狀進行了普查、挖掘、梳理,發現不是所有的蘭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都適合校園傳承。為此,我們以“科學、準確”為準繩,對蘭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具有的歷史、發展,以及社會性、象征性和文化性的功能進行科學認定,正確判斷其價值,力戒主觀臆斷和文過飾非,從中選取了:蘭州黃河大水車、永登高高蹺、蘭州太平鼓、蘭州鼓子、蘭州羊皮筏子賽、蘭州剪紙、蘭州刻葫蘆等內容編入教材,力求以客觀準確的表述形式和質樸生動的文風,清晰勾畫出蘭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縱向的發展脈絡。
2. “面”——拓展培育核心素養路徑。開發《走進蘭州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堅持以核心素養為統領,編撰中改變了從單純以知識體系為依據的路徑,轉向以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為依據的路徑。實施中把蘭州“非遺”的校本課程與國家、地方課程有效結合,對學生進行蘭州“非遺”的教育滲透,注重學生自主能力的發展,注重貼近社會生活環境,以此作為課堂教學的補充和延伸。讓學生在與蘭州“非遺”的感知中,領略其魅力、特點和文化內涵,以培養學生多元文化意識和文化認同,增強保護蘭州“非遺”的責任感、使命感,增強熱愛家鄉的自豪感,促進學生思維品質、審美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的提升,推進學生核心素的培育。
三、基于培育核心素養,實施蘭州“非遺”校本課程的價值追求
1. 設置培育核心素養的課程目標。培養孩子,最重要的不是成績和分數,而是能力和素養。為此,我們設置了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促進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實踐能力和科學態度、創新精神為目的的課程目標,在實施過程中,我們遵從三個原則:第一,課程目標要有橫跨多種素養、多個科目、多元社會的廣度,打破學科課程的統治地位,體現了多樣性、個性化、面向未來和整體教育的原則;第二,課程目標涵蓋學生的知識、技能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多維度內容,彰顯素養教育理念;第三,課程目標具有適度抽象性,有轉化為實踐的可能性,而非寬泛、宏大、口號化。設置了符合學生年齡特點、認知需求和興趣愛好的板塊。
通過合理的板塊的設置,使校本教材成為了交往式的師生活動導案,使學生在學習中生發興趣,使學生在活動中體驗,使學生在浸潤中把蘭州“非遺”傳承,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提升核心素養。
2. 明晰培育核心素養的方向
(1)立足文化基礎。蘭州“非遺”是蘭州人民以口傳心授的方式世代相傳的精神文化活動及其成果,走進蘭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就如同研讀一部現象的、活生生的歷史教科書,它是民族綿延的基因,是蘭州文化的根脈,是蘭州精神的載體。以蘭州剪紙為例,蘭州傳統剪紙作品表達的意境很豐富,情人相會有“鴛鴦戲水”;結婚嫁娶有“喜鵲登梅”;節慶活動有“五谷豐登”、“六畜興旺”、“年年有余”等,蘭州現代剪紙拓寬了題材領域,甘肅彩陶、敦煌舞伎,都成了剪紙作品表現的對象,形成了具有蘭州地方特色的剪紙藝術。以此為依托,突出“人文底蘊”維度,重在培育學生的情感本體和倫理本體,重在培育學生的實踐性。
(2)立足健康生活。蘭州許多“非遺”項目流傳至今魅力不減,充分說明其審美水平和創造能力得到不同時代人們的認可,其中有的項目已成為我國文化寶庫中的珍品。如久負盛名的傳統工藝品蘭州刻葫蘆,其刻工精細絕妙,構圖巧妙、形象栩栩如生,令人嘆為觀止,頗受中外游客歡迎,不少精絕奇妙的驚世之作被國家乃至海外有關部門收藏。永登高高蹺則以其冠絕中華高蹺之最的盛名,成為中國高蹺藝術獨具特色的一支,它以技巧為核心是技藝與表演藝術的有機結合,高高蹺:高難、奇特、驚險的形象吸引著人們爭先觀看,目前已成為蘭州地區春節社火中最搶眼也最受歡迎的表演項目之一。以此為依托,突出“健康生活”維度,重在培育學生的審美情趣。
(3)立足科學價值。蘭州“非遺”的科學價值是指某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就具有相當高的科學含量和內容,有較多的科學成分和因素。例如蘭州黃河大水車制作技藝。明代蘭州人段續在創制時,利用蘭州當地所產的榆、槐、柳木取代了南方筒車所用的竹子和其他材料,因為榆木材質輕而硬、力學強度好、紋理直、結構粗。根據提水高度的不同,在水車巷的中部,水車底部倒挽河水處,開掘深坑,鑲砌硬石,使流水形成大的落差,產生大的沖擊力,使龐大沉重的木輪水車運轉起來。體現了蘭州人對自然界發展運行規律的科學掌握和認識,以及對這些規律的合理運用。以此為依托,突出“理性精神”維度,重在培育學生的批判性和反思性,重在培育學生的科學素養和創新能力。
(4)立足責任擔當。蘭州許多“非遺”包含著熱愛祖國、尊老尊師、勤儉節約、互敬互愛、與人為善、勤勞勇敢等傳統美德的內容。如永登高高蹺的表演屬于高危表演項目,因技術難度大,個別村鎮因限于條件只好忍痛割愛,唯獨永登苦水街村人掌握此套高高蹺技能,意志與決心,使得苦水街村人的高高蹺堅持演出至今,且雄據一方。以此為依托,突出“自主發展”維度,重在培育學生的堅強意志力和責任擔當。
(5)立足社會參與。蘭州許多“非遺”中的某些傳統文化內容反映和表現了民族共同心理結構、思維習慣、生活風習等內容,這能產生凝聚力,促進共識,從而達到社會的和諧、安定、團結。如蘭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中春節社火,盡管社火是以漢族為主的節日習俗,但既然為這里不同文化背景的族群所接受和認同,反映在精神文化生活上必然體現出多民族的融合、社會和諧的豐富色彩。以此為依托,突出“社會參與”維度,重在培育學生的交往與合作,促進人與人、地區間的和諧與穩定。
四、基于培育核心素養,蘭州“非遺”校本課程的反思
1. 注重以核心素養設計校本課程。以核心素養統領校本課程建設,要統籌規劃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三者關系,實現頂層設計、功能互補。校本課程的設計要把培育學生核心素養作為依據和出發點,同時要關注學校的辦學歷史、辦學理念、辦學條件、學生基礎,體現學校的辦學特色。第一,校本課程的設計應避免與國家課程重復,要針對國家課程在培養核心素養方面的空白點、薄弱點來補充和完善,不要面面俱到,漫無邊際。第二,要結合學校的歷史和原有的課程基礎,厘清它們和核心素養的關系,彰顯校本特色。第三,要基于本校學生的實際和現實基礎設計課程,不要好高騖遠,片面追求高大上。
2. 注重文化素養的培育。文化素養是學生“核心素養”養成的前提和基礎,文化素養的培育要注重從認知、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的引導。情感是文化結構中重要的環節,善良真摯的情感為處理以“和”為傳統的社會關系打下根基,以此為基礎謀求個體的發展和社會價值的實現。個體發展和社會價值實現的過程和結果涉及人的態度和價值觀問題。一個人的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一個人的價值觀,價值觀是文化知覺的升華,建立在知識和真摯情感基礎上的價值觀,處在文化體系的核心位置。
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定標準主要看是否具有“杰出價值的民間傳統文化表現形式或文化空間”“見證現存文化傳統的獨特價值”“鮮明獨特的民族、群體或地方文化特征”“促進民族文化認同或社區文化傳承的作用”“精粹的技術性”以及是否“符合人性,具有影響人們思想感情的精神價值”等。可見,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經過見證具有獨特而杰出價值的文化傳統,理應成為學校課程開發的重要資源。入選學校的課程資源不僅應具有現存文化傳統的獨特價值,而且具有影響人們思想感情的精神價值,這些是中小學生文化素養培養的關鍵要素。
3. 注重課程的創新。在《走進蘭州非物質文化遺產》校本課程的實施中,我們認為不是單一的傳承,文化知識的簡單了解,需要把核心素養貫穿始終,需要兩方面的改變。一方面,教師要重新建立課程觀,明確校本課程的實踐性、開放性、生成性、人文性的特點,重新定位學生觀,明確學生也是校本課程的建構者。另一方面,學生要改變學習方式。知識+實踐=素養,一切知識,唯有成為學生探究與實踐對象的時候,其學習過程才有可能成為素養培育過程。倡導深度學習,讓知識學習成為批判性思維和問題解決的過程; 倡導協作學習,讓知識學習成為交往與協作,即集體創造知識的過程。
(本文系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重點課題《基于蘭州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校本課程的實踐研究》成果之一,課題編號GS[2017]GHBZ076)
編輯:蔡揚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