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元暉
【摘 要】對于高中生而言,強大的反省意識和自主監控學習能力是提高他們學習效率的重要內容。在數學的學習過程中,他們對抽象事物以及邏輯語言的掌握存在一定的難度。而由于高中生的思維和認知正處于活躍和發展的階段,所以在這一階段對學生的反思能力進行培養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本文將針對學生在數學學習活動中反思能力的培養策略進行探究。
【關鍵詞】高中數學 反思能力 實踐與研究
反思是學生數學思維的建立過程中的重要部分,其不僅能夠促進學生進一步理解數學的本質內涵,其還能夠改進學生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生對數學資源的利用率。而且,由于高中數學設計的語言和知識專業性更強、層次性更深,所以有效的反思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形成數學理性思維,提高學生解題的邏輯性和嚴謹性。因此,在高中數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將反思思想引入其中,為學生提供更多鍛煉的機會,培養學生的良好反思習慣。
一、利用問題激發學生的全方位反思,培養學生不斷質疑、不斷反思的良好學習習慣
1.在課堂中創設問題情境,激發新、舊知識之間的矛盾,促進學生進行反思
創設問題情境是引導學生進行創新和反思的重要途徑,其能夠在學生的基礎上激發學生對未知內容以及新知識的探索欲望,打破學生固有的知識體系,增添學習的創新性。因此,在課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教材講解的實際情況在最佳位置設置問題,對學生進行思維上的激發,培養學生的反思意識。例如,在學習《函數的單調性》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對函數圖的變化進行分析,結合原有的認知對其單調性進行判斷和預測,實現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轉化。
2.不斷傳授新穎的學習方法,誘導學生對自主發問,啟發學生智慧
在問題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學生自主分析、創造問題能力的培養,將各種新穎的學習方式引入數學課堂,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數學技能水平。例如,在學習《圓與方程》這一章節時,教師可以在知識的講解過程中傳授比較分析法、猜想法以及觀察法給學生,然后引導學生對圓的方程公式進行猜想和推測,培養學生的創造力。與此同時,教師還要注重與學生的換位思考,站在角度上思考問題,找到正確的切入點對學生進行點撥,提高學生對數學的敏感度和反應力。
二、發揮猜想在反思性教學中的重要作用,為學生設計不同形式的探究、反思活動
1.創造全新的認知活動,鼓勵學生進行對新知識進行猜想和整合,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反思能力
傳統的高中數學教學更注重對學生進行概念、公式、原理的講解,這雖然能夠讓學生的數學知識產生量的變化,但是其不能夠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數學實力、培養學生的反思能力。因此,在高中數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摒棄之前的教學模式,利用猜想引導學生進行新知識的結構建立,挖掘學生的數學潛能。與此同時,在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進行預測和整合,不斷引導學生進行猜想實踐,活躍學生的思維。
2.創造猜想機會,全方位鍛煉學生的反思能力
想要促進學生反思能力獲得質的飛躍,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猜想,還要注重猜想的多維性和全面性。同時,教師還要注重學生猜想對象的多樣性,注重學生的猜想方式。例如,在學習概念性、理論性強的知識點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其對定理以及運用規律進行猜想,增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而在學習與圖象、邏輯相關的知識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對解題思維以及解題過程進行猜想,鍛煉學生的應用能力和解題能力。
三、動態課堂的建設是反思性教學的重要保證,注重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互動,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反思性教學是一種以學生為主體的開放性教學方式,其離不開學生、師生之間的互動和交流,換句話說,動態課堂的建設是保證反思性教學順利進行的重要內容。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抓住一切能夠進行互動的時機,開展平等民主的互動活動。例如,在學習《直接證明和間接證明》這一節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對某些問題進行直接、間接證明的驗證,讓學生對這一知識進行深入探討和分析,鼓勵學生大膽表達自己,實現學生的個性發展。除此之外,在互動的過程中,教師要給予學生充足的思考空間,注重學生獨立學習能力的培養。一般而言,學生在獨立思考的過程中能夠對問題產生更深層次的反思,這有利于學生反思能力的提升。
四、總結
綜上所述,培養學生的反思能力已經成為高中數學工作者的重要教學任務之一。在反思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基于學生現有的認知上對新知識進行延伸和拓展,引導學生構建新穎的知識體系。同時,教師還要明確問題教學對于培養學生反思能力的重要性,不斷為學生設計新穎、創新的問題,激發學生的反思意識和探究欲望,活躍學生的思維[2]。除此之外,教師還要為學生創造更多反思機會,利用實踐活動引導學生進行更深層次的反思,提高學生的思維邏輯性和嚴謹性。
參考文獻
[1]丁燕:《論反思性教學》,學術期刊《科教文匯》,2016年9期
[2]何建:《高中數學函數單調性解題方法的研究思考》,學術期刊《數理化學習(教育理論)》,2015年7期
[3]王越:《高中數學教學中學生反思能力的培養》,學術期刊《數學大世界(上旬版)》,2016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