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習亮 錢盈裕 林曉紅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國家對教育事業的日益看重,應用型本科這一概念幾年前開始登社會發展舞臺。應用型本科是基于國家對高等教育的重視,為實現大學生所學專業知識能應用于實際這一基本目標應運而生的。企業在國家發展中起到中堅力量,企業的運轉離不開財會人員對企業的作用和貢獻,因此大學輸出人才必須要能夠達到企業實際的運用功效。應用型本科會計專業課程的開發對會計專業人才的培養起到重要作用,應用型本科會計專業課程的開發日漸凸顯其重要性。
關鍵詞:應用型本科;會計專業;人才培養;課程開發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8)012-0402-02
一、引言
隨著社會發展的多元化和國家經濟發展的全球化,社會對會計人才的要求也日漸提升。高等教育作為輸出會計人才的主體,在培養會計人才方面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會計教育的改革進程依次經歷了全面恢復、改革探索、飛速發展等階段,其中,會計專業課程在人才培養中重要性最強,但在歷次改革中,會計專業課程的設置并沒有做到最大程度上的優化提升。隨著會計專業學生的擴招,學習會計專業的學生愈來愈多,但學生的素養和進入社會的實踐能力卻沒能隨著人數的增長而呈正增長趨勢。其中課程設置是不是真的適應當前應用型本科對會計專業人才的要求,更是要深入思考的。而如何使會計專科課程設置更為合理,是我們接下來要去探討的問題。
二、應用型本科會計專業課程設置存在的問題
1.培養目標定位不明確
應用型本科這一概念是國家在20世紀90年代提出的,是以本科教育為主,以應用實踐性為教育目標的新型高校。應用型本科高校一般都是獨立院校,學生的層次為本科,但由于應用型本科在我國還屬于是新興事物,具體應該設置什么樣的培養目標,這個界限是比較難把握的。要使學生所學專業知識應用到實際,首先學生要有知識的把握,這就要求學校一定要重視理論方面的教育,但是若過于注重理論知識的培養,培養目標又會與普通高校區分不開。若過多注重實踐,培養目標和模式可能又和中專和大專的培養模式過于接近。如果把握不好其中的界限,會存在培養出的學生理論知識不強,而實踐能力也達不到的效果。因此如何權衡理論教育和實踐教育的投入比重,是一個需要深思的問題。
2.會計專業課程設置不合理
正是因為對培養目標的定位不夠明確,因此導致了會計專業課程的設置不夠合理。具體體現在,第一,理論課時與實踐課時的分配比例不夠科學。大多學校現在還是理論課時較多實踐課時較少,又或是實踐課時僅僅是為了完成課時目標而設立的,軟件方面師資力量不夠,教師不真正具備全面帶領實訓的能力。硬件方面實訓設施不足,導致實訓的訓練程序不完全。第二,從大一到大四的課時分配有待提高。大部分院校課時的分配是大一較少,均為基礎課;大二課程較多,多為核心課程,伴隨實訓課程的實施;大三課時有所減少,以操作課為主;大四課程少,伴隨校外實習。大多的設置模式理論與實踐是分開的,致使學生實踐時不能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對大部分理論知識有所遺忘。第三,專業基礎課、專業必修課、專業選修課等的劃分不夠明確,或有重合。不能明確地區分基礎課和必修課、選修課設置的學期及設置方式不科學等,這都是課程設置方面存在的一些問題。
3.考核形式單一,與教學目標脫節
目前大多院校對于學生的考核還是集中在用一套卷去測試學習成果。但多年實施的這一考試模式到現在的應用型本科已經越來越凸顯出弊端。大多學校考核模式是70%卷面成績+30%平時成績。這一考核指標無法體現實踐的成果,多為概念及計算、分錄方面的考察,與培養應用型本科人才的目標有所偏差,無法考核學生最終的實踐能力。應用型本科特點在于培養學生的應用性,而卷面卻只能考察學生的理論知識。而且大多課程在考察前會劃重點,導致學生對知識掌握的片面性。
4.會計教學方法存在不足
經過走訪調查以及多年教學經驗,發現一些教師在會計專業課程的教學中存在一些問題。第一,教師自我要求低。教師要進入高等教育行業從事教育事業都要經過高校教師資格證的培訓,在這個培訓中培訓師就會針對大學教育的特點有針對性地給予新教師理論及經驗方面的培訓,這是能使新教師獲益匪淺的。但是大多新教師并未認識到學習培訓中高等教育學與心理學這兩門學科的重要性,以為這兩門學科與其所授專業并沒有什么關聯,在培訓時不認真學習及研討兩門學問的精髓,以致日后在教學過程中導致教學方法不足,教學態度消極、教學效果不好,甚至無法妥善處理與學生的相處關系。第二,對課堂的掌控能力差,紀律亂、教師自己對知識理解不到位,對課程缺乏整體把握,講授沒有層次性、學生感覺知識難懂,進而放棄深入學習。第三,教師自身實踐經驗不足,無法做到將所講授的知識與實際工作相結合。或者教師有實踐經驗,無法將實踐與知識融會貫通,更好地相互結合,與預想的教學目標有所偏差。
三、應用型本科會計專業課程設計的建議
1.明確自身培養目標
既然應用型本科是基于國家社會發展的考慮應運而生的,其發展性及重要性可見一斑。要建設應用型本科,要輸出符合社會要求的人才,必須明確社會的需要,據此以設置培養目標。社會需求的人才為:財會知識扎實、綜合素質高,上手就能做賬、能高效正確地完成安排的任務,最好在此基礎上還能為企業的發展出謀劃策,進行預算管理,進行稅務籌劃。因此應用型本科的培養目標建議為:第一,培養出的學生具有扎實的理論知識;第二,學生走出校園,能夠獨立自主地做賬、分析業務,具有良好的交流溝通能力與適應社會的能力;第三,進入工作崗位后能迅速融入企業,在做好賬做對賬的基礎上,能為企業的發展出謀劃策,能通過預算減少企業的資源浪費,節約成本,能進行稅務籌劃,減輕企業的稅收負擔。
2.進行科學的會計專業課程設計,設置配套實驗室
此處只探討會計專業課程的設置,以下以課程類型為基礎,在學期方面進行劃分,進行了對課程設置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結合理論與實訓較為合理的安排。
專業基礎課,大一開設:基礎會計學(60課時)、基礎會計實訓(60課時)、經濟學基礎(40課時)、稅法(60課時)、經濟法基礎(60課時)、財經法規(60課時);大二開設:財務管理概論(60課時)、管理學(60課時)、會計信息化實務(60課時);大三開設:EXCEL在財會中的應用(40課時)。
專業必修課設置,大一開設:中級財務會計Ⅰ(60課時);大二開設:中級財務會計Ⅱ(60課時)、財務會計實訓(60課時)、成本會計(50課時)、成本會計實訓(30課時)、網上報稅(60課時);大三開設:納稅籌劃(60課時)、管理會計(60課時)、管理會計實訓(20課時)、高級財務會計(40課時)、審計學(60課時)、審計實訓(40課時)、公司戰略與風險管理(50課時);大四開設:財務報表分析(30課時)、財務報表分析實訓(30課時)、企業內部控制(40課時)。
專業選修課,大二:企業會計準則專題、財政與金融、理財規劃;大三:政府與非營利組織會計、統計學、行業會計、資產評估、商業銀行會計、財經應用文寫作與實訓;大四:經濟統計學、企業會計制度設計、證券投資、計量經濟學。
并在大二、大三的寒假或暑假布置假期實習任務,回校要做報告并答辯,作為一門課程成績。大四進行為期至少半年的實習,并將畢業論文的撰寫內容與實習單位相掛鉤。
另外,建立專門的實訓室,包括手工賬實訓室、電子實訓室、企業模擬實訓室、模擬納稅大廳、虛擬企業運營、虛擬銀行等,能更好地創造實訓環境。
3.完善考核機制
考核機制的設置從很大程度上能檢查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課程改革設置后,考核機制也要相應發生對應變化才能保證課程設計開發實施的效果。由于課程里加入了大量的實訓課,因此除了理論課的基礎考試外,要加上實訓課的成績考核,根據實訓課的特點去區分,實訓基本以完成一套賬的形式來評判。第二,將暑期實習的企業評價同樣納入考核機制,嚴禁空殼實習,指導教師要與實習企業實際聯系,以確保學生實習進程,做好監督,并給予一定指導。
4.提升師資隊伍建設,加強培養“雙師型”教師
要進行應用型本科會計專業課程設置,肯定要以教師為主體之一去實施教學任務。進行課程設計之后,對教師的素質要求進一步提升。建設應用型本科,要注重加強“雙師型”教師的任用。這分為兩個方面,第一,以已經有過多年企業工作經驗的教師為主導,作為課程組長或者實訓組長,作為轉型的帶頭人,帶領年輕老師開展改革任務。在這一前提下,最好固定課程組,因為多次進行相同科目課程的講述,教師能夠對傳授的知識更加融會貫通,提升一個教學層次。另外要建立可供教師學習交流的辦公室及實訓室,等配套設施,促進教師之間的交流溝通。第二,鼓勵年輕教師利用閑暇時間到企業掛職鍛煉并給予一定的鍛煉補貼,大力開展校企合作,鼓勵年輕教師赴企實習。有計劃地抽調年輕教師到校企合作的單位,回校要做述職報告。另外也可以由年輕教師自行找實習單位,同樣給予補貼,以使沒有實踐經驗的教師能盡快加入到“雙師型”教師的隊伍中來。更多教師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認識,進行開會、討論,才能夠促進會計專業課程設置的進一步優化與深入實施。
四、結語
近幾年來國家對應用型本科的轉型重視程度日益加劇,同時社會對會計專業人才的需求也與日俱增,怎樣才能培養出適合社會需求的人才,是我們長久需要努力探討的方向。改革的道路是崎嶇的,但前途是光明的。希望本文能為應用型本科會計專業課程開發設計提供一定的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