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永斌 劉海 付梅芳 龔春麗 周建剛 汪連生 鄭根穩
摘 要: 校企合作是新時期高校培養工程應用型人才的一種創新模式。通過校企合作,一方面促進學生積極深入企業開展實踐,切實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夯實工科基礎,繼而不斷提高工程實踐與創新能力,使其逐步成長為一名具有持久競爭力的工程應用型人才,另一方面有助于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和專業建設的發展,實現高校的教育教學和企業生產實踐協調發展。
關鍵詞: 校企合作 工程應用型 人才培養模式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高校課堂教學遠遠滿足不了社會對工程應用型人才的要求。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專業作為工科專業,要想切實培養出工程應用型人才,離不開創新與實踐,尤其是實踐課程的開設與實踐教學的開展。通過與企業之間建立密切的合作關系,高校將校內的教學與科研等活動拓展至企業乃至社會實踐中,既能促進學生社會實踐能力的提高,又有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提升。湖北工程學院作為地方本科院校積極開展校企合作多樣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培養具有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工程應用型人才,提高學校人才培養質量,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
一、校企合作培養工程應用型人才的必要性
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是基于校企合作的基礎上,企業參與高校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參與理論和實踐教育教學,達到培養工程應用型人才的目的,達到高校、企業、學生三方共贏的效果。學校通過校企合作獲得企業反饋與需求,結合社會市場經濟發展導向,有針對性地制訂人才培養方案。實現理論學習與實踐活動對接,使學生將理論知識與生產實踐融會貫通,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社會競爭力,培養的學生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和較強的實踐能力。同時,校企合作有助于將企業的人才需求與高校人才培養方案有機結合,加強企業人才的學歷教育,有效節省自身員工培訓成本,進而促進企業的管理現代化和生產力發展[1]。
二、校企結合培養工程應用型人才的現狀
(一)高校缺乏對企業的吸引力
隨著社會經濟飛速發展,對工程應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斷提升,高校在應用型人才培養上定位不清楚、目標不明確。在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中,理論與實踐課程的設置比例不合理,課程安排偏重理論教學,加之公共基礎課占用大量課時,以致實踐環節往往被忽視,導致教學缺乏針對性、學生實踐能力不強,難以滿足社會的需求。此外,國內高校普遍在專業選修課方面課時較少,加之大部分實踐學時均安排在第六學期之后,屆時,學生將因忙于找工作而無法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學習過程中,更談不上促進實踐能力的發展。不僅如此,當前高校師資隊伍大多由應屆博士生或博士后組成,這些師資力量雖然有著較強的科研能力,但工程實踐與項目開發經驗方面仍不足,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亦無法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當前,部分高校開展的實踐類課程多為沿用傳統老舊的基礎性實驗,缺乏當代主流技術的實踐內容,勢必導致實踐教學效果差強人意。最后,由于教師與學生均未能意識到實踐課程的重要性,相關考核制度大多流于形式,因此,學生在剛步入企業參與實踐項目時,往往需要在角色轉換方面花費大量時間,無形之中增加了企業成本。由此可見,高校當前的專業課程設置與教學方法均無法滿足當前企業的人才培養需求,在校企合作方面,對企業亦缺乏有效的吸引力。
(二)校企對學生管理文化差異
在現實社會中,學校的校內管理與企業管理體系之間勢必存在差異。當前,我國高校深化教育改革的目標是深入推進素質教育以培養全能型人才。然而實際上高校教育管理沒有完全擺脫以傳授為主的傳統理念,堅持教師、教材、課堂作為培養人才的管理模式。以此理念為指導培養人才使學生失去主動性和積極性,缺乏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對企業來說,在激烈市場競爭中謀求發展,需要開展切實有效的管理措施。企業進行管理創新、制度創新、企業文化創新提高競爭力,無疑對學生產生較強的約束力。學生在校生活,尤其是在實踐期間,由于教師往往疏于對學生的管理,以致學生對實踐課程普遍持著敷衍了事的態度,以致在實習期間,頻換更換實習單位或恣意行事的現象普遍存在,如此不僅浪費了企業的培訓資源,而且企業的管理成本大幅增加。
(三)校企合作模式流于形式化
當前,一些高校所開展的校企合作培養模式,主要是將學生送至企業實習,實習指導教師象征性進行現場講解。學生實習期間,企業安排學生頂崗在車間的流水線上進行簡單的機械操作。雙方在培養方案的制訂、教學課程和教學內容的安排上沒有共同深入研究和探討,企業沒有真正介入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容易使企業實踐教學流于形式。學生實習效果評價體系不完善,無明確的評價標準,僅以企業的實習鑒定表學生的實習報告為依據,既無法全面評估學生的實踐工作能力,又難以從真正意義上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企業實踐工作。不完善的評價體系難以滿足當代企業的人才培養需求,校企合作模式培養工程應用人才實踐能力的目的無法有效達到。
三、校企結合培養工程應用型人才的策略
(一)建立工學結合、產教融合的實訓模式
校企合作是學校理論教學與企業生產實踐相結合的系列工程,學校應圍繞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以培養具有一定專業技能的工程應用型人才為核心,制訂具有本校特色的人才培養方案、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首先對課程結構進行優化,實施以工學結合、產教融合的實訓模式。如企業提供適合學生實習實訓的工作崗位,配備有經驗的工程技術人員擔任指導教師,將理論教學與生產實際相結合。其次,根據當前企業對專業技術人才的動態要求,及時修改、補充、更新教學內容,使學生所學專業知識緊跟社會生產技術的發展的需求。最后,要不斷探索和創新校企聯合培養模式,可以根據企業對技術人才的專業技能的需求,有針對性地開展“訂單式”培養,切實強化學生實訓的效果。真正實現理論習與生產實踐的結合,學校教學與企業實訓有機融合,有助于企業在合作中提升企業文化,拓寬人才選擇和培養渠道,增強企業市場競爭能力。
(二)創建多層次、一體化的創新型人才培養體系
1.校企共建“產學研”實踐基地。
我校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具備材料科學與工程的基礎知識和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專業知識,能在高分子材料的合成改性、加工成型和應用等領域從事科學研究、技術和產品開發、工藝和設備設計、生產及經營管理等方面的工程應用型人才。這一目標的實現,在一定程度上依賴于學生的社會生產實踐和實訓。通過校企合作共建“產學研”實踐基地,企業提供合適的崗位安排學生參加生產實踐,并組織企業工程技術人員在生產現場對學生進行指導和講解,有利于學生通過生產實踐鞏固所學的理論知識,也有助于學生在生產實踐中發揮自主創新能力和學術研究能力。目前,我校已經與湖北大洋塑膠有限公司、湖北藍盾之星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高分子材料生產企業聯合建立專業實踐教學基地。
2.面向行業需求,構筑應用型教育課程體系。
圍繞行業對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需求,專業課程體系的設置要體現應用型人才能力和素質的培養。我校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專業以“荊楚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計劃為契機,實行“3+1”的人才培養模式,學生在校進行課堂學習三年、在企業進行生產實踐一年,不定期地邀請企業高級工程技術人員來為學生講解企業文化、生產管理、生產工藝、新品開發與難點,等等。我們根據高分子材料與工程相關領域對技術開發和管理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需求調整專業課程設置,由高校和企業共同提出人才培養目標,企業參與專業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對培養方案的制訂、理論和實踐課程的設置等各環節進行有效的指導。學校承擔基礎理論的教學任務,緊密聯系學科發展方向,以智能材料、環境材料、生物醫用材料、能源材料、納米材料等新型功能材料研究與開發為專業特色,加強導師負責制的教學與學術團隊建設;以培養學生安全和服務意識及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企業參與實踐類教學任務,以面向工程實際為主,著重培養學生實驗分析、數據處理、系統解決工程問題等方面的工程能力和綜合素質。企業為學生提供一個學年的企業實踐,由企業導師和校內導師共同指導,讓學生參與完成一個或者多個較為完整的工程項目[2]。
3.打造校企共建教師隊伍。
在校企合作培養具有對高分子材料改性及加工進行技術經濟分析和管理的初步能力人才的過程中,對教師的實踐指導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為此,我校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專業聯合企業實施“教師進企業,工程師進課堂”制度。“教師進企業”,即每年安排教師到企業進行掛職鍛煉,通過對企業進行技術服務或參與企業項目開發,提高教師的項目開發能力,增加工程實踐經驗,有助于教師了解企業的技術需求和社會生產技術的發展,體現我們的專業特色?!肮こ處熯M課堂”,聘請企業工程技術人員為我校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專業“雙師雙能”型教師。一是對一些工程應用性較強的課程,如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機械、塑料成型工藝學,企業工程技術員對學生進行授課,強化教學效果;二是針對實踐實驗教學課程,企業工程技術來校對教師和實驗技術人員進行培訓;三是企業工程技術人員參與指導學生的課程設計、畢業論文等實踐課程,解決企業生產技術的實際問題。學校與企業合作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獲得更多與企業生產實踐接觸的機會,有利于教師的科研課題與社會生產實際相結合,促進教師的科研成果能夠轉化為社會生產力,提高教師的科研水平。
(三)探索優勢互補的校企合作創新模式
學校與企業在設備和人力資源方面具有各自的優勢和互補性。一是加強儀器和設備的共享,學校擁有先進的實驗分析儀器,而企業擁有完整的生產線,通過校企合作實現兩者有機融合,在學校建立生產型教學實驗中心,或在企業建立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實訓車間,不僅為學校教學提供實踐基地,而且為企業提供生產研發基地;逐步深化合作內容和創新合作模式,將單一的學生實習實訓向聯合開發產品方向發展。二是實現人力資源的互補,學院在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專業方面為企業提供員工專業技術培訓、項目研究和成果的轉化等技術支持和服務,企業為教師提供科研經費支持、為學生提供實習實訓場地和機會。只有不斷創新校企合作模式,企業真正參與高校的人才培養過程,如專業建設、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優化等,才能順應市場經濟發展的形勢。雙方本著互惠互利原則,共享資源、共同開展新產品研發,企業獲得經濟利益、學校促進學科建設和特色辦學,實現工程應用型人才培養[3]。
總之,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各個行業正經歷著升級轉型,對高等院校工程類人才的培養提出更高要求,校企合作是地方高等院校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校企合作培養工程應用型人才要不斷深入合作方式和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實現校企共同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共同組建實習實訓基地;根據企業對人才的需求開展特色辦學,校企共同設置課程教學和工程實訓內容。這樣不但能提高高校教育質量,而且能為社會培養具有較高綜合素質、創新意識和工程實踐能力的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楊吉興,劉良科,陳迪釗,等.校企協同培養制藥行業應用型人才的研究[J].懷化學院學報,2017(9).
[2]周加燦,張浩.多元化校企合作模式培養工程應用型人才的探索與實踐[J].寧德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4).
[3]鄭全新,鄭健.基于校企深度融合的地方高校應用型工程技術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7(24).
基金項目:湖北工程學院教學研究項目(項目編號:2015A26)
通訊作者:顏永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