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數學核心素養已成為數學課程重要的教學目標之一,課堂上我們要以落實核心素養為目標,構筑數學課堂嶄新形態。因此,教師要用數學眼光對待生活現象,從中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發展學生數學思維,培養學生符號意識、問題意識等,以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關鍵詞:核心素養;數學思考;課堂練習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8-05-02
作者簡介:黃麗萍(1976—),福建連城人,一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數學作為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培育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已成為數學課程重要的教學目標之一,正成為深化基礎教育課堂教學改革的根本指導方向。數學核心素養究竟是什么?孫曉天教授說:“數學核心素養就是保證你未來成功生活的那個東西,就是告訴你,今天在教室里教的、學的,不是用來應付考試,而是為了生成那些在明天的成人社會里,仍然忘不了、用得上的東西!”那么,這些東西到底是什么?我們又如何才能讓學生把這些東西積淀在心底里?今天聽了一節一年級下冊《認識人民幣》,結合課例談一下膚淺的看法。
課例一:創設情境后,教師讓學生拿出課前準備好的人民幣(1元以內小面值的各種紙幣和硬幣),并提出問題:“你認識哪些人民幣?”
……
生:我認識這是1元(紙幣)。
師:你從哪里看出這是1元?
生:這里有寫著“壹圓”,背后也有寫著1,還有拼音的“yuan”。
……
師:你怎么知道這是1角?
生:看,這里寫著1角兩個字。
……
評析:
學生對1元和1角并不陌生,并且能很快區分,但如何區別,兩種面值有哪些不同,若要準確表達出來,這既是考查學生的觀察能力,也是考查學生的思維能力。雖然兩種面值都有顯眼的“1”,有的學生從大小區別,有的從顏色區別,但最重要的是找到“圓”字與“角”字,這才是最根本的區別。這里既有求同思維,又滲透求異思維,求同思維能讓人獲得對問題正面而深刻的看法,求異思維可以讓人對問題有新穎而獨到的認識,正因為有單位的不同,所以能很快區分兩種面值的人民幣。發展數學思考,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這是核心素養最本質的特征,是最核心的成分。
課例二:
師:要買這支1元的筆,不用找零的話,該如何付錢?有哪些不同的付法?
……
師:為什么用這1元能買,用這10個1角也能買?
生:因為10角就是1元。
……
師:那2元就是多少角?3元呢?
師:20角是多少元?40角呢?
……
師:用1元可以買這里的哪些物品?(若有4角的鉛筆、1角的紐扣、5角的練習本、1元的彩鉛)
師:用1元可以買其中的哪兩樣物品?
師:可以買其中的三樣嗎?
……
評析:
1. 培養數學意識,形成良好數感
在等值兌換的過程中,就是培養學生數感的過程。數感是一種基本素養,主動、自覺地理解或應用數的態度和意識。有良好數感的人,會形成科學的直覺,且對數的運用、意義和運算有靈敏的反應能力?!盀槭裁从眠@1元能買,用這10個1角也能買”這個問題就讓學生有了初步的數學意識“1元=10角”。接下來單位換算的練習,培養學生對數和數運算的敏銳感受力和適應性。
但如果此時能讓學生質疑問難,或教師引導提問:為什么“1元=10角”,2元就等于20角呢?“1元=10角”,蘊藏著滿十進一的計算法則,10個1角就是1元,1元=10角,2元就有2個10角,就等于20角,這是建立在學生認識100以內數的組成的認知基礎上的運用,也是為今后學習除法做準備。學生的數學意識和數感既反映了其數學素養能力,又反映了他們的數學態度。具備良好數學意識的學生,對數的運算有很強的適應性和感受力,能夠主動、有意識地運用數學知識去觀察、解釋和表達客觀事物間的數量關系、數據特征和空間形式等,并善于捕捉和挖掘生活中各種現象所包含的潛在的數學特征。
2. 培養數學意識,解決生活問題
簡單的“1元=10角”,其中還詮釋著人們生活的需要。整十數的計算方便、快捷,便于人們運用,這也是生活中計算的簡便需求。另外,數學問題產生于生活中,買賣物品時不可能正好都是整元的,買筆還不要1元,那要找回多少錢?怎么辦?此時把1元兌換成10角,是便于人們找零而使用的。原來學數學就是為了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是課堂上的知識在生活中的運用,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加強數學知識與生活實踐的聯系。
課例三:教師提出“拿出學具幣,和同桌說說,你認識哪些人民幣?!薄澳銖哪睦锟闯鲞@是1元?和同桌交流你的想法?!薄耙I這1元的筆,可以怎樣付錢(不要找零)?有幾種不同的付錢方法?小組交流?!薄靶〗M內進行購物游戲。和同學說說你想買什么?是怎樣付錢的?”等問題。
評析: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明確指出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分為三個方面內容: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其中自主發展、社會參與兩個方面,是每節數學課都可以落實培養的。教師要把數學課堂變成學生的學習舞臺,成為在小組學習過程中展示自我、實現自我的舞臺。
本課教師設計了多次小組學習活動,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實現學習方式的轉變,在小組學習中充分體現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和實踐操作學習,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這些學習活動,也是學生個體“先學”的體現。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學生自己先思考,與伙伴交流,自學能力也得到相應提高。
課例三:
教師開展討論活動——買1元筆的付錢方法:用除了用1元紙幣或硬幣;用10個1角。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思考實踐,給予充分的表達機會。
師:除了這三種方法,還可以怎么付錢?
生:用兩個5角硬幣。
師:為什么?
生:一共10角。
師:還可以怎么付?
生:1個5角,5個1角。
……
師:用這1元可以買幾個扣子?為什么?
生:買10個,因為剛好是1元。
師:用這1元可以買幾本本子?為什么?
生:兩本。
師:用這1元可以買其中的兩樣嗎?
生:可以買1個扣子和1本本子。
……
評析:
從以上對話記中可看出,每個問題教師只讓一名學生回答,而后立即轉入下一個問題,而這些恰恰都是關鍵性問題。這也是本節課的缺憾:教師提出問題后,不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就快速指名回答,似乎面對的都是優生;指名一兩位學生回答后就過了;明明讓學生小組討論,一分鐘還不到就匆匆結束。這也是很多教師的“通病”。由于課堂時間有限,教師忙于趕教學進度,課堂中一些比較“費時”的教學環節需要,與時間賽跑導致學生根本無法深入理解和感受蘊含于數學知識背后的深層次的東西。而對于重要問題,或是讓學生掌握的知識點,教師一定要讓多名學生回答,反復回答。這里的多個人“說”不是機械的重復回答,而是幫助學生再思考,幫助學生領悟數學知識內在的本質。在這個講“為什么”的過程,就是培養學生講理意識、講理能力,因此教師要善于生成,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對話交流,使其在不斷爭辯、不斷明理中引發再思考,逐步突破知識難點,打通思維障礙,發現數學知識的本質。教學,還是要適當、適時地放慢腳步,留給學生思維的時間和空間,給足其表達的機會,讓學生的思維飛揚起來。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對學生的素養形成起著重要作用,其學科特點和規律也為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提供了條件。核心素養不是數學具體的某個知識點或技能,但蘊含了數學重要思想方法,反映了數學的本質與價值,數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建構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不斷發展的過程,所以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不是朝夕就能夠養成的。在教學中我們要有這種意識,并朝這個方向不斷努力。
參考文獻:
[1]許衛兵.探尋教學的意義——有感于 《認識人民幣》的教學[J].小學教學設 計,2017(Z2):32-33.
[2]高 麗.守住數學素養的質 把握課堂 練習的度[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7 (15):129,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