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強
【摘要】文明,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和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發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學校作為文明教育的重要場所,承擔著對學生文明行為習慣培養的重要責任。對于移民區新建學校來說,學生生源較為復雜,學生文明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個體差異較大,因此,就加強學校管理和促進學校發展方面而言,學校對學生文明行為習慣的培養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移民區 文明行為習慣 養成教育
【基金項目】本文為2017年度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移民區學生行為習慣養成的教育》(課題編號GS【2017】GHB2991)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37-0006-02
移民區新建學校學生大都來自于不同的鄉鎮區域和學校,受原來學習和生活環境的影響,學生在文明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方面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因此,學校和教師應該在日常教育教學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的文明行為習慣。接下來,立足移民區新建學校的從教經歷,筆者就以下三個方面簡述移民區學生文明行為習慣的培養。
一、完善校園文明管理,培養講究衛生的習慣
完善校園文明管理,其實就是營造一個利于培養學生文明行為習慣的教育環境。校園文明管理的主要特征就是要求學校和教師對學生文明行為的日常管理進行細化:根據學生實際表現,需要在不同的時間段和地點來設置文明行為習慣的培養項目,使學生在整個校園生活當中,都能受到文明行為習慣的教育。同時,這種分時段和地點式的校園文明管理,既可以使學校的文明秩序越來越完善,也可以使學生全方位感受到文明行為習慣培養的力度,使學生切實獲得相關教育,并建立良好的行為習慣。
例如,由于移民區學生的原住地往往缺乏衛生條件,導致部分學生缺乏基本的日常衛生習慣。筆者所在學校曾在本校的校園、不同樓層和班級設置校園文明監督崗,加強校園文明管理機制。學校要求值周老師、班主任和學生會每天檢查學生的儀容儀表、在班級當中檢查班級教室衛生和學生個人衛生、在校園檢查班級承包的區域衛生維護情況,并把檢查結果納入學校管理和班級工作考核當中。通過不同地點、全方位、常態化的校園文明管理,不論是校園衛生還是學生的個人衛生,都取得了顯著的改善。
二、建立校園文明環境,培養尊師重教的習慣
校園文明環境的建立是教育工作有序進行、學生尊師重教文明行為培養的重要教育步驟,而尊師重教則是建立校園文明環境的重要內容。教師和學生作為學校教育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師生之間彼此尊重、相互關心、增進互信對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有著重要的作用。教育引導教師和學生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是建立文明的校園環境的必要條件之一。
例如,筆者所在學校在班級中建立了學生意見反饋機制,每學期定期安排學生以匿名的形式進行班級管理、學習問題、對教師的意見或建議等問題的問卷調查和評教機制,定期開展班干部座談會,班主任經驗交流座談會等,使學生有機會與學校和教師進行各類困惑和問題的溝通,同時,讓學校和教師及時了解學生們存在的各種學習、生活問題。學生與教師在這種溝通過程中建立了互相信任、互相尊重、教學相長的良好師生關系,使學生和教師都了解到尊重的重要性,也讓學生和教師充分了解到互相尊重、實事求是對于解決問題的重要意義。
三、結合學生行為特點,培養文明禮貌的習慣
活潑好動,天真好奇是學生的天性,不同年齡段的學生有不同的行為特征。中小學階段是學生學習能力最強的階段,也是教師進行文明行為習慣培養最有效果的教學階段。因此,針對不同年齡段、不同年級學生的行為特征,突出問題導向,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文明行為習慣培養,對改善和培養學生文明禮貌習慣有重要的作用。
例如,筆者所在學校通過校園文明監督崗和調查問卷了解發現,低年級學生在文明禮貌自控能力和自律意識方面較中高年級學生較弱,對于學校和老師反復發現和強調的問題整改方面低年級學生的效果總是不如高年級的同學,這說明對不同年齡段和不同年級的學生文明禮貌的培養應采取不同的方式。針對問題,筆者所在學校針對學生實際,開展了一個年級一個主題的德育教育活動,學校根據各年級的教育主題編制了德育系列校本教材,并在平日教學過程中輔助開展相應的教學活動。同時,針對不同學段學生表現突出的問題開展了相應的主題班會教育活動,經過一段時間的教學實踐,全校學生文明禮儀習慣養成有了很大的改善。
總之,習慣的培養是一個長期堅持的過程,對于移民區新建學校學生文明行為習慣培養更是如此。文明行為習慣的培養應當成為學校日常德育工作的重點,學校和教師應該在不同的教育范圍當中,針對發現存在的問題,積極探索和構建不同的文明行為習慣培養策略,使學生積極參與到日常文明行為習慣的培養過程中,樹立良好的文明行為習慣。
參考文獻:
[1]門惠芹,王銀惠.寧夏中部干旱帶移民區生態文明建設存在問題及對策[J].寧夏農林科技,2015(12).
[2]李生.當代中國生態移民戰略研究[D].吉林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