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彩云
【摘要】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文明成果創造的源泉,也是整個社會不斷向前發展的動力,它是民族歷史傳承、各種各樣的文化思想、意識形態的集合體。傳統文化中包含的文化精華就像一個萬花筒,等待著我們去挖掘、汲取。將傳統文化滲透于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進一步提高學生語文鑒賞的水平和質量,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養,更加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和愛國情感。因此,作為小學語文教師的我們,應該積極地在小學語文的課堂教學中,將傳統文化滲透其中,從而有助于提升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小學語文 傳統文化 古詩文 小古文 誦讀經典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37-0053-01
中華傳統文化就是指中華民族獨有的精神面貌的民族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文化的特點,中華文化中蘊含著非常豐富的精神內涵。因此,作為小學語文教師的我們,應將傳統文化滲透于小學語文的教學中去,讓學生學習傳統文化,努力將傳統文化中的精髓發揚光大,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語文學科的熱情,從而提升其文化修養。本文,筆者就結合自身多年來的語文教學經驗,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這一重要話題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學習古詩文,營造文化氛圍,促使學生領略民族文化風采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古詩在語文課本中是極其常見的,每一首古詩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縮影,都表現了作者一定的思想感情。學生對古詩文的有效學習,有利于促使學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古詩內涵,感受詩人表達的特定情感,有助于提升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欣賞能力。因此,作為小學語文教師的我們,應鼓勵學生積極學習古詩文,營造文化氛圍,從而促使學生進一步領略民族文化的風采。
例如,我帶領學生學習古詩文《山行》,通過學習這篇文章,學生知道了這是描寫深秋山中景色的一篇古詩,構思巧妙,在蕭瑟秋風中攝取絢麗秋色,與春光爭勝,語言明暢,音韻和美。我通過帶領學生學習古詩詞,為學生在課堂上營造了文化氛圍,促使學生領略了民族文化的風采。
二、學習小古文,深挖文章內涵,大力弘揚傳統民族文化精髓
小古文蘊含著大量的傳統文化因素,教師要想學生更好地理解小古文,吸取更多的有益成份,必須要積極地向學生弘揚中國的傳統文化,只有這樣,學生才可以更好對小古文進行掌握。因此,作為小學語文教師的我們,在向學生講述小古文的過程中,應深挖文章內涵,重視小古文的藝術造詣,大力弘揚傳統民族文化精髓,鼓勵學生學習古代文人的優秀文化的創造力,從而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文化修養。另外,教師應讓學生在理解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有效繼承中華五千年的優良道德傳統,從而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例如,在學習《三顧茅廬》這篇小古文時,學生通過仔細分析這篇文章,知道了文章的內涵:三國時期,蜀國的劉備求賢心切,聽說有一位叫諸葛亮的人非常有才能,就先后一共去拜訪了他三次,最后諸葛亮被劉備的誠意所深深地打動了,答應出山相助。學生在學習分析這篇古文時,也就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度挖掘。如此,我通過讓學生學習小古文,積極鼓勵學生對該篇文章進行了挖掘,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了這篇文章,進一步弘揚了傳統民族文化的精髓。
三、組織誦讀活動,進行情感教育,幫助學生感受文化的內涵
學習語文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更好使用。因此,作為小學語文教師的我們,應積極組織學生參加誦讀經典文化的活動,在誦讀的過程中,讓學生注意把握詩歌、小古文或者優秀散文的聲音和語調,注重誦讀時的節拍,從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內容,領悟作者深層次的思想感情。在學生誦讀的過程中,教師要加強對學生的指導,幫助學生正確掌握誦讀時的韻律,使學生在誦讀經典的過程中,與作者感同身受,從而成功地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幫助學生感受傳統文化的內涵。
例如,在學習完詩歌《讓我們蕩起雙槳》后,我組織學生在課堂上誦讀這篇文章,學生慷慨激昂地進行誦讀,他們在誦讀這篇詩歌時,掌握了其中的情感基調,學生激昂地讀著:“讓我們蕩起雙槳,小船兒推開波浪,海面倒映著美麗的白塔,四周環繞著綠樹紅墻……”通過誦讀,學生懂得了詩歌中向我們表達的深層次熱愛生活、熱愛黨、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如此,我通過向學生誦讀中國文化經典,包括詩歌、優美散文等等,幫助學生更好理解了詩歌中作者向我們傳遞的思想情感,從而幫助了學生深刻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內涵。
總而言之,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應將傳統文化滲透于小學語文的課堂教學中來,讓學生在學習語文時,更好地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與精髓,從而極大地激發學生學習語文學科的熱情,促使學生更加積極地參與到小學語文的課堂教學中去,進一步提升學生感知傳統文化的能力和水平。
參考文獻:
[1]房殊. 怎樣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3.
[2]孫小波. 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中的滲透[J].中國校外教育,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