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
摘 要:數學作為高考必考科目,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也是最令學生頭疼的科目之一。相較于初中數學,高中數學不僅對理論知識進行了一定加深,而且融合了大量新知識,其難度也是初中數學無法匹敵的。如何提升高中數學課堂質量,如何讓學生的數學能力以及數學成績得到顯著提升就成為現階段高中數學的一大難題?;诖?,對支架式教學在高中數學教學實踐中的應用進行簡要探討。
關鍵詞:支架式教學;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應用探究
所謂支架式教學,主要是指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通過分層分段的教學體系將知識或任務逐步呈現給學生,以幫助其理解知識,建構相關的知識體系,從而達到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目的,促進學生向上、向前發展。這種教學方法對于高中數學而言最為有效,因為高中數學具有一定難度,單憑學生一己之力難以掌握相關知識。基于此,下面將對支架式教學模式如何應用在高中數學中展開探討,以期通過科學的搭建,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一、結合教學內容,搭建合適“腳手架”
數學尤其是高中數學具有抽象性、邏輯性以及靈活性極強等特征,其內容部分已經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多數知識無法運用形象或者學生所能理解的語言以及模型進行描述與建構,所以數學學習對于大部分學生而言是較為枯燥乏味的。而數學這些特點則要求我們教師需要結合所教學的具體內容、學生身心發展規律以及所在情境等,靈活選擇與搭建各式各樣的“腳手架”。針對高中數學教學的抽象性,教師應當選取與學生生活實際相關的常識,通過形象化的工具與語言搭建直觀易懂的“腳手架”;對于其邏輯性,則要求為學生提供系統化的架構體系,示范數學教學的嚴謹性與嚴密性;而針對其與其他學科的關聯性,教師就需要搭建知識與知識間的橋梁,以此啟迪學生主動探索各個知識間的聯系,讓學生在變式問題的解決中,借助計算機畫出相關函數的圖像,并借助這一圖像讓學生找出相關的函數特征,最后讓學生根據所學過的函數圖象與性質為接下來的組合性質學習帶來優良支架。
二、創設問題情境,拓展學習思維
數學教學是一個不斷發現問題、分析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動態過程,而數學知識則是最后探究這一過程的結果。因此,數學教學目標不僅要求學生掌握最基本的科學系統的教學知識,而且更要培養他們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對此,教師應當努力為學生創設豐富有趣的教學情境,通過問題的引入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在主動思索與探究過程中培養新意識與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而根據支架式教學理念,在問題設置過程中教師需要充分考慮學生已有的知識體驗,所設置的問題應當是學生經過努力能夠達到的,但是同時又需要具有一定挑戰性與開放性,讓學生可以多角度解決相關問題。此外,所有問題還應當具有一定的順序性,由表及里、由淺入深,螺旋上升,以此構建教學腳手架,促進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的提升。例如,在教學函數單調性一節時,教師最好能夠借助定義法與圖像法創設問題,幫助學生建構知識體系,以此拓展學習思維。
三、強調合作探究,搭建開放活力的平臺
教師想要科學合理地搭建教學平臺,提升課堂教學效果,就需要強調支架式教學模式與合作探究之間的有效結合。通過科學合理地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探究,讓學生能夠在小組合作、相互依賴以及相互促進的過程中,細化相關知識,搭建屬于自己的數學知識框架,以此為學生搭建開放且具有活力的教學舞臺。值得注意的是,在小組合作探究過程中,教師需要對全體學生進行一個綜合考評,并根據學生身心發展規律以及興趣愛好進行科學分組。通過具體明確的小組分組,讓每一位學生都肩負起屬于自己的責任,并在小組合作中增進學生之間的友誼,培養學生的協作精神,從而根據學生在小組合作過程中所反映的問題進行針對性改變。最后,教師需要確保各個學習小組之間的平衡性,秉持“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等原則,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得到一般性發展。
總而言之,支架式教學模式是對傳統教學模式的一種突破,同時也是現今教育教學中廣為流傳的一種教學模式。對于像高中數學這樣具有較強邏輯性與嚴密性的學科而言,更加需要支架式教學模式的輔助,通過它的運用豐富課堂教學活動,提升課堂教學水平。在具體教學實踐中,教師需要從以上幾方面著手,通過問題情境的創設、教學內容的確定以及合作探究等形式幫助學生建構屬于自己的知識框架,從而幫助其學習。
參考文獻:
[1]周志杰.科學搭建,提升效果:談支架式教學在高中數學課堂中的應用[J].數學教學通訊,2017(12):33-34.
[2]邵丹.探究式教學在高中數學課堂的應用現狀調查分析[D].貴州師范大學,2016.
[3]姜愛美.問題探究模式在高中數學課堂中的應用分析[J].語數外學習(數學教育),2013(1):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