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虎
摘 要:音樂是一門情感的藝術,它雖然由簡單的幾個數字構成,但卻能譜寫出美妙的樂章,給人以美妙的享受。對于小學來說,審美能力是配有其他素質的基礎,也是美育的一項基本任務,而音樂教育是培養學生審美能力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在學習音樂中,不僅可以放松心情,豐富情感,體驗音樂帶來的愉悅心情,同時還可以激發學生追求美、創造美的熱情,培養其感受美、理解美、表現美和創造美的能力。那么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應當怎樣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呢?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對小學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策略進行探討。
關鍵詞:小學;音樂教學;審美能力;培養策略
審美能力是個人藝術素養的重要體現,小學音樂學科作為藝術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在音樂教學中滲透審美能力的培養,對提升學生的藝術修養,發展學生的綜合素質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下面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對小學音樂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談幾點體會。
一、加強音樂欣賞美的熏陶,感受美,激發審美情趣
審美教育必須從美感人手,讓學生充分感受音樂本身的美。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包括教學手段和方式,要避免生硬地強調作品的歷史意義和作者的情感態度,在生動地提供學生能夠接受而又必須了解的音樂知識和有關背景知識的情況下,引導學生體會作品的藝術語言和音樂要素的運用,進而了解作品的藝術特點。所有音樂概念都應盡量用音響來體現。在安排多首作品一同欣賞時,可簡單地進行一些比較和聯系,區分不同作品的不同處理法及它們的審美特質。將學生接觸過和了解到的音樂知識及技能使用到對作品分析中來,以訓練和培養學生對作品的藝術分析能力和對美的感受能力。讓學生對音樂美的感受從“聽”開始,聽著音樂進課堂,聽著琴聲起立、坐下、問好。聽教師的演奏和范唱,欣賞錄音帶中的優美音樂。為激發學生的審美情趣,根據兒童的心理特點,設計各種練習:唱唱、敲敲、跳跳,讓學生進一步在“動”中感受音樂。此外,還可配合其它的教學手段,引起學生學習興趣。
二、培養音樂素質,理解美,提高審美樂感
學生通過欣賞和分析,能區別各種情緒和各種樂器的音色,掌握音樂作品的曲式結構,感受不同民族、不同地區和國家音樂作品的不同情緒,從而理解真善美,分辨假丑惡。進行音樂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正確審美觀念,從而凈化心靈,啟迪智愚。小學生可塑性大,對周圍事物有好奇心,求知欲強,教師可抓住這些特點,利用直觀掛圖、多媒體課件、錄像等手段,創設音樂情境,喚起學生對視覺、聽覺美的感受,形成一個立體的欣賞體系,從而喚起學生的審美體驗。
音樂教材中的作品顯然都是古今中外優秀的音樂作品,但對學生而言,往往有一定的距離。因此,可從課外補充一些思想性、藝術性較強,能體現時代精神的作品組織教學,這些學生喜愛的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擴大學生的視野。總之,在教學中,要寓音樂素質與能力的培養于審美的過程中,讓學生理解音樂美,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培養良好的樂感,簡明的釋義是對音樂的感知能力,是感受音樂、理解音樂和表現音樂的三種能力的有機結合。音樂教學目的之一,就是通過音樂作品的內容、形象激起學生的聯想和想象,激發學生動情和用情,使他們對音樂形象的感知達到真切、深刻的程度。
三、開展創造活動,培養學生感受美、理解美的能力
音樂教學,既要重視培養學生感受美和鑒賞美的審美能力,又要重視培養他們表現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在音樂教學中,引導學生在感受和理解的基礎上,演唱歌曲,扮演角色,引導應該用什么樣的情緒、聲音、形式來演唱,用什么樂器來伴奏,才能使歌曲表現得更加完美等問題,在教學中多讓學生參加各種音樂活動與練習,使孩子們受到美的熏陶,培養他們才干。
為了更好地提高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和增強美育的效益,還應當積極創造條件,努力營造藝術氛圍。可請一些在器樂、聲樂、表演上有特長的學生上講臺來演唱、演奏、表演節目,進而使每個學生都能上臺來表演節目,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培養學生與人合作的精神。也可讓學生各自帶一些自己家里的自認為好聽的音響資料,在上課前幾分鐘甚至后幾分鐘,播放給大家聽,開闊他們的視野,提高他們對其他音樂的評價能力。同時,在音樂教室開辟音樂教學園地、張貼著名音樂家的掛像,久而久之,形成一個積極的良性循環,對鞏固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審美能力有著很大的推動作用。
四、充分準備教學資料,注意電教媒體的應用
為使音樂欣賞課更有效果,教師課前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包括同一首歌(樂)曲的不同音響資料、掛圖、幻燈片、錄像片、圖片等,可增加信息量,增強欣賞課的藝術感染力。實踐證明,發揮現代教育媒體在作品欣賞中的應用,可拓寬教學內容,豐富教學形式,提高教學效益。例如,VCD中的歌曲欣賞和錄像帶音樂欣賞中的背景畫面,給音樂的意境提供了良好的效果,使學生更容易了解音樂,在圖片幻燈放映的特定氛圍中,教師動聽的引導講述、清晰明靜的畫面將會引起學生情緒的強烈反應,激發起學習興趣近而參與產生共鳴。
通過幾年的教學實踐,我認為,上好音樂欣賞課應以“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為目的。音樂教學是一個感知美、鑒賞美、理解美、創造美和表現美的過程,只有這樣才能在潛移默化的美感中全面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主要通過“聽”作品,培養學生感受美的能力;“想”作品,培養學生想象美的能力;“辨”作品,培養學生鑒賞美的能力;“做”作品,培養學生表現美的能力;“唱”作品,培養學生創造美的能力。一切教學活動都圍繞著使學生真正成為審美活動的主體來開展,引導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音樂欣賞活動中去。
五、結語
音樂欣賞是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最直接的過程,音樂的審美要從學會欣賞、評價一首作品開始,了解歌(樂)曲所體現的審美特征。音樂教學并不只是讓學生掌握音樂的技能、技巧和會唱幾首歌曲,更重要的是要挖掘學生的音樂潛能,激發學生對音樂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對藝術美的感受能力、領悟能力、表現能力和審美能力,其中最主要的是培養學生感受、鑒別音樂作品內容的優劣和情感的健康與否的能力。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音樂的實踐活動,從中感知音樂所表現的情趣,并產生心靈上的共鳴。
參考文獻
[1]周惠玲.小學音樂審美教育若干問題解析[J].音樂時空,2016,(03).
[2]王小月.小學音樂教學中審美能力的培養[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