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換芳
摘 要:大數據與信息化使教育改革得以成行,“翻轉課堂”也成為一種顛覆傳統教學模式而得以應用于思想政治理論課過程性評價。在這種評價體系中,“翻轉課堂”無疑也是一種新的教學模式的嘗試,研究其在過程性評價中運用的的可行性、現實性及其成功融入教學的具體路徑,具有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關鍵詞:翻轉課堂;思想政治理論課;過程性評價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作為大一新生開設的第一門思想政治理論課,對學生的評價也不能采取“一考定終身”的方式,而是應結合學習日常學習和行為習慣的養成,即對學生進行過程性評價。在這種評價體系中,“翻轉課堂”無疑也是一種新的教學模式的嘗試,研究其在過程性評價中運用的的可行性、現實性及其成功融入教學的具體路徑,具有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過程性評價
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和信息技術的應用,現代教育理念與技術手段也亟待改革與探索,其中將過程性評價納入學生成績評定的方式已得到廣泛認同與關注。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育工作者對過程性評價內涵的把握主要有以下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過程性評價主要把過程性的觀察作為主要的評價指標,認為應利用現代技術手段如計算機,全程跟蹤學生在每一節課上的表現;還有一種觀點把過程性評價與最終的評價結果緊密相聯,認為應把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隨時進行等級評價,這就將評價結果的等級與學生的態度和行為直接掛起鉤來。
筆者認為,以上兩種有關過程性評價內涵把握的觀點,只關注到了其中的一個方面而加以泛化,概括有失偏頗。實際上,教育是教育者與教育對象之間情感交流的重要方式,即通過教育者的言傳身教,用知識、情感和人格魅力去感染學生,而不是冷冰冰存粹的知識傳授,那樣無異于機器人;更不是一種你表現好我就給你高分、反之亦然的功力的層次。因此,本文所講的過程性評價主要是基于一定的教學目標,關注教學過程匯總學生對已有知識掌握的程度,及時對學生的學習質量做出判斷并予以指導提高,肯定長處、彌補不足,促進學生積極反思和總結,培養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而不僅僅下一個結論、給出一個分數那么簡單。
(二)翻轉課堂
翻轉課堂(Flipped Classroom)是學生課前利用教學視頻等學習材料進行自學,上課時由教師組織學生通過小組協作學習等方式展開課堂教學,促進教學績效最大化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學習,包括學習最有效的知識、促進學生的學習動機、最有效的教學方法等。
教師必須樹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理念,重新進行課程設計,探索新的課堂教學模式,而“翻轉課堂”恰恰可以做到這一點。通過對知識傳授和知識內化的顛倒安排,改變了傳統教學中的師生角色,對課堂時間的使用進行了重新規劃,實現了對傳統教學模式的革新。
二、“翻轉課堂”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過程性評價中運用的實證分析
(一)網絡學習的主要方式及分值構成
根據所列專題及所屬單元,除上課所用課件之外,另設置與專題內容有關的教學案例、閱讀材料、單元測試題等作為學生網絡學習的資料,充實課堂教學,提高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
(1)教學案例:可以是文本案例,也可以是視頻案例,每一教學單元至少設置五個教學案例,每一案例后面要設置思考題。
(2)閱讀材料:包括經典著作節選、相關學術專著節選、相關學術論文節選等,每一教學單元至少設置五個閱讀材料。
(3)單元測試題:主要為客觀題,逐步完成題庫建設,測試題由計算機隨機給出,學生測試完畢,網絡自動完成評分。
(二)“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對過程性評價的有益嘗試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涉及到除思政專業之外的全校各專業,由于學生的專業不同,理論基礎也不盡相同,加之每位任課教師的知識結構有所差異,故平時成績大致由考勤、平時作業、課堂表現、實踐報告等組成,各任課教師再進行適當微調。大致來說,主要有以下幾種做法。
(1)課堂筆記+隨機作業+練習題的模式,主要做法是:
a.課堂筆記。要求除了自主性記載課堂講授的內容外,根據講授內容課后在筆記上布置了要完成的作業,10分。
b.課堂隨機完成的作業。兩次,每次15分鐘,合計10分。
c.法律部分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除了課后的練習題外,六章布置了25題、七章布置了15道題、八章布置了27道題,合計20分。
(2)課堂表現+小組討論+作業的模式,主要做法是:
a.課堂表現 10%(紙質):課堂表現主要以課堂參與為主,參與3次計滿分,以紙質材料為證據。
b.小組討論 10%(紙質、照片):本學期共設計一次討論課,學生在課下準備,在課上對已經準備好的觀點進行闡述,5-7人一小組,采取組內互評的方式按比例打分(其中A占50%,B占40%,C占10%),學生課堂討論的最終得分以組內同學打分為依據。
c.兩次作業 20%(紙質)
i.愛國主義觀后感(10%):在“中國精神”那部分,組織學生觀看“開學第一課”,并撰寫觀后感,觀后感必須圍繞所看視頻內容,偏題、跑題均酌情減分。
ii.自我職業生涯規劃 (10%):在大學生創業就業部分,讓學生自行設計一份職業規劃,要求具體可行,切合實際,不可抄襲。假大空、脫離實際則酌情減分;凡抄襲者一律記0分。
(3)課前演講+課堂回答問題+討論+實踐作業的模式,主要做法為:
a.課前1分鐘演講,計8分,課堂回答問題每次計0.5分,累計到2分封頂。主要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辨能力。
b.針對大班討論的局限性,特設置每位同學必須參與的討論環節,每章布置課堂討論題目,這一題目必須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的特征,要求學生把所思所想記在筆記上,在上課期間要不定時的提問討論,避免學生準備不足以及討論缺乏方向,并與考勤結合共計10分。
c.學期實踐作業計20分,針對不同類型的班級留不同的作業,有調查研究、辯論提綱、觀后感、讀書筆記等多種形式。
(4)考勤+課堂表現+作業+實踐活動的模式,具體做法是:
a.考勤占十分。全勤滿分,遲到每次扣一分,早退每次扣一分,曠課每次扣三分。
b.課堂表現占十分。課堂發言每次加一分,參與課堂活動每次加兩分,違反課堂紀律每次扣一分,比如玩手機、閱讀與課堂無關的書籍雜志等。
c.作業占十分。根據作業質量,合格分為五個等級,分別加2分、4分、6分、8分、10分。不合格不加分。
d.實踐活動占十分。參與實踐活動并撰寫實踐報告,根據參與程度和實踐報告的質量,合格分為五個等級,分別加2分、4分、6分、8分、10分。不參與實踐活動或實踐報告不合格不加分。
(5)出勤(10%)+課堂討論(10%)+作業(20%)的模式,主要做法是:
出勤率要求:曠課3次以上者,扣全部平時成績;課堂討論要求:積極思考做答、語言表達流暢;作業要求:不抄襲、有自己獨特的見解或理解。
三、“翻轉課堂”模式下過程性評價體系的構建路徑
自實行過程性評價以及進行“翻轉課堂”模式改革以來,“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大大綻放了應有的活力,初步嘗試到改革的甜頭。然而該課程特點是理論性強,加上大班授課的現實,以及受近年來網絡意識形態的干擾,加之囿于教師專業發展、技術水平及信息化手段的差異,需要對“翻轉課堂”模式下過程性評價體系的構建進行有益探討與路徑選擇。
(一)高校要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
近20年來,隨著我國高校擴招,學生數量激增,教師的教學任務也相應增加,加上科研壓力和其他評價指標,高校教師想要在教學方面有所進益,可謂分身乏術。“翻轉課堂”要求教師熟練掌握信息技術,包括視頻制作、上傳,題庫建設,試題設計,疑難解答以及課堂指導等等,這些都是不僅花費大量心血,而且考驗技術與耐心的事情。同時,過程性評價往往需要教師為學生設計各個階段的學習任務,再根據學生的作業或習得律來予以提高,無形之中增加了教師的工作量。因此,高校不僅僅要提供“翻轉課堂”所應具備的技術支持,更應該調動教師投身于“翻轉課堂”和過程性評價的積極性,在教師職稱晉升、崗位聘用、獲獎、工作量計算等方面給予政策方面的傾斜與照顧,“翻轉課堂”下的過程性評價模式的構建定會事半功倍。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加強團隊建設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一般包括“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概論”、“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形勢與政策”等課程,且每門課程都由幾位教師擔任。高校教師除了教學之外,重要的還要做科學研究,因此都有自己的專業方向。因此,課程任課教師要加強團隊建設,發揮每一位教師的專業優勢,“翻轉課堂”與過程性評價運行的效率才會更高,教學效果才會更好。
(三)高校要營造良好的學風氛圍
翻轉課堂是一種適合于有甘愿被占用課余時間的主動學習態度、具備基本自學能力與可觀看在線視頻的自學設備的學生的學與教模型。不論是“翻轉課堂”還是過程性評價,抑或是二者的結合,都需要學生發揮其主動性、積極性與創造性,學會主動學習,善于發現學習中的問題進而逐漸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雖然是公共必修課,但對于學生來講,專業課似乎更重要,思想政治理論課面臨著國家重視、教師重視而學生并不那么重視的尷尬境地。在“翻轉課堂”實踐中,這種移動學習的方式效果也是因人而異的,那些自覺學習的學生能夠主動按照教師的要求去提前預習,完成課前的準備與資料補充,但對于那些學習態度不積極的學生來說,要么應付差事,要么干脆刷課,效果并不理想。因此,高校要加強對學生的管理,教風、學風、考風一起抓,營造一個良好的學風氛圍,學生由他律再到自律,學習效果肯定會愈加明顯。
參考文獻:
[1]范文翔,馬燕等:《移動學習環境下微信支持的翻轉課堂實踐研究》,《開放教育研究》,2015年第3期。
[2]容梅,彭雪紅:《翻轉課堂的歷史、現狀及實踐策略探析》,《中國電化教育》,2015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