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凌艷
摘 要:數學教學的核心是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而“問題”是學生思維的引擎,找準一節課的核心問題,也就抓住了一節課的“主線”。文章主要談談如何確定課堂中的核心問題,以及注重問題串的設計,引領學生更為積極主動地思考,發展空間觀念。
關鍵詞:核心問題;空間觀念;《直線、射線和角》
《直線、射線和角》是蘇教版四年級上冊教材的一節數學概念教學。概念教學一直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難點,概念對學生來說過于抽象,對學生的思維層次要求較高。下面我就以本課為例,談談如何確定課堂中的核心問題,以及注重問題串的設計,引領學生更為積極主動地思考,發展空間觀念。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如果老師不想方設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于傳授知識,那么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而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因此,一個環境極佳的教學情境的創設,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有助于學生通過觀察發現問題,引發有效的數學思考。
例如,在《直線、射線和角》一課的課前交流時,播放“月球豪華六日游”的視頻。教師問:“中秋節就快到了,你們想去月球嗎?最近星際旅行社推出‘月球豪華六日游的方案,我們一起來看看。”(視頻播放有關月球的圖片和旅游的信息,主題是“我們帶你去月球”,豪華游費用200萬,出團時間2036年4月1日。)從課堂學生的反應來看,他們感到非常震撼,被深深地吸引了。等視頻播放完之后,教師再問:“想必大家都心動了,吳老師也心動了,那在上‘月球前,咱們得好好地了解一下地球與月球的相關知識,今天咱們的學習就從這里開始。”從而引入新課。
接著導入:“同學們,探索宇宙一直是人類不懈的追求,請看大屏幕。”課件展示:巨大的激光發射器向月球發送了一束光線,這束光走了約38萬千米到達了月球。教師問:“同學們,你能用一條線來表示從地球到月球這段光線嗎?”這一問題的提出,引發了學生思考。
以上的創設的情境,不但可以激發學生們探索宇宙奧秘的興趣,還可以勾起學生們想要去探究的欲望。通過這樣的情景串的設計,從課前的交流到課中的探究始終圍繞同一個情境,整節課層層深入、步步遞進,為后面新課的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找準起點,生長問題
奧蘇伯爾指出:“影響學生的學習最重要的原因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我們應根據學生原有的知識狀況進行教學。”那么,教師在備課時,就要做到研讀教材,研讀學生的學情,找到學生的學習“最近發展區”,認清新知的特點,以此來設計核心問題,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讓數學課堂成為有生長力的課堂。
如在《直線、射線和角》的教學時,學生在第一學段已經認識了線段,知道線段是有兩個端點的直線,其長度是有限的,可以用尺度量。針對學生的學習起點,我設計了以下三個問題。第一個問題:“同學們,你能用一條線來表示從地球到月球的這段光線嗎?”學生自己在課堂作業本上嘗試畫一畫,從動手操作中復習了線段的特點。接著第二個問題:“讓我們回到浩瀚的宇宙中,仔細觀察,現在這條光線有什么變化呢?”讓學生展開想象,體會無限延長,知道了把線段的一端無限延長,這樣的線叫“射線”。第三個問題:“剛才我們由線段的一端無限延長得到一條射線,大家再看線段(課件演示另一個無線延長)還會有怎樣的變化呢?仔細看你們都看到了什么?”再一次讓學生想象,體會兩端無限延長就是可以得到一條直線。
以上筆者以線段知識為生長點,繼續學習射線和直線,通過三個富有層次的問題的設計讓學生在情境中展開想象,積極思考,從線段到射線再到直線,從有限到無限,通過師生交流、生生交流,深入思考、探究,培養空間觀念。
三、把握聯系,提升問題
布魯納說過:“學習是人的主動的認知過程,即是認知結構的組織和重新組織,知識的學習就是在學習者的頭腦中形成各學科知識的基本結構。”數學學科的特點之一就是有很強的聯系性,而這種聯系性是通過知識之間的相互比較來表現的。在知識內在聯系之外設計有效的問題,可以有效幫助學生構建知識體系,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本質把握。
例如,在教學完射線、直線、線段的概念之后,為了能促進學生更好地理解這三個概念的本質特征,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同學們,我們又認識了線家族的兩個新成員:射線和直線,那它們和線段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嗎?”學生回答:“它們的相同點是都是直的。”接著我再問:“那它們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通過比較,學生能夠看到:線段有兩個端點,射線只有一個端點,直線沒有端點,這是識別線段、射線和直線的重要著眼點。學生能夠想到:線段的長度是有限的,射線和直線是無限長的,這是學生們對線段、射線和直線的本質認識。
以上的教學,我們利用知識之間的本質聯系,設計了兩個問題,兩個問題緊扣知識的聯系,讓學生通過比較、辨析、討論,進一步豐富了對線段、射線和直線的內涵的認識,而且對這三種線之間的內在聯系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完善了知識的建構。
四、聯系生活,延伸問題
數學來源于生活,數學又應用生活,弗賴登塔爾強調:“數學來源于現實,存在于現實,并且應用于現實,教學過程應該是幫助學生把現實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的過程。”所以,教師要把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學會應用知識解決現實問題,發展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在《直線、射線和角》的教學中,針對認識兩點間的距離這一教學重點,為了讓學生體會線段的價值,我設計了以下兩個問題情境:一是“今天下午吳老師要從福鼎回到屏南,從福鼎大酒店到動車站有這樣的三條路可以走。你建議吳老師走哪一條路,為什么?”由于給予現實的情境,學生很有興趣,在解決問題過程中,理解了“連接兩點間的所有連線中線段最短”以及“我們把連接兩點的線段的長度叫作這兩點間的距離”。二是“現在我把福鼎大酒店看成‘A點、‘動車站看成‘B點,A、B兩點間的距離是( ),這里有3個答案:一號線長7千米,二號線長5.4千米, 三號線長6.7千米。”學生都選擇了二號線長。
以上的教學,教師從現實情境出發,更貼近學生的生活,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得到“走二號線是最近的”,讓學生在解決問題中,積極主動地思考,從而感悟到“連接兩點的所有連線中,線段最短”,而且通過把實地變成A、B兩點,用A、B兩點間的距離來描述長度,讓學生對“兩點間的距離”又有了思維上的、認識上的提升。
總之,在教學中,核心問題的提煉是建構有效教學的根本,核心問題串聯知識,凸顯數學本質,適時用核心問題引領教學,就能把握學生的思考方向,擴展學生的思維廣度,提高學生的思考深度,從而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提高課堂實效。
參考文獻:
[1]蘇明強.提煉核心問題 啟發數學思考——以《“重復”的奧妙》為例[J].福建教育,2017(Z1):87-89.
[2]方 嶸.利用“核心問題”引導學生開展數學探究學習[J].數學教學通訊,2018:46,75.
[3]陸玉輝.“核心問題”引領下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實踐與研究[J].數學教學通訊,2017(16):45-46.
[4]張玉平.讓思維可見 讓學習發生課堂教學感悟系列——大問題引領高思維[J].小學教學參考,2017(23):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