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燕葵
摘 要:小組合作學習方式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并逐漸成為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結合目前課堂上的小組合作學習存在的問題和教學實踐,從巧設合作問題、科學調控組員合作分工、激活小組合作學習形式三個方面對小學數學課堂中的小組合作學習的操作策略做一些探討。
關鍵詞:小組合作學習;合作問題;合作分工;合作形成
課堂教學改革實施以來,新的課堂教學改革理念深入人心。其中,小組合作學習方式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成為課堂教學的“金科玉律”,使用率極高。然而,目前課堂上的小組合作學習卻存在著不少問題,經常是看不到小組合作學習交流的成果,白白浪費了本來就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導致課堂教學低效。經觀課發現,不少老師,不管哪一個教學內容,不問什么年級,每一節課都要安排一次,甚至多次小組合作學習,對小組合作學習的目的、過程和合作任務的設計缺乏應有的整體把握,成為無效的“偽合作”,從而導致課堂教學的低效。
小學數學課堂中的小組合作學習,是將幾個(6個左右)形成一個學習共同體,根據解決問題的需要分配合作任務,通過學習共同體的充分對話與協商,建立、解釋、調整數學模型,從而形成新的概念、公式與方法,再應用這些概念、公式與方法去解決新問題的學習方式。學生“巧”合作,才能讓課堂學習更有效。
一、把握教材“巧”設有討論價值的合作問題,提升合作內涵
課堂上,學生合作學習的方式多為“問題探究式”的合作,即教師布置一個或一系列問題,讓學生討論交流各自的發現與思考,從而得出共同的結論。因此,布置一個“真問題”讓學生進行討論交流,是提升合作學習實質內涵的關鍵。
例如,一教師在教學“異分母分數加減”這一內容時,設計了如下“問題串”組織學生合作交流討論:
問題一:整數的加減法為什么要相同數位對齊?
問題二:小數的加減法為什么要小數點對齊?
問題三:同分母分數的加減法為什么可以直接分子相加減?
問題四:異分母分數加減法可以怎樣計算?
以上四個問題,組成一個層層深入的問題串,讓學生在回顧先前知識“整數加減法相同數位對齊算理”“小數加減法小數點對齊算理”“同分母分數加減直接分子相加減算理”的基礎上,討論新的知識:異分母分數加減法可以怎樣計算?從而促使學生充分理解先通分后加減的算理,而不是由老師直接告知,然后“死記硬背”算理直接套用的機械運算學習方式。
在“真問題”驅使下的討論才是“真討論”,圍繞“真問題”的合作才會是真“合作”,合作的效果才會更好。
小學數學課本中并不是所有的內容都適合合作學習,教師應精心選擇適宜合作學習的內容作為素材,設計一個或一系列具有開放性的問題,給學生提供一個合作交流的平臺,讓學生在交流中互相驗證、啟發。由于學生知識基礎與解決問題習慣的不同,采用的解決方案也會豐富多彩,在合作交流中,學生自然而然地體會到合作學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體驗到合作交流的學習魅力,從而使課堂學習更有效。
另外,合作的“真問題”,除了課前預設外,還可以是課堂上的生成。
例如,在教學“三位數乘兩位數”這一課末,一學生提問:剛才的學習中,我們是將三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轉化為三位數乘一位數和三位數乘整十兩位數的計算。那我們可不可以將三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轉化為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呢?
學生的問題提得非常好,他的問題背后折射的是學生對“三位數乘兩位數”這一學習內容中的“怎樣算?為什么這樣算”的思考。引導得好,將是學生體驗蘊含在“三位數乘兩位數”筆算中的數學思想方法的過程,也將促使學生形成對“三位數乘兩位數”筆算的有意義的理解。
于是,教師首先表揚了該同學能用“數學的眼光”提出數學問題,是一個小小數學家。然后,組織小組合作討論:你們認為,這種算法可不可以呢?讓學生在小組內實踐、討論,探究算法的可行性。
而學生在實踐后,發現“將三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轉化為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也是可以的。例如,136×11=(100+36)×11=100×11+36×11。“整百的三位數乘兩位數”和“兩位數乘兩位數”學生已學,這種方法也是達到了轉化的目的。討論結束后,教師順勢小結:計算方法的選擇可根據簡便的原則進行。
課堂中善于利用學生生成的學習信息,順著學生的思路隨機組織小組合作學習,從而使我們數學課堂中的小組合作也富有“動態生成性”,充滿了生命的活力。
二、科學調控小組合作組員“巧”分工,讓每一個學生經歷學習過程
大部分老師都喜歡用加分表揚的方式激勵各合作小組。小學生都好勝,特別是小組中的優秀學生,為了自己的小組能夠勝出,都會爭取每一個發言的機會。這樣,那些成績相對落后、能力相對弱的學生就會失去表達的機會。久而久之,這些后進生就失去思考的欲望:反正都輪不到我發言,反正都不需要我表現。這樣的情況是有悖合作初衷的。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在組織小組合作學習時,一定要關注小組合作的組員分工,在制訂小組獎勵規則的時候,一定要強調“人人參與,讓每個學生都有表現的機會”這一原則,防止出現小組內優秀學生“一言堂”的情況。
例如,在教學“統計與可能性”這一教學內容時,教師在課堂最后“拓展創新,體驗價值”這一環節設計了小組合作學習:
某商場迎新年,策劃一場購物轉盤抽獎活動,獎品分別是:1號獎品可樂一瓶;2號獎品電吹風一個;3號獎品微波爐一臺;4號獎品29寸彩電一臺。
(1)如果你是商場經理,考慮到商場的利益,你會怎樣設計轉盤呢?
(2)如果你是一名消費者,你希望這個轉盤怎樣設計呢?
(3)如果按照公平性原則,這個轉盤又應該怎樣設計呢?
每個小組發三張圓片,四人小組內思考、討論問題,并說出設計的方法,三人合作設計轉盤,一人代表匯報發表。在小組討論結束后,推舉代表發言的同時,還要求小組內其他成員分別記錄其他組代表的發言要點,然后進行點評。這樣,讓小組內每一個人都經歷學習的過程,把學習的權利真正還給每一個學生。
又如,在“可能性”這一課的“鞏固深化,活用新知”的環節,一教師設計了“唐僧分水果”的小組合作任務:
唐僧:在這漫長的取經路上,三位徒弟保護為師有功,為師準備了人參果、蟠桃和西瓜來獎賞你們。小朋友們,你能幫幫我分一分這些獎品嗎?不過,你們要記住,我這三位徒兒的口味可不一樣。
孫悟空說:“我最喜歡吃蟠桃了,我要在我的袋子里任意拿一顆,都能拿到蟠桃。”
沙悟凈說:“我最不喜歡吃人參果了,其他的就無所謂了。”
豬八戒說:“我最喜歡吃了,什么都無所謂,越多越好,而且有西瓜就更好了。”
唐僧:怎樣分才能使我的三位徒兒都滿意呢?
設計了這個合作任務后,教師又合理安排合作步驟:
1.獨立思考,小組交流后,合作在學習紙上貼水果。(不能一人包攬粘貼)
2.一組上臺展示其做法,說說這樣分配的理由。(小組抽簽決定上臺展示人員)
3.三名學生抽簽,展示抽到的內容。
4.再請三名學生抽簽展示抽到的內容。
抽簽的形式讓每一個學生都有表現的可能。
為了提高每一個學生交流和表達的質量,教師還要根據所提問題的難易程度,考慮學生的學習差異,留給學生足夠的獨立思考時間和小組內學生交流討論的時間。
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都有展示自我的機會,這不僅是小組這一學習共同體的意義所在,也是教育公平原則的體現,課堂有效、高效的表現。
三、激活小組合作學習形式“巧”進行,讓課堂學習更有效
小組合作學習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始終起著積極的作用。但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應該形式多樣,不拘一格。可以是小組討論,可以是小組競猜,可以是小組展示,可以是小組辯論,還可以是小組表演。富于變化的小組活動,使課堂始終充滿活力,生機勃勃。但靈活多樣的小組合作學習形式必須根據課堂教學內容的需要、學生學習個性特點來選擇,并與之相適應的合作話題進行有機結合,才能發揮它最佳的效能。
例如,“可能性”這一教學,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簡單的統計活動的基礎上進行的,也是今后進一步感受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的基礎,在整個小學數學教學體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備課時,我反復斟酌一個問題:由于三年級學生自我控制能力還不是很好,如果使用“擲硬幣”這個游戲,會不會效果達不到自己的要求,學生也沒有收獲?在經過深思熟慮后,我決定把“擲硬幣”的小組合作游戲改為“哭笑大表演”游戲,實際上課證明,學生對這個小組合作游戲的參與是非常積極的,合作效果非常好。隨后在“猜球我們最棒”的游戲中,讓學生理解:“一定”“不可能”“可能”;在“裝信封”的小組合作游戲中,讓學生通過實際操作,內化提高;在“摸球大比拼”小組合作游戲中,再次體驗摸球事件中存在的“可能性”。
激活小組合作學習方式,讓學生小組合作學習時,被一種積極的情感所支配,大大激發了他們參與課堂學習的熱情,并有效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
總之,小組合作學習方式,如果能巧妙有效地運用,就可以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的積極性,既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又能發展學生的思維,從而讓課堂學習更有成效。
參考文獻:
[1]厚義.關于小學數學小組合作學習的探索與研究[J].學周刊,2018(4).
[2]王海英.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7(5).
[3]向純波.小學數學合作教學策略與實踐[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