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秀娟
摘要:在新課改的推行下,我們越來越注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同時也看到了每個學生之間的差異,他們都是獨特的人,具有獨立意識的個體。在小學數課堂中,使用問題教學的方式,能夠有效地調動學生的課堂學習積極性,同時每一個問題就像是一條牽引繩,讓學生朝著正確的目標去發展。總之,問題的分層處理,是對不同層次學生的負責表現,能夠實現班級整體實力提升。
關鍵詞:小學數學;問題教學;分層教學
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讓小學數學教學的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同時教師也開始關注于教學方式的創新。將問題教學與分層教學進行有效的結合,是提高小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的重要方式,既能夠增強小學生自主探究知識的能力,也能夠每個層次的學生都得到知識的滿足。我們不能按照統一的教學模式對待每一個學生,更不應該讓每一個學生都處在相同的模式中,否則只會影響到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堂中采用問題分層的方式,是值得提倡的。
一、問題:激發學生思考
我們常說:“學貴有疑,小疑小進,大疑大進”。小學數學是學生系統接觸數學知識的初步階段,教師應該著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從而鍛煉學生的思維邏輯,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在課堂中,數學教師利用一個又一個問題,循循善誘,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最終完成對數學知識的學習任務。同時,小學生的身心發展決定了他們具有極強的表現欲,極度地希望他人能夠認可自己,因此問題教學的方式,也是讓學生展示自我,得到認可的重要途徑。
例如,教師在教授“有余數的除法”時,首先用可以整除的除數進行引入,比如我們都知道15÷5=3,但是如果15÷4=?,這是第一個問題,引入學生進行思考。當學生們在嘗試的時候,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課本的研讀,了解相關的知識,才能夠真正地解出15÷4=3......3,那么此時教師可以向學生再次提出,為什么15÷4不可以等于2......7?該問題讓學生再次陷入到思考中,同時教師也可以讓學生之間進行討論與交流,先自己進行獨立的知識探索,然后再與教師進行探討,最終得出最后的余數不可以超過除數。
二、分層:尊重學生差異
在一個整體中,每一個個體不可能是完全一樣的存在,更何況是正在發展與發育的小學生。分層教學的方式主要是針對班級中層次不一的學生,進行相應的教學,尊重學生的差異,重視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的培養,讓每一個學生在課堂中都能夠“吃得飽”。那么,如何在教學實行分層教學?首先教師應該充分地了解班級中的學生學習能力與狀態,事先在心里將他們進行一個層次的劃分,然后在教學的過程,針對不曾層次的學生進行不同程度的教學內容,設置不同程度的教學目標,最后讓每一個層次的學生都得到應有的提升。
例如,教師在講授“小數乘法與除法”時,首先應該整體性地向學生教學內容,然后提出一個問題,比如:“同學們,現在老師給你們一套練習題,大家進行獨立的計算,然后在組內進行互評。”小組內的學生層次也是各有不同,當基礎好的學生寫完之后,可以對基礎薄弱的學生進行檢查,同時幫助基礎不好的學生進行改正,既能夠鞏固自身的知識系統,也能夠幫助同學進行數學實力的提升,最終完成整個小組的進步。層次教學不只是教師,學生之間也可以互相地幫助,取長補短,拉近同學關系的同時也能夠提升數學成績。
三、實現整體進步
新課標要求全面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以及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從而有效地提升小學生數學成績。教師在進行問題的分層設置時,首先應該合理地把握問題提出的方式,保證問題的深度,每一個問題都能夠帶著知識的內涵,從而保障能夠提升學生的知識探索能力。然后針對不同的學生應該有不同程度的問題,從而讓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夠得到提升,同時也會幫助學生樹立數學自信心。最后問題的提出應該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吸引學生進行思考與回答,難度應該適中,否則很容易導致學生打“退堂鼓”。
例如,教師在講授“分數的意義與性質”時,可以根據課本內容進行授課,然后再向學生提出不同層次的問題。比如:“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會有抽獎活動,那么抽獎人數越多,一個分數的什么越大?”面對該問題,教師應該找基礎優秀的學生進行回答,該學生回答說“人數越多分母越大”,當學生回答正確之后,老師繼續問:“那如果是獎的數量越多,那么什么越大?”有了前一個問題作為鋪墊,教師可以讓基礎薄弱的學生進行問題的回答。總之,問題的分層主要是針對學生的學習層次,是實現整體進行的重要途徑。
總而言之,新課改強調了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應該充分地尊重。問題教學與分層教學的方式,強調了因材施教,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了他們的學習主動性,進而將整個數學課堂的效率不斷向上提升。最后,數學科目對學生的整個學習生涯都十分重要,教師與學生都應該給予足夠的關注,實現自我的數學能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孔懷江.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問題深析[J].學周刊,2018(31):78-79.
[2]徐小平.分層教學應用于小學數學教學的思考[J].才智,2018(2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