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平平
【摘要】為保證數學教學質量,小學數學教師在進行教學過程,應該重視對于數學情境的構建,好情境成就好課堂,在此過程中需要教師不斷實踐,并總結有效經驗,以助力學生數學能力提高。
【關鍵詞】小學數學 教學情境 課堂質量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5-0156-02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基于每個學生特點,教師要積極創造適合學生發展的教育模式,本文通過進一步分析,明確了數學課堂教學情境的構建策略,希望分析能夠助力學生發展,為其日后學習奠定良好基礎。
一、聯系生活,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
數學課程盡管其內容較為抽象,但其內容與小學學生的實際生活息息相關。尤其是在生活情趣豐富多樣的農村而言,小學數學與其聯系很多。所以,教師的重要任務即為找尋實際生活與數學之間的聯系,做到生活化情景教學。只有利用學生更為熟悉的場景和內容,才能更好激發農村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幫助其更好理解數學知識,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也只有充分聯絡農村的實際生活,才能更好讓學生了解到數學學習的價值和意義。
例如,在《集合》的課程學習過程中,教師首先需要引導學生回憶自身的生活,在家中是誰進行家務整理的工作。整理內務是每一位學生的必須工作,教師通過對生活中常見的物件進行分類,引出集合的相關概念,確保學生更為清晰地了解到其概念。同時,深化數學教學的意義,讓學生做到學以致用。由于農村低年級小學生的年齡較小,所以其學習能力也較為薄弱,教師只有充分挖掘學生身邊的內容,做好生活化情景的引入,才能更好輔助學生對抽象的數學知識加以理解,并形成系統性的知識結構,達到長期記憶的目的。
二、實物展示,創設直觀性教學情境
眾所周知,數學課程是一門邏輯性要求較高的學生,而低年級的學生在該方面的力量也相對較為薄弱。盡管農村的教育資源相對稀缺,但教師也能利用好有限的資源如生動形象、色彩鮮艷的圖片對比實物,展開具體的教學工作,幫助學生更好理解抽象的數學知識。例如,在正方體、長方體等具體立體圖形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利用硬紙板等材料,制作相應的教具。只有讓學生動手實踐操作,感受到立體圖形的要素,才能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做到直觀、清晰的表達,加深學生的學習印象,為后續的學習夯實基礎。
三、創設操作情境,提升動手能力
由于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相對較小,所以其學習專注力相對較為有限。尤其在農村區域,由于其生活相對較為豐富多彩,學生家長的教育意識較為淺薄,所以教師只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確保學生更好投身到學習之中,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針對農村低年級學生好動的性格特征,教師還可以創設更多具有操作性的情景,不僅能夠激發其學習興趣,還能更好提升其動手能力,達到綜合性素質教育的目的。
例如,在進行《觀察和測量》的教學,往往學生對厘米、米這些計量單位提不及學習興趣,認為測量單位和其實際生活沒有聯系。針對這一現象,教師必須設立一定的操作情景設置,通過更為生動形象地內容激發學生的動手興趣,并在實際的動手操作中感知到數學樂趣。
為了更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使用提問的方式引入話題,如教師首先提問學生是否知道黑板、課桌、鉛筆盒的長度與寬度?學生往往會提出自己的想法,并展開積極而熱烈的學習討論,從而構建更為熱烈的學習氛圍。此時,教師可拿出預先準備好的卷尺、直尺等測量工具,鼓勵學生通過親自實踐動手的方式進行驗證。但在農村學生的實際生活中,往往不太常用上述測量工具。所以,教師需要首先將其進行演示,并將測量用具的原理和測量單位進行具體的分析。在完成教學后,學生的學習興趣被最大程度上所激發,此時教師可將教學用具分發給學生,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親手操作,去驗證之前對長度的猜想,從而在潛移默化間落實了教學過程。
所以,就農村的低年級學生而言,由于其好奇心較強,激發其學習興趣的難度相對也不大。教師必須利用好各種方法,力求調度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從而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創設情境,是新課程改革背景下一種有效的教學手段,教師要采用多種情境教學方式,為學生創設出合理恰當的學習情境,使其在課堂的學習中發揮出自己的能力,從而使得數學課堂的教學效果得到保證,為小學生今后的發展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1]郭軍輝.淺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有效情境的創設[J].學周刊,2016(36):41-42.
[2]姜立剛.小學數學情境教學的課堂結構重建[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6(05):61-63.
[3]董興紀.小學數學有效課堂教學情境創設方法探討[J].教育教學論壇,2013(07):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