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英
摘 要: 文化和語言是緊密相關的,語言是文化的代表之一。本文介紹文化意識的內涵,引出文化意識培養在英語學習中是對外溝通的橋梁,也是對教師能力的考察。從提煉文章內容、穩固詞匯基礎、對比中西方文化、講課帶入文化和開展更多開放式活動等方面,分析如何在教學中融合文化意識,提升學生的英語水平,進而運用語言,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關鍵詞: 大學英語 文化意識 融合途徑
引言
英語教學和學習不僅是語言、語法、詞匯的結合,文化背景也是其中的一環,文化與語言相依,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文化發展成熟之后的衍生物,也是人們溝通交流的基礎工具。在語言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對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的人文、歷史、經濟等方面進行介紹,全方面拓寬大學生的文化知識面,這有利于學生加深對英語學習的了解,包容文化差異,更進一步了解本土文化,開闊學生的視野。教師如何在英語教學中有意識地將文化介紹融合至課堂中,如何設計課程教學才能使學生自然學習西方國家的良好習慣,提升綜合素質,是本文研究方向。
1.文化意識的內容
1.1文化意識的含義
文化意識拆解開來就是兩個詞,文化是對一個群體的認識,意識是對認知的認識,文化意識是對群體的認識。文化是群體意識在社會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精神財富的總和。對英語文化意識的了解,就是從歷史上英語國家人類文明的認知的了解,隨著群體生長,有自己的思想體系,并對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產生主觀意識,在頭腦中形成對整個文化體系的獨特的私人思想。結合自身國家的文化意識,產生的差異性對比沖突的結合會使得自身的認知更加深刻。
1.2文化意識與外語教學的關系
一個國家和社會在發展進程中所生產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集合使得文化不斷在改變。對于外語教學中,涉及的文化拓展涉及英語國家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和傳統習俗價值觀念等方面的背景寫照。只有真實地過當地生活,體驗過風土人情才能充分理解這種文化。現階段我國外語教學中,學生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學習英語,實際生活中能運用英語的場合并不多。而在實際生活中,學生的詞匯量足夠,語法過關卻仍然看不懂文章的含義,仍然不能流利開口表達對某一個話題的看法或者見解,這些局面的形成,問題的根本在于學生在學習英語時沒有帶入文化意識,對英語國家文化背景知識欠缺,對地道的表達產生差異化理解。因此,在學習過程中和文化背景相結合,一方面既增強學習的趣味性,另一方面增強帶入文化思想的目的性,提高學習語言的驅動力,系統地了解語言學習的內涵,彌補應試學習的不足。
2.文化意識培養的必要性探析
對語言的掌握必然要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識,這樣才能避免因不了解對方的風俗習慣,誤撞對方禁忌的方面。比如在中國參與聚會或者去主人家吃飯時,習慣約定時間早到以示尊敬,而在法國等一些國家,則習慣于聚會晚到表示對主人的喜歡。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能讓學生了解西方的文化,還能奠定學生跨國文化基礎。在進行文化意識培養的時候,學生也會拿其他國家的文化和中國文化進行對比研究,甄別中國文化和西方化的差別,更深刻地體會中國的傳統文化,也可以與不同國家的朋友進行交流。我國傳統文化蘊含著我國古人的智慧寶藏,是對我國傳統文化的弘揚。培養學生文化意識,同時是對教師能力的要求提升。首先,教師要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蘊,還要加強對文化知識的學習,這樣才能將文化知識運用到課堂中。其次為了提升學生對文化意識的敏感度,教師要提高課堂趣味性、課堂講課模式、課堂課程設計能力,讓學生更好地融入課堂、更好地理解文化知識[1]。
3.文化意識的融合方式探析
3.1提煉英語文章內容,著眼文化意識。
高等院校采用的教科書內容涵蓋西方的文學、價值觀、社交禮儀、科技文明等方面,涉及以英語為母語國家的典型背景知識,多元化。教師在講述這些基礎知識時,要從文章角度出發,整合其中的篇幅結構,除了對文章的基調、修辭、寫作手法長難句進行分析外,還要就教材中的某個節點進行討論,聯系學生實際情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組織學生收集資料分組討論,活躍課堂氛圍,將文化意識融入課堂氛圍之中。如學習西方文化中的重要節日時,可以詳細講述節日的來源,與某個宇宙之神有關的內容,讓學生對收集的資料進行表達,學習文化背景,加深對文化意識的了解,豐富文化背景知識,更好地理解文章內容,領悟教材所選文章的獨到之處。
3.2穩固詞匯基礎,奠基文化意識。
詞匯是組成句子的基礎之一,詞匯的內容包含情感色彩和各種意思,就像中文中的一詞多義。詞匯同樣是諺語、俚語和慣用語的組合體,在傳統的學生學習中,學生認為記牢詞匯就是英語學習的起點,花費大量時間記憶詞匯。但是在學習中,教材提供的詞匯有限,并且使用的詞匯的基數太少,學生多數的詞匯練習都是為了針對考試而記憶,難以從根本上了解詞匯文化,詞匯想要傳遞的英語信息傳送失敗,再加上中西方文化差異大,在理解同一個事物時,思考角度不同,導致最后接收的信息不一,如美國人不安現狀,樂于奮斗,傳統的中國文化傳遞的是隨遇而安的狀態。還有在對英語俗語的理解上,詞匯本身組合起來是一個意思,但是實際上表達的卻是另外一個意思,在記憶詞匯時,要弄清楚來龍去脈,通過英英釋義解釋文化背景知識,能更容易地理解。
3.3對比中西方文化差異,了解文化意識。
所處經緯不同、歷史發展不同等原因造成中西文化差異出入大。針對學生易受到中文思維方式的影響,在表達時見解和看法時有別于西方國家,在使用中慣用中式英文,教師在講解篇章時,可對其中某個節點進行完整闡述,引出中西方文化差距,如在講解美國對圣誕節的慶祝和中國對春節慶祝時的不同,引導學生思考兩地之間的文化差異,進行詞句對比,通過對比差別,教師可以將典型的文化意識進行講解,充分掌握西方文化和中國文化的相似和不同,讓學生不自覺地體會并且習慣西方文化,站在西方文化的角度上思考英語學習的技巧,培養學生學習時的語言文化意識,考慮西方國家使用語言時的方式,對比性融合文化意識,讓課堂充滿趣味性和豐富性[2]。
3.4在備課和講授多環節,穿插文化意識。
文化和語言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兩者之間相互融合、相互制約,文化推進了語言的行進,語言是文化發展的象征,它高度概括了一個地區發展的精神文明和文化意識,教師不僅要對詞匯、句型、語法等基礎知識方面進行備課,還要在歷史文化中進行挑選備課,培養學生理解的差異性,活躍課堂氣氛,滲入管理文化。在聽力訓練時,教師可以采用多種聽力材料,讓學生關上提示,進行復述,再用原話總結,查出專有名詞,搜索資料,總結原文中的詞匯結構、動作表情,讓學生進行模仿交流。在翻譯時,多采用詩歌的翻譯,體驗中西方文化煉字的精準性,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把語言用到各種交流和表達之中。
3.5以更多開放式活動,深入文化意識。
教師無法在課堂上教授語言涵蓋的所有知識,特別是涉及很多細致的知識。所以學生需要利用更多課外時間學習西方文化。如通過觀看西方國家影片了解更多的文化背景知識,參加英語文化背景講座,聽廣播劇訓練聽力,每天晨讀訓練發音技巧,參加英語角拓展學習技能,閱讀課外書籍深厚詞匯基礎,舉辦英語口語演講比賽等學校舉辦的或者學生自己創造的各種課外英語語言知識學習活動。通過多種多樣的開放式活動達到培養文化意識的目的。只有為學生提供良好的英語應用平臺和實踐載體,創造英語語言環境,才能增強大學生語感,逐漸形成文化意識。這樣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習慣性使用英語,長期交流英語,并在良好的氛圍之中自然而然地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3]。
4.結語
基于大學生對英語的實際需求和掌握情況,文化因素的學習對于大學生來說是很有必要的。將文化意識融合到課堂之中,才能掌控語言技巧和語言習慣,更深刻地體會文化意識在語言學習中所占的一席之地,了解一個民族的根源和發展。教師要強化自身文化意識,引導學生對中西方差異進行思考訓練學生思考問題的能力、感受文化的能力、大學生也要多參與學校組織的英語課外活動,多真正運用語言,從而真正將語言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在潛移默化中強化大學生的文化意識。
參考文獻:
[1]王春華.英語教學中的跨文化意識培養——評《跨文化視角下的大學英語教學:困境與突破》[J].中國教育學刊,2018(1).
[2]陳銘.如何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增強學生的文化意識[J].教育教學論壇,2018(21).
[3]周進虎.運用創新思維在英語教學中融合文化意識研究[J].成才之路,2017(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