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紅梅
摘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教師應努力改進課堂教學,注重聽、說、讀、寫之間的有機聯系,加強教學內容的整合,統籌安排教學活動,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介紹了如何依托文本素材,結合語文學習,設計主題綜合實踐活動,以此促進寫作教學與閱讀教學、口語交際教學之間的聯系,將讀與寫、說與寫進行有機結合。
關鍵詞:實踐活動;閱讀;積累;說話;寫作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教師應努力改進課堂教學,注重聽說讀寫之間的有機聯系,加強教學內容的整合,統籌安排教學活動,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
綜合性學習有利于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因此在教學中我依托文本素材,結合語文學習,設計了許多主題綜合實踐活動,加強了寫作教學與閱讀教學、口語交際教學之間的聯系,將讀與寫、說與寫進行了有機結合。
一、“春天里的發現”主題實踐活動
部編本二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圍繞“春天”這個主題編排了《古詩二首》《找春天》《開滿鮮花的小路》《鄧小平爺爺植樹》4篇課文。課文表現了春天里的美景和人們的活動,盡顯春天的美好。是啊!春天來了,萬物復蘇,生機盎然,這是組織學生走向大自然,觀察體驗、學習語文、運用語文的大好時機。為了讓學生在語文實踐中學習語文,我設計了“春天里的發現”主題實踐活動。內容如下:
1.找一找
春天來到了我們的身邊,從書本中我們感受到了她,春天真像書中寫的那樣嗎?“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我們鼓勵孩子利用周末時間到小區或公園找找春天,看看自己找到的春天是不是像書中寫的那樣:“小草從地下探出頭來”“樹木吐出點點嫩芽”“解凍的小溪叮叮咚咚”……孩子們紛紛走出家門,在小區里看到了吐出嫩芽的柳枝;在公園里聞到了綻放的迎春花的花香;在池塘邊戲弄著滿池蕩漾的春水……
2.說一說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要重視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口語交際的能力。口語交際練習,應努力選擇貼近生活的話題。”孩子們在生活中找春天后,我們組織了口述我找到的春天的活動,先小組內交流,再小組內推薦參加全班的交流展示。鼓勵學生用口述的方式表達自己的觀察所得。孩子們把自己與春天的合影投放到屏幕上,有的指著自己與院子里花草說:“我在奶奶的院子里找到了春天,春天到了,許多植物的葉子都變綠了。”有的指著果園里的桃樹說:“我看到果園里的桃花長出了花骨朵,馬上就要開放了。”也有的指著地上的小草說:“我在田野里找到了春天,我發現地里的小草鉆出了嫩嫩的芽。”
3.寫一寫
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教師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積極向上,表達真情實感。有了前面積累的內容做準備,我們鼓勵學生自由、有創意地表達“我眼中的春天”。
有的孩子寫道:春天來了,小溪里的冰都融化了,小草碧綠碧綠的。小花被春風撫摸著,好像在跳舞一樣。花蝴蝶穿上了美麗的衣裳,圍著小花小草跳著美麗的舞蹈,蝴蝶和小花好像在開音樂會,開音樂會當然少不了音樂了,小河用他美妙的琴聲奏出動人的歌聲,小草聽著心里也樂開了花。小樹在春風中搖曳,好像在說真好聽,真好聽!美妙的聲音還喚醒了沉睡的小蟲,小蟲連忙爬出來參加這美妙的春天音樂會。春天真美呀!
此外,學完本組課文后,我們以《找春天》《筍芽兒》等描寫春天的文章為依托,開展了“春天里的發現”朗誦比賽,讓學生在美美的朗讀中感受春天的美好。我們還要求孩子們從背誦的古詩中找找是描寫春天的內容。在小組交流、個人展示的基礎上,我們集體復習、背誦了有關春天的古詩,如杜甫的《絕句》、賀知章的《詠柳》、杜牧的《清明》等,在文人的經典詩句中再次感受春天的美好。
就這樣,借助一個“春天里的發現”綜合實踐活動,我們加強了寫作教學與閱讀教學、口語交際教學之間的聯系,將讀與寫、說與寫有機結合起來,加強各項教學內容的整合,統籌安排教學活動,從而促進了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
二、結束語
“綜合性學習主要體現為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展、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溝通、書本學習與生活實踐的緊密結合。”在教學中,教師應重視學生讀書、寫作、口語交際、搜集處理信息等語文實踐,在教學中改變機械、粗糙、煩瑣的作業方式,善于結合文本,通過專題學習等方式,溝通課堂內外,溝通聽說讀寫,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語文實踐中學習語文,學會學習,不斷提升語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