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雙祎
摘要:從語文核心素養角度入手,依托非書面作業,培養一年級學生寫字、閱讀、口語交際的能力,激發樂趣,使學生豐富語言積累,通過優秀文化的陶冶,初步形成適應個人發展和現代社會需要的必備語文素養。
關鍵詞:語文素養;觀察;積累;樂趣
合理規范布置家庭作業,通過練習、鞏固知識點,語文課堂教學內容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小學低年級不能布置書面作業的規定,也從側面點明了非書面作業對于培養語文核心素養,使學生具備順應實際生活所需能力的重要性。一年級孩子的無意注意優先發展于有意注意,很難依靠自制力。“巧把金針度與人”,布置既能激發一年級學生寫作業興趣又能培養語文素養,知識有效掌握、遷移的作業顯得尤為關鍵。參照一年級學情,培養學生識字寫字能力、口語交際能力、閱讀能力是重中之重。
一、群策觀察——重視寫字能力
養成良好的寫字習慣,正確的寫字姿勢,書寫規范、端正、整潔的硬筆字,是語文新課程標準中對低段的寫字要求。筆者認為提高寫字能力,需在寫字教學中注重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學生的學習不應該被動接受知識,一味不加思考地接受,而是主動去發現,發展自學能力。布置作業時可結合規范雙姿、書寫規范字兩點。
(一)觀察雙姿
培養正確握筆姿勢和坐姿是一個長期目標,光靠學校時間、教師監督遠遠不夠。因此筆者認為教師不妨將正確雙姿的圖片發在班級微信群中,注明一年級學生平常容易犯的小錯誤,如握筆過低,筆未靠在食指根部,胸口離桌子小于一拳頭,眼睛離桌面低于一尺,腳未放平等。并布置用拍照的形式把握筆姿勢、坐姿記錄下來,上傳班級微信群中。讓家長鼓動孩子互相監督、點評,表揚雙姿正確的小學生,加以榮譽稱號,對錯誤的行為及時指正。每一次的相信與鞭策,都是對學生自信心的澆灌。群策群力,師生、家長如此多向互動,規范雙姿事半功倍?!八问辈皇撬牧α看螅且驗閳猿?,相信堅持二十一天,雙姿會趨向規范化。
(二)觀察范字
對于尚未形成學習策略的一年級學生來說,觀察和模仿是他們最擅長的方式。只有留神關注每個字在田字格的布局,筆畫的偏向、長短等,察看精準,才能有效提高書寫質量。在觀察中學生能感受到書法的線條美、結構美,感受到儒家經典文化的精髓,提升自己的審美品位。有些學生看到字就寫,不加思考,把練字當成“抄書”,缺乏有效觀察,寫出的字當然不成樣子。故可布置一年級學生觀察范字的作業,回家找一找“關鍵筆畫”,即起筆、壓線筆、主筆,這些都是字的精髓,可以彌補孩子缺乏的對田字格的布局意識。如一下某篇課文中重點要掌握的生字是“種、伙、伴、樣、總”,一年級孩子以直觀形象思維為主,找特點時往往不能全面感知。故把“種、伙、伴、樣”這些左右結構的字放在一起比較,觀察結構,他們會發現應該寫得左窄右寬,筆畫穿插謙讓。也可以把左窄右寬的字和左寬右窄的字進行比較,如“創、刮、外、觸”等,更好地培養審美能力。把觀察所得整理成規范語言,如“伙”的起筆在左上格,壓線筆“捺”從橫中線起筆,要寫舒展,“豎”和“捺”是避讓的關系,左右部分要靠攏,左窄右寬。第二天課堂檢查,選擇一兩個范字說觀察所得,把寫作業中的所思所得說給同學、老師,同學補充,教師點評,創造群體的智慧結晶。這種方式既能節省課堂時間,提高寫字效率,還能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思考、觀察,這樣才能臨摹得惟妙惟肖。
二、積累閱讀——二十四節氣樂融入
語言積累是語文素養的要素之一,而閱讀是提高語文素養最有效的途徑。它是語文學習之根本,不僅決定了學生語文學習能力,還為學生提供了巨大的精神力量。讓學生從豐富的語言材料人手,在閱讀中發現語言的規律,建構能力。如何激發閱讀興趣,促成學生養成主動閱讀習慣成為我們首要關注的問題。
首先,閱讀要有儀式感。好的環境布置會引發閱讀渴望,讓我們陶醉在其中,樂于閱讀,愛上閱讀。筆者認為我們可以布置粉飾書房的作業,號召家長幫助孩子建立美好的閱讀環境,如干凈整潔的書桌,巧妙雅致的書簽,擺滿書的書架,清香淡雅的植物擺放等。把書房拍照上傳家長微信群,大家共同來點贊,一起來守護美好的讀書氛圍。從小學開始培養學生的儀式感,充分調動家庭每個成員的閱讀激情。
其次,關于閱讀內容的選擇。文件強調了要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語文課程體系、教材中,有目的地推進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朗讀淺近古詩,展開想象感受語言文字美,是新課標對低段學生的閱讀要求。那么選擇何種內容既能吸引學生參與其中,又能將傳統文化知識融合其中,達到情理相融,寓理于境,培養良好的語文核心素養的要求呢?除了必背古詩以外,筆者認為中國傳統文化二十四節氣亦是個好題材,可以為一年級學生的閱讀注入更多層面的新鮮感,培養他們的閱讀能力。二十四節氣是表現氣候變遷的特定時節,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誦讀有關二十四節氣的詩歌,不僅能感受傳統文化內涵,還能引導學生親近自然、保護自然,擁有與自然相處的智慧與創造力。并且根據學校學情,學生多來自農村,家長對關于二十四節氣的知識比較了解,有些能娓娓道來,寓教于樂。關于二十四節氣的詩歌有很多,如描寫驚蟄的“春雷響,萬物長”“兒童莫笑是陳人,湖海春回發興新”,描寫立春的《惠崇春江晚景》,描寫雨水的《春夜喜雨》,描寫谷雨的《木蘭花慢》等,都是淺顯易懂、朗朗上口的詩歌。培養語文核心素養的關鍵是向學生賦權,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每當到某節氣時,就布置孩子回家搜集兩三首詩歌,和爸爸媽媽一起背誦。既能與父母友善溝通,建立感情,還能了解中國古代文化。通過誦讀積累,孩子們會知道驚蟄代表著天氣回暖,春雷始鳴,桃花紅了,梨花白了,黃鸝在樹上嘰嘰喳喳歌唱,燕子愉快地飛回南方。春分到了,我們可以約上小伙伴放風箏,野外挑野菜,即興背誦“忙趁東風放紙鳶”。會了解小滿前后家里的蠶寶寶要開始結繭了,豐收的日子即將來到,培養農作意識、科學精神。大暑節氣幫助爸爸媽媽曬伏姜,燒伏香,知道這時中國大部分地方處在最熱的階段。學生通過誦讀二十四節氣詩歌,觀察大自然,知道夏天有雨打蟬鳴,秋天有銀杏飄舞,冬季小伙伴趕著冬眠,對四周事物有好奇心。還可以讓學生把自己理解的二十四節氣說給同學聽一聽,小組內進行比較,選出最優秀的小選手,同學對此進行點評、補充,老師總結經驗。通過以上途徑激起學習語文的興致,有興致指引,汲取祖國優秀文化的營養,不正是語文素養的體現么。
最后,閱讀作業可通過“有感情朗讀”等方式反饋。一年級的朗讀要求是借助拼音,讀準字音,力求做到“字字正確,句句響亮”,在此基礎上借助標點,注意停頓、語氣,讀好肯定句、感嘆句和疑問句。還可把音頻發在微信群,教師通過加重詞、語氣,聯系生活實際進行指導性評價,也可以學期末通過家長點評的方式,投票選出大家心目中的“朗讀小能手”,用這樣的方法很容易引起共鳴,提升學生閱讀欲望。學生通過朗讀品味二十四節氣詩歌語言,感受大自然,積累語言文字。家長也會效仿,有目的地對孩子進行閱讀指導。還可以鼓勵他們把最喜歡的一個節氣用手抄報、畫畫、表演等方式展現出來,添上漂亮的文字和精美的圖畫。激勵學生多方面成長,使其道德素養和審美能力得以提高。筆者對此制作了評比表格,主題是“我是小詩人”,用加星的方式評比鼓勵,一個月評選一次,及時有效反饋,激發競爭意識,從而提升語文素養。
三、啟發引導——口語交際激童趣
經過對比可發現部編版小學語文一年級口語交際部分指向綜合運用的意味更明顯,如《請你幫個忙》《小兔運南瓜》等,可分為交際、玩耍、講故事等共八個情境。從具體內容看,更貼近實際生活,更有話可說,更貼切“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實踐性課程”。因此非書面作業也要適應這一變化,做出變革。筆者針對性布置如“跟朋友商量一件事”“介紹一個你喜歡的游戲”“中秋我家有趣的習俗活動”等貼近生活、喜聞樂見、便于闡述的作業,并要求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一年級小朋友正處于愛玩游戲的階段,能頭頭是道地說出喜歡的游戲。但有時學生無話可說,往往是靈感未得到激發,說與生活未構成聯系。此時教師可提供句式形成說話情境,激發欲念,也可以運用仿寫降低難度。如在《青蛙寫詩》這篇課文的非書面作業布置中,請學生說一說“青蛙寫詩歌時哪些小伙伴趕著來幫忙了,除了小蝌蚪、大水泡、小水珠還有嗎?怎么幫忙的呢?”規范句式“青蛙寫詩時誰來幫什么”引導學生想一想大自然的其他小動物,如大象、蜻蜒、小白兔等。并根據動物特點針對性提出幫忙,大象的鼻子可以幫青蛙當感嘆號,小白兔圓圓的眼睛也可以當句號?!案笥焉塘恳患隆币部梢詣撛煺f話情境,如體育課上沒帶排球,想借同學的排球玩一玩,此時可以怎么開口?再如放學后在自家院子里踢球的小明,不小心把哥哥剛洗的衣服弄臟了,該怎么和哥哥商量,尋求原諒呢?充分挖掘身邊的資源,既培養想象力,還能激發學生的創作欲望。注意禮貌用語,力圖讓別人聽清楚,鼓勵自信表達,時間控制在三分鐘。請家長將學生自己最為滿意的說話視頻或錄音發在班級群中,教師要對此及時做出反饋,有反饋才能更好地執行,才能有更多進步空間,切不可放置不理。有的孩子還會采用和家長配合的方式,和爸爸媽媽一起表演著說一說。注重家校聯絡,將家長看成重要的教育伙伴,發展成可利用的教育資源。第二天對于表現優異的大家一起學習并大力表揚,賦予“說話小能手”稱號。學生都希望得到教師的肯定與表揚,一年級學生尤為突出。當心理需求得到肯定式的激勵和提升式的引導時,學生才能享受學習成功的過程。在輕松愉悅的活動中不僅提高了口語交際能力,還引發了一年級學生的表達欲念,何樂而不為呢。
總而言之,從語文核心素養形成的角度來說,學生學習語文的一個重要目的是積累語言文字,用語文的眼光去看世界。這就需要教師在語文非書面作業布置中發散思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必需的語文能力。充溢著興趣的學習,才能有詩有遠方,“暗香浮動春色來”,讓非書面作業成為打開語文素養的另一扇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