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俊蓮 張瑞領
摘要:在新課改的要求下,小學數學教學中傳統的作業評價觀念已經無法滿足實現學生全面素質提升的要求。分析小學數學教學中作業評價改革的意義,并探討應當采取哪些措施來實現作業評價改革,以此強化小學數學作業的作用,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作業評價;改革措施
小學數學作為一門基礎性的知識學科,其教學的有效性影響著學生日后的發展,而作業是在課后鞏固學生知識的重要途徑,通過作業評價可以讓教師更加清楚地了解到學生的學習狀態,是實現師生交流的有效途徑,這使得隨著新課改的落實,教師必須能夠對當前小學數學教學作業評價作出改革。
一、小學數學教學中作業評價的意義
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作業評價,更多的是根據應試教育的模式而展開。而在新課改實行后,數學教學中更多地注重在教學過程中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這就使得小學數學教學作業評價必須能夠在滿足新課標減輕學生作業負擔的要求下,同時能夠提升作業評價有效性。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學生之間的學習能力差異是必然的,因此教師需要根據作業評價所反映出來的學生學習狀態來對不同學生施以不同的教學方法。但是在當前的小學數學教學作業評價過程中,存在著評價方式單一化、評價效果較低、無法滿足落實差異化教學要求的問題,同時過于單一的作業評價,還會導致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無法調動,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此,必須要進行小學數學教學作業評價改革,使作業評價適應新課改的教學要求。
二、實現小學數學教學作業評價改革的措施
(一)轉變評價主體
在傳統的應試教育模式中,課堂的教學主體一直都是作為知識傳授者的教師。但隨著新課改的貫徹落實,數學教學的主體逐漸由教師轉變為學生,因此在進行小學數學教學作業評價改革的過程中,也應當轉變作業評價的主體,使作業評價能夠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為此,在進行作業評價時,首先要注意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鍛煉學生的解題技巧,讓學生了解到自己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都存在哪些問題。例如,數學教師在進行作業評價的過程中,便將小學數學的教學主體轉變為學生,根據作業中學生各項錯誤的類型進行劃分歸類,而后從學生實際的學習狀況出發對學生進行分組,讓對應問題薄弱的學生負責相應的題目,由教師進行引導與輔助,幫助學生完成作業的批改工作。如此一來,通過批改過程中教師的引導與輔助,可以使學生在參與到作業評價的過程后,通過對自身薄弱問題的批改來實現自我反省,發現自身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以此來逐漸掌握對這一問題的解決途徑,提升對基礎知識的掌握,使其解題能力得到提高。
(二)增強小學數學作業評價的適時性
作業評價應當具有適時性,即能夠及時解決學生作業評價中存在的問題。比如,有些問題往往需要復雜的解題過程,而學生卻一筆帶過,或是簡單地將正確答案寫在后面,在發生這種情況時,教師應當進行詳細的分析,并加深與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因為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學生之間難免會出現抄襲作業的情況,在出現這種情況的時候,教師不應當予以過多的批評,而是要通過溝通來了解學生的實際想法,通過交流避免學生再次出現抄襲作業的現象。此外,還有一些學生的思維與解題思路都存在著創新性,有些雖然沒能夠解出正確的答案,教師也應當對其進行鼓勵性的評價,提升其自信心,培養其創新思路,起到激發興趣的效果,以此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規劃作業評價環節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學生的學習負擔重,也會產生大量需要教師進行批改的作業,使得教師在批改作業的過程中為了追求速度而只對學生的作業結果進行評價,忽略了學生的計算與解題過程,導致作業評價環節無法全面地展示出學生當前的學習狀態,讓課堂教學無法更具有針對性地展開差異化教學,無法實現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所以,教師需要對相應的環節進行仔細而全面的規劃,發現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所具有的創造性思維。例如,數學教師在進行作業評價環節時便作出了詳細的規劃方案,將作業評價的環節具體劃分為四節:(1)分析學生的解題思路是否合理;(2)分析學生的解題方法是否正確;(3)觀察學生的解題過程是否簡潔;(4)確認學生的解題結果是否正確。以此來通過作業評價對學生在解題過程中的思路進行綜合性的分析,實現對學生思維能力、獨立創新能力、數學應用能力的培養。通過綜合性的評價來實現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并不斷試驗與應用新的作業評價方式優化小學數學教學作業評價。
綜上所述,在進行小學數學教學作業評價的改革過程中,應當仔細分析小學數學教學作業評價的意義,并以此來展開改變作業評價主體、提升作業評價適時性、規劃作業評價環節等方式,以此來實現小學數學教學的高效開展,提升教學效率與教學質量,實現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與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