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娟
關鍵詞:小學數學;圖形教學;空間觀念
一直以來,作為《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四個學習領域之一的“圖形與幾何”備受關注,“圖形與幾何”旨在培養和發展小學生的空間想象力和邏輯推理能力,以及在實踐活動中用形體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為后續學習打下堅實基礎。當前,在實際教學中,圖形教學對于教師來說并不容易,這就與小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認知特點有關,他們幾乎缺乏空間觀念,因此,教師需要采取切實的策略不斷提高學生的空間想象力,從而真正實現有效的教學效果。
一、分清階段性的授課要求
目前,各年級段分別呈現出新課標中對小學階段空間與圖形和對新課程教材知識點的結構要求。教師在研究教材的時候,以此為基點,如在第一學段中,其教學目標是引導學生認識簡單的平面圖形和幾何體,感受旋轉、平移、對稱現象,能夠描述物體相對位置的一些方法,還能學會進行簡單的測量活動,進而初步空間觀念得以建立。而在第二學段中,在前一學段的基礎上,學生了解一些簡單平面圖形和幾何體的基本特征以及圖形變化和物體位置確定的方法,從而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在具體教學中,教師的著力點要放在促使學生探索現實世界中的各種與空間和圖形的相關問題上,引導學生通過認真觀察、動手操作、推理演算等多種手段,對于簡單平面圖和幾何體的大小、形狀、位置關系以及變換等內容加以逐步認識,并且引領學生主動觀察物體,明確認知方向,通過制作模型、圖案設計等活動不斷讓學生的空間觀念得以發展。
二、與生活相聯系尋找數學原型
生活是數學的發源地,數學是對生活的高度提煉,并最終運用于生活。可以說,在現實生活中處處可以發現蘊含小學數學中的不少概念、原理的原型。因此,小學數學中的圖形教學一定要突出這一部分數學知識的現實背景,將學生的認知能力需要下潛到生活的土壤去培育,也就是說對于“空間與圖形”的知識學生需要在現實生活中學習與理解。如教學《軸對稱圖形》一課時,教師從生活中搜集了很多漂亮圖片:生活中的物品、小動物、建筑物造型、花卉、數字卡片、京劇臉譜、幾何圖形等,將這些圖片展示出來,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從中發現它們的特點,頓時,有了生活經驗的學生開始紛紛表達自己的想法,教師又讓學生動手參與“對折”的實驗操作。通過這樣的開場與實踐,對于什么是對稱以及什么樣的圖形是軸對稱圖形,學生較為輕松地就了解了,學生用眼看、動手做、用心想,漸次探尋出這些圖形的共同特點,并從中欣賞和感受了圖形的對稱之美,根據已有認知,學生順利地從生活中又找出了不少的軸對稱圖案和物體。
三、利用CAI技術建立空間觀念
隨著多媒體信息技術走入教育領域,給課堂帶來了新的活力與生機。借助這一技術的優勢,可以拓展學生的視覺空間,讓抽象的數學內容具體化,也能夠演繹出圖形的動態形象,還能夠將復雜圖形通過形象生動的畫面展現出來,突破和突出了教學重、難點,從而幫助學生建立空間想象力,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如教學《容積的認識》一課,教師巧妙地設計了一個學生喜聞樂見的故事畫面——烏鴉喝水,在充滿情趣的同時,引導學生理解石頭占了水的空間,這就為接下來的新知講授鋪墊了伏筆和基礎。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求知欲望強烈,展示出CAI技術幫助學生建立空間觀念的獨特功能。在圖形教學中,利用CAI技術多媒體輔助教學可以演繹平移、疊加、旋轉、漸變等動態效果,清晰呈現知識的重難點思維過程,有效啟迪學生智慧,進一步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和創新能力。如在“圓的面積”教學時,運用多媒體動畫把圓分成8份、16份、32份……再將分數拼成近似長方體,進而推導出圓的面積公式,從動態的多彩畫面中,學生清楚看到圓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潛移默化中滲透了轉化和極限的數學思想,學生的思維得到訓練,空間觀念獲得培養和發展。
四、通過實踐操作提升空間觀念
“空間與圖形”知識內容的特點決定了空間感知需要依賴于動手操作活動,幫助學生提升空間觀念。在具體教學中,動手操作成為這部分教學的重點組成部分。學生多感官投入學習中,能夠更為準確深刻地感知空間,從而為學生形成和發展空間觀念打下堅實基礎。如教學“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教師利用多媒體教學展示出正方形和長方形田地,讓學生計算田地的面積,解決這一問題后,教師又適時把圖形轉化為平行四邊形的田地,讓學生算出草地的面積,并找到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問題一經提出,學生用提前準備好的紙片和剪刀,先動手畫圖形,再用剪刀剪下來,在拼拼剪剪的實踐操作過程中,學生運用一定的思考方法,逐步發現公式的推導過程,最終達到了教學的預期效果。
總之,小學圖形教學的目的就是在不斷提高學生空間觀念的同時,提升教學效果,促進學生各種能力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徐璐.“圖形與幾何”教學策略現狀調查與對策研究:以M小學第一學段為例[D].揚州大學,2017.
[2]薛海林.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畫圖思考能力培養的調查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6.
編輯 王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