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東麗
摘 要:成功的課堂導入是高效課堂的前提和基礎,恰當的導入能有效提高課堂效率。通過精彩的新課導入快速集中學生注意力,架起新舊知識的橋梁,發揮承上啟下的作用,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使其主動投身于數學知識的學習中來。作為小學數學教師,精心策劃新課導入環節具有重要意義,可以說良好的新課導入技巧的應用是數學課堂成功的一半,新課導入技巧的合理應用是高效課堂的基礎。結合工作實際,主要針對新課導入技巧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進行研究,旨在提高小學數學教學的效果,提高小學生的數學能力和素養,為社會培養更多更優秀的人才。
關鍵詞:新課導入技巧;小學數學;教學應用;學生主體
小學數學新課導入的方法很多,形式也較為多樣。在講授新課之前通過良好的導入,激發學生對新課涉及內容的興趣,也能保證小學數學教師新課教學的順利展開,通過新課導入技巧的應用,將新課導入課堂,在良好的課堂氛圍下積極地影響教學實踐,從而提高小學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和效果,結合自身的工作經驗,本文論述幾種在教學實踐中效果較好的新課導入技巧,以期為小數數學教學提供可行性參考。
一、設置懸念,由問題導入新課
小學生好奇心強,對不能理解的問題更為好奇,數學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的思維規律,從問題導入新課,在問題設計時應堅持吸引學生興趣,且與新課內容密切相關的原則,有目的、有方向的設置問題,引發懸念,激發學生求知欲,從而成功地導入新課。如,在講授“分數的初步認識”時,教師可以將某個物品平均分給兩個同學,提問學生,每個同學分到多少呢?學生會直覺性地回答一人一半,教師由此講述分數的相關知識,通過一些較為簡單的,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并與新課內容具有直接聯系的問題,激發學生求知欲,在強烈的求知欲的引導下,學習積極性高漲,教師能夠順利完成新課的教學,課堂效率較高。
二、利用教具和課件實現新課導入
小學生的形象思維發達,小學數學教師在充分認識這一規律的前提下,在新課導入時可直接選擇與新課內容有關的教具直觀性地導入新課,學生通過直觀地教具來理解抽象的數學知識。如在講解“角的初步認識”時,可以將一些直觀的教具,如紅領巾、五角形等實物圖來引導學生尋找生活中常見的角,在活躍的課堂氛圍下,展開“角的初步認識”的教學。同時小學數學教師為高效地完成新課的教學,可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制作出新課的課件,隨著多媒體技術在小學教學中的廣泛使用,顯著增強了新課導入的效果,因此小學數學教師應積極利用多媒體課件來輔助小學數學教學,將枯燥的數學知識變得生動起來。如小學數學教師在講解“圓”的相關知識時,可以通過多媒體課件將學生常見的一些圓形的物品編入課件,使學生思維處于活躍的狀態,不僅快速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還能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應用數學的能力。
三、創設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小學生具有先天好動、好奇心重的心理特征,小學數學教師應在新課導入時充分認識到這一規律,通過適當的導入方法,在短時間內把學生注意力集中起來,為實現這個目標,教師可利用課件、錄音、錄像、教具等教學手段創設情境,通過情境創設來實現形、情、境、理的融合,通過創設情境的方式來渲染課堂氣氛和實現新課的順利導入。如:在講解平均數應用題時,教師可創設如下情境:通過多媒體課件播放了一段我校演講比賽的畫面,每當一個學生演講完,評委老師進行評分,主持人會說去掉一個最高分,去掉一個最低分,最后獲得的平均分是96分,引導學生理解平均分和計算平均分,通過創設情境的方式教師成功地導入新課,也使得學生主動地去學習,并積極地參與到新課的學習中來。
四、選取貼近學生生活的內容來導入新課
“小學數學的教學內容很多與生活實際有著密切的聯系”,這是小學數學的教學內容設計的出發點,因此教師在進行新知識的教學時,應選擇貼近學生生活的內容來揭示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在現實中尋找學生易理解的內容,將其作為新課的起源展開教和學的活動,從而引導學生去發現數學、學習數學和探索數學,賦予數學知識豐富的生活背景,實現生活化的數學教學。如,在講解“整數減法中連續退位”時,可以舉例,如小明要買一支8分錢的鉛筆,媽媽給了小明一元錢,小明買完一支鉛筆,應找回多少錢呢?老師可讓學生分組進行討論,學生通過解決實際問題的方式來理解連續退位的數學知識,這種方式不僅能夠幫助學生解決實際問題,還能夠提高學生運用數學知識的能力,無形中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動力,從而有效地導入新課。
小數數學新課導入的技巧眾多,教師應根據新課內容的需要選擇恰當的技巧,快速集中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為新課的教學奠定基礎,提高新課教學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古麗茹·巴拉提.“先聲、奪人、多趣”:小學數學課堂導入教學藝術簡析[J].魅力中國,2018(20):210.
[2]邴永梅.“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小學數學導入技巧之簡析[J].軟件(教育現代化)(電子版),2018(5):26.
[3]魏麗麗.導入的藝術:數學課堂導入方法應用簡析[J].軟件(教育現代化)(電子版),2018(5):105.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