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娟 竇建東 鄒廣德 董廷倩
摘 要:中國是一個偉大的國家,不僅擁有五千年的文化歷史,還具有非常強的民族精神,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進步,很多先進的科學技術開始融入中國。在很多人眼中,中國是一個制造大國,很多商品都會印上“made in China”的字樣,可見中國制作已經走向世界。要想實現中國制造的可持續性發展,就需要培養人們的工匠精神,中等職業教育被人們賦予了培養高技能工人的重要任務,所以加強中職學生“工匠精神”養成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關鍵詞:中職學生;工匠精神;養成教育;路徑研究
“中國制造”是中國工業產業發展的代表,很多走出國門的朋友發現,在國外很多商品都是中國制造,可見我國已經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邁進,在這過程中,必定離不開千千萬萬普通勞動工人的心血。只有擁有工匠精神,才能夠在生產中精益求精、無私奉獻、任勞任怨。我國中職院校肩負著培養技術型人才的重任,要想培養出更多符合未來社會發展的人才,就需要充分地認識到未來社會的發展趨勢,采用與時俱進的教育手段,讓中職學生一步一個腳印的去前進,向其灌輸“工匠精神”的重要性。日積月累地去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讓中職教育變得更加現代化。陶行知曾說過:“以人為本、因材施教,跟上社會大環境的發展”,這就是教育之根本。無論到了任何時候,都不能忘記前人的教訓,塑造獨具匠心的教育理念,為我國培養多元化人才作鋪墊。
一、 中職學生“工匠精神”養成教育的現狀及問題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我國中職學生“工匠精神”養成教育存在一些問題、有些中職學校沒有認識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大部分中職學生沒有自主學習理念,存在著學習不刻苦、缺乏創新精神、在困難面前產生畏懼心理等問題,這些都是影響工匠精神養成的主要因素。除此之外還有些中職學校存在著“工匠精神”養成教育過程實施不科學的問題,教師沒有建立完善的教學理念,缺乏“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理念,學生只能夠學習一些書本中的理論知識,卻很少有實踐操作機會。雖然大部分中職教師對于“工匠精神”有明確的認識,但是卻很少設置健全的保障體系,沒有建立規模化的培養管理模式,這將會導致中職畢業生存在技術過關但缺乏職業素養等問題。
二、 “工匠精神”與中職創新人才培養的契合性
中職教育主要培養技能型人才,現如今我國各行各業對于人才的需求量不斷提升,企業對于人才的要求也有所改動,不僅僅需要理論知識過硬、專業素質強的人才,還需要其具有一定的道德意識和工匠精神,擁有“甘愿奉獻”精神,這是中職教學人才培養的關鍵。所謂“工匠精神”,實際上指的是擁有兢兢業業、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職業道德操守。我國古代工匠都是匠心獨運,無論是成就突出的魯班、李春,還是游刃有余的庖丁、賣油翁,都有著精益求精的精神,正因如此,他們才能夠創造出獨具匠心的作品。而在現代化的中職教學中,教師應當注重培養學生的耐心、專注、堅持等能力,讓學生認識到自己不僅僅是一名工人、職員,更是工作崗位中的辛勤園丁,要發揮出自身的價值和作用。
三、 “工匠精神”的中職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建構
要想從根本上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需要教師巧妙的配合。例如在學習電子產品的裝配與調試這部分內容的時候,教師就需要建立一體化體系,如果條件允許,可以建立相應的項目工作室,以此來培養學生愛崗敬業精神。教師可以模擬實際工作情境,讓學生對未來的工作和學習有一個全面的認知和了解。另外“師徒制”教學也非常受教師的歡迎,教師是學生的啟發者、領路人,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師的一言一行會對學生產生深遠影響。在中職教學中,教師需要起到一個引領性作用,循序漸進地向學生傳遞“工匠精神”,通過反復“雕琢”自身的技能,來實現技能型人才的培養。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建立相應的評價機制,傳統式考核一般都以學生為中心,以試卷、實際操作等形式對學生的表現進行打分。為了能夠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教師可以采用階梯式實訓平臺,這樣針對性更強,無論是基礎差、基礎強的學生都可以得到相應的鍛煉。
四、 “工匠精神”的中職創新人才培養體系保障
教研部門需要設置完善的教學理念,建立“能工巧匠”的師資保障,這也是為了更好地提升中職教學水準奠定堅實基礎。強化現有師資力量,為中職教育的長久發展提供堅實保障,重視學科骨干教師的培養工作,有計劃地選拔和培養學科帶頭人,讓教學素質高、師資雄厚的教師團隊多開展座談會、講座,互相之間學習先進的教學理念。曾經有人把中職教師比喻成“辛勤的園丁”,因為教師在教學的時候不僅僅要教會學生相應的知識點、理論內容,還要培養學生擁有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讓學生擁有“工匠精神”,這才是中職教師的責任和義務。為了能夠更好地促進中職教學的長久發展,我國政府也應當給予相應的資金支持,鼓勵中職學校多引進現代化的教學設備,為推動人才的建設奠定堅實基礎。“工匠精神”不僅僅是一種工作精神、工作態度,更是一種工作理念,傳統“填鴨式”教學已經不能夠滿足學生的需求,要想更好地完善現有教學理念,就應當充分調動學校、企業、社會三方面的積極性,這樣才能夠實現。
五、 結束語
綜上所述,本文主要論述了中職“工匠精神”養成教育等內容。通過分析可以發現,在現代化的中職教育中,“工匠精神”已經成為了推動教育高效發展的關鍵內容,“工匠精神”是時代發展所需要的,中國制造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都有一定的推動性作用。各個企業競爭日益激烈,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培養“匠心獨運”的技能型人才至關重要,這不僅僅彰顯了我國的優良傳統,還體現了“中國制造”下兢兢業業的工匠精神。
參考文獻:
[1]楊世佳.創新課題研究培養中職學生工匠精神[J].職教視點,2016(9):123-132.
[2]王啟鵬.讓“工匠精神”滲透中職教育教學[J].職教天地,2017(8):109-111.
[3]王龍.淺談新形勢下中職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J].論壇,2016(8):121-145.
作者簡介:
張曉娟,竇建東,鄒廣德,董廷倩,甘肅省慶陽市,慶陽環縣職業中等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