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各民族傳統文化傳承類課程的開發過程中,課程的社會化價值取向,實際上是課程開發過程所涉課程基礎理論中最重要的基石。從社會學角度考察,開發少數民族優秀文化遺產資源成為課程,課程的社會化價值取向應具有統一性特征。以中華民族多元一體、五個認同、四個自信為核心的課程社會化價值取向,符合國家與民族的根本利益。
關鍵詞:課程開發;課程理論;社會化價值取向
基礎教育階段各級各類學校的課程開發實踐過程,使課程的區域性、地方性和民族性得到增強,課程實施與地方民族文化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和諧發展。
傳承優秀民族文化特別是區域性少數民族優秀文化遺產的校本課程(以下簡稱為民族文化類課程)開發,由于缺乏課程理論支撐,多數學校的課程開發活動不完整,甚至在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課程評價等方面還出現了自相矛盾的現象。《中國民族教育》雜志關于中西部地區中小學課程建設情況的調查中發現,有65%的被調查學校認為,課程建設中需要“課程建設理論架構的專業幫助”。本文擬闡明優秀民族文化傳承類課程開發的社會化價值取向,并由此為此類課程的課程定義及相關課程理論奠基。
一、 明確課程的社會化價值取向是優秀少數民族文化遺產開發為學校課程的基礎理論中最重要的基石
所謂課程的基礎,是指影響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課程評價的一些基本領域。……把心理學、社會學和哲學作為課程的基礎或基礎學科,是大家比較公認的。
對于課程開發者來說,哲學、心理學基礎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分國界和時代的。這兩個基礎學科對課程的影響具有跨越時代、跨越意識形態、跨越國家與民族利益的特征。它們更多的是通過知識的來源、知識的形成、知識的傳遞等方面的不同觀點影響了課程編制的各個環節。對于開發傳承優秀少數民族文化遺產的課程而言,上述兩個基礎,完全可以參照新課程理念實際所提倡的“綜合運用當代最優秀的科研成果”,不需要完全的統一和僵化的規定,甚至適度地放開,更有利于課程的開發與教學的研究。
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時代、不同政治觀點的課程開發者,對于某種人類優秀文化遺產傳承的態度,卻是千姿百態,甚至是相對立的。
綜上所述,開發少數民族課程資源急待構筑的課程理論的基石,雖有哲學、心理學、社會學三大內容,但實際上,需要我們首要研究的重點應該是社會學基礎。
人的社會化是社會學研究的重要內容,社會化的基本內容有教導生存的能力;傳遞社會文化;完善自我觀念;培養社會角色。而影響個體社會化的因素主要是家庭、學校、社會三個主要方面。
學校對學生個體社會化的影響,是通過社會化的課程來實現的。“社會化的課程”是從課程性質與類別來描述。從課程開發與實施目的的角度可以表述為“課程社會化”。學校“課程社會化”是學生個體社會化的途徑。開發傳承少數民族優秀文化資源類別的課程,也是社會化課程。此類課程社會化價值取向,成為課程編制中最重要的問題,它影響到課程目標的確定、課程內容的選擇與組織、課程實施與評價。因此,明確課程的社會化價值取向是優秀少數民族文化遺產開發為學校課程的基礎理論中最重要的基石。
二、 “文化自覺”和“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為明確民族文化類課程的社會化價值取向提供了教育理論依據
“文化自覺”是費孝通先生于1997年在北大社會學人類學研究所開辦的第二屆社會文化人類學高級研討班上首次提出,目的是為了應對全球一體化的發展趨勢,提出的解決人與人關系的方法,費先生曾說:“文化自覺是一個艱巨的過程,只有在認識自己的文化,理解并接觸到多種文化的基礎上,才有條件在這個正在形成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確立自己的位置,然后經過自主的適應,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長補短,共同建立一個有共同認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多種文化都能和平共處、各抒所長、聯手發展的共處原則。”費先生還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作為“文化自覺”歷程的概括。
據費孝通先生的觀點,所謂“文化自覺”,它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歷史圈子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對其發展歷程和未來有充分的認識。換言之,文化自覺就是文化的自我覺醒、自我反省、自我創建。
中央民族大學滕星教授在對國內外多元民族教育理論和多元文化教育理論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理論”,這與費孝通先生的觀點是相通的。滕星教授認為一個多民族國家的教育在擔負人類共同文化成果傳遞功能的同時,不僅要擔負起傳遞本國主體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功能,同時也要擔負起傳遞本國各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功能。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的內容,除了主體民族外,還要含有少數民族文化的內容。少數民族不但要學習本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還要學習主體民族文化,以提高少數民族年輕一代適應主流文化社會的能力,求得個人最大限度的發展。主體民族成員除了學習本民族文化外,還要適當地學習和了解少數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以增強民族平等和民族大家庭的意識。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的目的是繼承各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加強各民族間的文化交流,促進民族大家庭的經濟上共同發展,在文化上共同繁榮,在政治上各民族相互尊重、平等、友好、和睦相處,最終實現各民族大團結。
上述兩個教育理論,從其目的來看,都是為以社會價值為基點,都是為了解決社會存在的問題而提出來的。這為我們開發民族文化類課程,明確民族文化類課程的社會化價值提供了理論基礎。
三、 開發少數民族優秀文化遺產課程的社會化價值取向具有統一性特征
考查社會學對學校課程的影響,聯系教育目的與學校課程培養目標之間的關系,我們可以得出如下結論:國家的教育目的是最上位的要求,它反映的是一定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發展對受教育者的不同的需要,它帶有一定的強制性。在我國現階段,無論是什么樣的課程,都應殊途同歸地反映這個強制性的教育目的。傳承少數民族優秀文化遺產的課程也不例外。
學校的培養目標與上一層面的教育目的并無本質區別,只是概括的程度不同,各級各類學校的培養目標是教育目的的具體化。培養目標與教育目的之間的關系是個別是一般的關系、是局部與整體的關系。
因此,開發任何一個少數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甚至是中華民族共同的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為課程,作為開發主體的學校,無論其類別與區域性的民族文化特征是否相同,全國此類課程的社會化價值取向必須是統一的。也即是全國開發此類課程必須具有統一的社會化價值取向特征。
四、 課程的社會化價值取向陳述及分析
結合黨的教育方針,國家統一與民族復興的需要,各民族平等團結、共同繁榮的需要等政治、經濟及各方面的社會因素,筆者認為:開發傳承少數民族優秀文化遺產類的課程,應統一選擇的社會化價值取向是:牢固樹立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思想,將五個認同四個自信根植于學生靈魂之中。
費孝通先生在其杰作《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中,提出的著名論斷中有:“中華民族,是中國古今各民族的總稱;是由從多民族在形成統一國家的長期歷史發展中逐漸形成的民族集合體。眾多民族各有其發展的歷史與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多元性;有著長期在統一國家中共處并發展其統一不可分割的聯系,最終自覺地聯合成不可分割的整體,是中華民族的一體性。”“中華民族的多元性與一體性的辯證統一,已有2000年的發展過程……”,“各民族的歷史自古認同為中國歷史的一部分”……。
2014年,習總書記將原來提出的四個自信拓展表述為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四個自信。2015年8月24日,習總書記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上指出:“必須全面正確貫徹黨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加強民族團結,不斷增進各族群眾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
迄今為止,絕大多數主權國家都是多民族國家,但絕大多數民族又沒有建立純粹的民族國家,事實上,民族邊界與國家邊界非一致性特征是當今世界民族和國家的常態。所以,世界各國不遺余力地推動國內價值觀念的一體化或同質化,這是世界各國歷史上和當代文化發展的趨勢。
從國際政治角度看: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理論與思想,表明了中華民族是一個相對于中國這個國家實體而存在的、多元構成的國族。可以證明中國的國家統一具有歷史和文化的不可分割性;可以證明中國作為一個多民族國家內部族際政治整合及政治合法性問題;可以證明國際反華勢力欲分裂中國的非法與反動。
從國內政治層面看,以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理論為核心,并與在此基礎上拓展而來的五個認同、四個自信的政治和文化理念,涉及國內諸民族對中華民族及其對應的當今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現狀理念與方向的認同,這也是今天我國內部整合的重要內容。這種民族的認同,決定著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方向與命運。
開發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類的課程,秉承上述社會化的課程價值,具有巨大的社會整合作用。這種整合的特點是通過建立非政治化的課程活動機制,實現了非政治化的、符合國家與民族的根本利益追求。
社會化價值取向于定義此類課程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并由此影響到此類課程共同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剛性要求,影響到不同階段、不同類別的學校對相關知識與能力進行取舍的靈活性和評價的多樣性。
參考文獻:
[1]施良方.課程理論——課程的基礎、原理與問題[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23.
[2]吳增基,吳鵬森,蘇振芳.現代社會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108-114.
[3]費孝通.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4.
作者簡介:
蔣建軍,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貴州省惠水民族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