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剛
摘 要:以數學文化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滲透方法為重點,從強化教師將數學文化滲透在課堂教學中的意識、以數學教材中的素材為載體滲透數學文化、精心設計教學環節以滲透數學文化等方面進行探討研究,為從事小學數學教學的教育工作者們提供參考。
關鍵詞:數學文化;小學數學;教學活動
目前很多小學的數學教學都存在著很強的急功近利思想,只教數學運算的方法,為應試教育而學習數學,反而忽視了數學自身的魅力。數學文化也同其他文化一樣,具有豐富的內涵和價值,但是卻被大眾忽略了,導致數學教學給人的印象都是呆板枯燥的,難以提起學習熱情,應當將數學文化融入教學當中,提升數學的趣味性。
一、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滲透數學文化的重要意義
數學是一門十分典型的具有很強理性的學科,同其他學科一樣,數學也具有自己的文化內涵與背景。加強對數學文化的傳播,有助于在教學活動中更好地將數學內容融會貫通。小學是學生學習生涯的起步階段,是學習的基礎,在此階段進行數學文化的滲透可以更好地向學生展示數學文化的魅力,增強對數學的學習興趣。
在教學課堂中滲透數學文化,是順應數學學科發展的需要。社會是不斷發展的,數學的教學內容也是不斷發展的,人們對教學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對數學文化的傳播與滲透也愈加重視,因為人們開始意識到,如果脫離了文化,學科也不能進行良性的傳承與發展。因此在教學活動中,該學科的文化必須要參與到其中來,這樣既可以豐富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又可以增加教學趣味性,增強學生學習興趣,從而提高教學效率與學生的數學素養,使數學理論得到更好的詮釋,最終使數學學科得以發展。數學的發展離不開理論的發展,理論的發展又離不開文化的傳播,所以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對數學文化進行滲透是必要的[1]。
在教學課堂中滲透數學文化,還順應了學生個人發展的需要。數學是小學教學活動中占比較重的幾個學科之一,教學及學習質量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學生日后的整體學習情況。但由于內容較為枯燥乏味,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相當一部分學生還存在抵觸情緒,使老師不能完成正常的教學任務,所以如何將數學課堂的學習氣氛調動起來就成了首要難題。而如果將數學文化滲透到教學活動當中,便能夠有效解決上述問題,通過對數學文化的展示,可以有效幫助學生理解教學內容,更好更快地解決數學問題,調動學習積極性,變被動接收為主動求知,體現出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所以一定要將數學文化滲透到小學的數學課堂。
二、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滲透數學文化的方法
(一)強化教師將數學文化滲透在課堂教學中的意識
教師的專業素質決定了教學的質量,如果教師只是將教學內容機械地傳達下去,將既無法達成國家課程標準對教師的素質教育提出的嚴格要求,也無法使學生對教學內容得到充分的理解。所以,教師在對教材內的專業知識做到充分掌握的基礎上,還要了解有助于數學教學的數學文化,在教學活動中,將課內知識與小學生的自身實際情況相結合,運用數學文化將知識生動地傳授下去,使學生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保持數學精神,對數學學科的學習抱有興趣。教師應該有將數學文化滲透到數學課堂之中的主觀意識,將思想教育列為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從而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和教學能力[2]。
(二)以數學教材中的素材為載體滲透數學文化
1.錄入數學史料與名人逸事
數學是一門極為深奧的學科,每一個公式、每一個名詞概念,都是無數數學先輩嘔心瀝血反復試驗與驗證才得出來的,又是他們因為對數學的無限熱情以及前赴后繼的精神才使這一學科得以傳承下去。其中的每一個符號都蘊含著文化的積淀和歷史的痕跡。數學教學不應僅僅是對公式的機械復制,而應該是數學文化的傳承,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領略數學文化的無限美感、提升學習興趣與學習能力、激發學習潛力。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帶領學生還原當年數學家們發現數學理論的坎坷歷程,讓學生了解數學內容的發展軌跡,明白數學學科的重要意義,形成正確的數學觀念。具體而言,可以將一些數學公式背后的故事講述出來,尋找當年的歷史名人,列舉他們的名人逸事。
例如,在講述圓周率時,教師可以將數學家祖沖之的故事進行講述。當時的社會動蕩不安,但是祖沖之還是孜孜不倦地刻苦鉆研,根據長期觀察,創制出一篇新的歷法——“大明歷”,并且還對古代的數學著作《九章算術》做出了注釋,又編寫出了一本《綴術》,但是他最杰出的貢獻還應當是求得相當精確的圓周率,在長期的鉆研下,經過了反復的驗證,終于求得了圓周率應當是在3.1415926到3.1415927之間,他成了世界上最早將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后七位的數學家。再如,在講述到古希臘學者阿基米德時,可以將阿基米德在死于進攻西西里島的羅馬敵兵之手時,還在說“不要弄壞我的圓”,后人為紀念他發現球的表面積和體積均為外切圓柱的表面積和體積的三分之二,而將其墓碑上刻上球內切于圓柱這一圖案的故事進行講述,以體現數學歷史上的各位數學名家對于數學的奉獻,從而建立起學生對數學學科的敬仰之心。
2.挖掘數學美感
美國著名哲學家羅素曾說:“數學,不但擁有真理,而且擁有至高的美”。[3]這句話充分地肯定了數學所具有的美感,這種美是一種理智的美,它與藝術美、自然美等美感不同,它并不是美在外在,而是美在內涵,美在對稱性、規律性、抽象性以及統一性。例如,圓、等腰三角形、矩形、等腰梯形都具有對稱美;各種數學定式、加減乘除的運算方法都具有規律美;數學學科與內容并沒有具體的形狀,一切都是理論知識所構建,體現了抽象美;而一些計時法、進制法則是規律美的體現。
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帶領學生充分領略這些美感,在對美的享受過程中充分理解知識、吸收知識,使教學內容深深地在學生腦中扎根,提升教學效果。
3.聯系生活實際
在課堂的講解過程中,如果能夠將教學內容與實際相連接,就能使學生對數學內容更加理解,明白數學的實用性,減少對數學的抵觸情緒,也能夠令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充分運用所學知識。經過反復利用知識,也能夠掌握得更加熟練。
例如在學習“認識人民幣”這一章節時,可以充分將生活情境引入,開展一個購物游戲,令學生在購物的過程中對“元、角、分”進行充分認知;學習“三角形的穩定性”,可以借助生活中具有三角形結構的道具進行展示。總之,要時刻對生活實際進行聯系提高應用意識,學會用數學思維去思考并解決問題。
(三)精心設計教學環節以滲透數學文化
1.創設教學情景
在數學課堂上,教師應注意對課堂情景的創設,注意數學文化的滲透,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要注重正式開始講述知識之前的課前導入部分:在講述雞兔同籠問題時,可以以此題作為引入,向學生拋出問題,講述有關雞兔同籠的名人軼事,調動學生的求知欲,還能夠使學生對我國的歷史有所了解,受到歷史文化與數學文化的熏陶,可謂一舉多得。
2.注重知識形成過程
課堂教學的過程,是學生知識形成的過程,不應該是呆板的純理論的講述,而應該在講述的過程中,充分調動學生的動手能力、自主實踐,證明數學理論的正確性,這樣不僅能夠調動課堂氣氛,還能夠使學生對理論知識了解得更為扎實、透徹。比如在講述圓柱體的表面積時,教師可以在大屏幕上放出圓柱體的三視圖和立體圖,再給每個小組發幾張硬紙板、圓規以及安全剪刀,讓學生自己動手制作出一個圓柱,使學生明白圓柱體的表面積是由兩個圓和一個矩形所構成的,經過自主動手之后,學生必然對這個知識點印象深刻,提高教學質量。
3.注重解決問題過程
數學并不只是死板的運算,而是應該應用于實際,真正幫助人們去解決問題,并且還要盡可能簡便地解決。想要讓學生明白這一點,就必須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時保持清晰的思路,選擇最佳的解決方法。比如在講解田忌賽馬時,可以先陳述問題,不公布答案,令學生自想解決辦法并進行討論,最后由教師循循誘導,將正確答案公布,使學生明白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數學思維策略的重要性。
4.學生講解、小組互助
在課堂中,學生才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則是起到主導的作用。想要將數學文化滲透進課堂,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可以選擇使用讓學生進行講解的方法,讓學生走上講臺,展示自我,給學生體驗教學的機會。這需要教師提前給學生布置任務,讓學生進行自主準備,在學生講解過程中給予適當的指導,讓學生經歷搜集資料、講解、交流、感悟的過程,這可以使學生對教學內容印象深刻,也可以從中體會到數學的魅力,還能夠調動課堂氣氛,最終使教學內容得到完美傳授。
5.在作業布置中滲透數學文化
作業實際上是課堂的延伸,雖然新課改對書面作業做出了新的規定,但是仍舊可以通過布置一些手工作業、實踐作業來實現對課堂數學教學的延展,并且布置這種書面以外的作業還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動手能力、思考能力,使數學文化真正滲透到課堂中,滲透到學生的心中。
總而言之,數學是一門趣味性極強的學科、人類文化寶庫中的一朵奇葩,更是促進現代社會發展的一個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尤其是在小學數學教學中,一定要將數學文化融入教學活動當中,通過各種手段向學生展示數學這一學科的獨特風采,而拒絕刻板枯燥的數學公式的填鴨式教學,以此來增強學生的數學素養。
參考文獻:
[1]崔建花.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滲透數學文化[J].學周刊,2016(29):84-85.
[2]周志生.試論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滲透數學文化[J].考試周刊,2017(58):119.
[3]曹玉平.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滲透數學文化[J].中國校外教育,2016(4):114.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