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自強
摘 要:傳統的數學教學以“滿堂灌”“一言堂”為主,人們把更多的目光聚焦在教師如何教上,忽略了學生如何學,使得教師憑著自己的主觀臆斷和經驗設計教學目標,教學缺乏針對性,課堂效率當然不理想。“先學后教”教學模式的提出彌補了傳統教學的不足,通過學生先學,教師發現學生自主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并根據學生暴露的問題及時調整教學方向,以學定教,提高教學的實效性。
關鍵詞:小學數學;先學后教;策略探究
先學后教是新課改倡導的一種教學模式,它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教師指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讓學生自主構建知識體系,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挖掘他們身上的學習潛能,真正體現新課改倡導的“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理念,讓課堂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以人教版小學六年級數學《圓環的面積》為例,探討先學后教的教學模式在小學數學中的運用。
一、設計導學案
先學后教以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為主,教師只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如何有效地指導學生自學呢?教師可以根據導學案引導學生有計劃、有步驟地學習。導學案就像一盞指明燈,為學生指明學習的方向,幫助學生了解教學內容、突破教學重難點。因此,導學案在先學后教這種教學模式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教師一定要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精心設計導學案,為后續學習做好充分的準備。
導學案要內容翔實、層次清楚,包含教學內容、教學目標、重難點、課堂導學、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當堂檢測這幾個主要環節。教師上課時把導學案分發到每個學生手里,讓學生根據導學案的內容自主學習。教師時時跟蹤,密切關注學生的學習動態,必要時給予點撥指導。
二、指導自學
導入新課后,教師就可以讓學生按照導學案的內容展開自學,為了確保自學的有效性,教師要規定自學時間、提出自學要求,讓學生能夠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自學任務,自學時間一般是5分鐘,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適當延長時間。自學要求根據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自行定奪,只要能夠確保每個學生都能認真自學就可以。像在本節課中,教師主要指導學生自學圓環的概念、圓環面積的概念及外圓半徑、內圓半徑、環寬等知識,能夠識別圓環,根據導學案上畫的圓環示意圖,通過動手測量發現外圓半徑R、內圓半徑r以及環寬之間的關系。這些內容較簡單,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完全可以掌握。學生在自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做好巡視、指導,一方面督促學生認真自學,另一方面可以發現學生自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一些個性問題教師可以及時提出,共性問題則需要教師及時記錄下來,作為“后教”的內容。
三、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是先學后教教學模式的主要環節,是不同思維碰撞交流的過程,合作交流的主要內容是學生自學過程中的疑難問題和本節課的重難點。雖然自學內容較簡單,但對于一些學困生來說還是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合作交流就為他們提供了一個“兵教兵、兵帶兵”的機會和平臺。對于重難點知識,小組成員通過相互啟發,找到問題的突破口。如本節課的重難點是圓環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小組成員通過交流、討論,結合動手操作等想到利用圓的面積公式推導圓環的面積。
四、小組展示
小組展示是各小組把經過討論的集體成果展示給全班學生。像在本節課的學習中,教師主要讓小組展示圓環面積的推導過程。第一組的學生利用外圓面積πR2減去內圓的面積πr2得到圓環的面積公式S=πR2-πr2。第二組與第一組的方法相同,但他們把最后的公式優化為S=π(R2-r2),并利用了乘法分配律,這是教學的重難點,教師可以讓學生回憶乘法分配律的表達式來幫助學生理解記憶。“顯然,這兩個公式都可以,你喜歡用哪個公式呢?”教師的一個問題讓課堂教學自然地過渡到第三組的展示中。經過充分的準備,第三組的代表認為第二個公式更好,因為在做題中,第二個公式只需要計算一次π,而第一個需要計算兩次π……就這樣,通過小組展示,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突破教學重難點。
五、教師后教
導學案上還有本節課的檢測題,教師可以找同學到黑板上板演,根據題目的難易程度尋找不同程度的學生,簡單的題目可以讓學困生做,一般的題目中等生做,中等生不會做優秀生再做。這樣可以充分發現學生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從而有針對性地講解。這就是教師后教的主要內容。除此之外,學生自學過程中暴露的問題也是教師后教的內容。教師只講學生不會的、不明白的,學生會的不講,優化課堂教學,讓課堂教學更具針對性。
總之,先學后教是一個長期復雜的過程,是由學生的學和教師的教共同組成的教學活動。因此,教師要認真學習該模式的結構特點,結合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巧用、活用、善用該模式,促使學生自覺主動地獲取知識。
參考文獻:
[1]顧衛華.以簡馭繁有妙招:淺談“學為主體”“先學后教”視角下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策略[J].陜西教育(教學版),2014(9).
[2]倪立昌.淺談在第二學段數學課堂中應用“先學后教,當堂訓練”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有效性的方法[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7(4).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