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思維導圖對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有著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氣壓帶、風帶對氣候的影響的教學為例,嘗試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應用思維導圖,讓學生主動理清知識間的聯系,并比較不同氣候類型的差異。以幫助學生掌握氣候知識體系,發展邏輯思維能力,并逐步形成地理思維。
關鍵詞:思維導圖;高中地理教學;氣候
一、 引言
地理學科知識點較為瑣碎,覆蓋范圍廣。因此,利用思維導圖,可將繁難的知識點清晰化、條理化,幫助學生理解知識的形成過程,明確學習目標,強化學習動機,提高學習效率。據此,本文嘗試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學會使用思維導圖,主動建構氣候知識體系,培養地理思維,以達到相應的學習目標。
二、 思維導圖概述
思維導圖是指通過圖、文的形式來表示人們的思維邏輯過程。即從復雜的文字材料中提取關鍵詞,再以圖、線條等形式將各個關鍵詞以層次關系有機組合起來的一種思維的過程。思維導圖具有如下的特征:一是具有發散性思維的特征。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根據已有的知識背景,以一個中心主體為核心,進行知識間的邏輯建構,呈現層級的知識體系,是一個思維發散的過程。二是在使用思維導圖時,人們充分利用了左右腦的機能。即人們在構建思維導圖過程中,充分利用思維、記憶等機能,對大腦各個方面的機能起到激發與促進的作用。思維導圖主要可運用在預習、上課、交流與討論、總結及復習等各個環節中。
三、 思維導圖的作用
一是能夠幫助學生主動形成知識體系。學生在面對復雜的、內容繁多的信息時,需要從中提取關鍵詞,理清知識間的內在邏輯關系,并將知識點串聯起來,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二是加強學生的記憶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思維導圖有助于激發學生大腦的思考,有益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并能夠讓學生在短時間內高效地記住相關的地理知識,從而使得學生的學習效率有所提高。三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學生能夠嘗試將已有知識與新知識之間建立聯系,鍛煉了學生的分析、歸納、概括問題的能力,進一步提高學生自身的地理邏輯思維能力,從而在學生知識的遷移和創新應用能力的培養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四是有利于教師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加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學生在畫思維導圖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知識遺忘、知識體系搭建錯誤等情況,此時,教師可及時了解學生的知識缺陷,并在學生畫完思維導圖之后,進行有針對性地糾正與引導,著重對難點進行分析與講解。在這過程中,避免了教師滿堂灌的出現,更好地實現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以促進師生間的交流、合作。
四、 思維導圖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
(一) 圖片導入,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師借助多媒體播放課件,向學生展示奇特的自然地理景觀(圖1),請學生猜猜圖中的自然地理景觀分別是什么?這些景觀又來自哪里?學生可交流討論,回答教師的問題。
設計意圖:利用圖片作為導入,引起學生的注意,使學生對將要學習的內容充滿興趣,以增強學生的學習動機。
(二) 知識點回顧,鞏固已學內容
教師給定三分鐘的時間讓學生回顧第一節課所學的內容(圖2),并請學生回答,其他同學可幫忙補充。而后教師提出問題:從氣溫和降水兩個特征考慮,思考氣壓帶和風帶對氣候的形成會有怎樣的影響?教師在此基礎上進行總結:赤道低氣壓帶:炎熱+多雨;副熱帶高氣壓帶:炎熱+少雨;副極地低氣壓帶:低溫+多雨;極地高氣壓帶:寒冷+干燥;信風帶:炎熱+干燥;西風帶:溫暖+多雨;東風帶:寒冷+干燥
設計意圖:鞏固上節課所學的內容,同時,由于前后知識點存在緊密的聯系,教師需要及時了解學生對已學知識的掌握程度,以便順利開展新的教學內容。教師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使得學生能夠對氣壓帶、風帶下形成的氣溫和降水特征有一定的認識,從而有利于對氣候成因的進一步探討。
(三) 新知探究,構建知識思維導圖
教師以熱帶雨林氣候、熱帶草原氣候兩種氣候類型為例,引導學生查找地圖和分析特定氣候的氣溫曲線和降水柱狀分布圖,更好地認識氣候。首先,教師讓學生在地圖(圖3)上找出熱帶雨林氣候的分布規律、典型地區。并引導學生歸納出熱帶雨林的氣候特征(主要從降水和氣溫兩大要素分析),結合氣壓帶和風帶的特點,分析其成因。學生根據教師的提示和要求,將氣候類型、分布規律等關鍵詞用思維導圖畫出來。在學生畫思維導圖的過程中,教師可在一旁指導學生,及時了解學生在畫圖時存在知識上的誤區和疑惑,后可以更有針對性地對熱帶雨林氣候知識點進行詳解。在此基礎上,教師也提供熱帶草原氣候的相關信息,讓學生根據已有的信息畫出以熱帶草原氣候為中心的思維導圖,并根據兩副思維導圖(圖4),請學生分析兩種氣候的異同點。最后教師進行總結:通過思維導圖可以看出,兩種氣候最冷月均溫都在15℃以上,但是在降水量存在顯著的差異——熱帶雨林氣候的年降水量在2000mm以上,而熱帶草原氣候的降水量則在750~1000mm之間。
設計意圖:利用地圖進行教學,逐步培養學生從地圖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以氣候類型為中心,形成氣候思維導圖,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理清各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鍛煉學生的地理邏輯思維能力。同時,學生在主動建構思維導圖時,教師可及時了解學生在知識上存在哪些疑惑以及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以便教師能夠有針對性地教學。最后引導學生利用氣候思維導圖,可以橫向比較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草原氣候的異同,能夠讓學生直觀、清晰地比較和辨別兩種氣候類型之間的聯系與差異。
(四) 知識總結,課后作業布置
教師總結本節課的重點。同時,請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利用課余的時間,將其他氣候類型也用思維導圖的形式畫出來。下節課由學生進行小組交流與分享。
設計意圖:請學生以小組的形式畫出其余氣候種類的思維導圖,一方面能夠增強小組間的合作與交流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可檢測學生對本節課所學的內容與方法的掌握情況。
五、 小結
在教學中引導學生使用思維導圖,讓學生自己主動建構關于氣候的知識體系,掌握氣候的類型、分布規律、典型地區、氣候特征以及成因等知識點,理解氣壓帶、風帶對氣候形成的影響,并能夠借助氣候思維導圖,認識不同氣候之間的異同,以加強對氣候的認識,幫助學生學會判斷不同的氣候類型。通過對與氣候有關的思維導圖的構建學習,可以進一步加強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托尼·巴贊.思維導圖:放射性思維[M].李斯,譯.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
[2]劉禹彤.打造課堂高階思維:思維導圖在地理區域圖中的新應用[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6(7):19-20.
[3]鄭麗香,提高思維品質,促進心智發展——運用思維導圖策略優化高中地理教學的實踐研究[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4(11):32-33.
作者簡介:吳建麗,福建省福州市,福建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