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 愷
【摘 要】本文以人教版必修一現代詩歌單元為例,探究如何基于語文課程意識來設計教學內容,促使學生主動學、從課本學,從而落實新課標對培養學生寫作的要求,強調樹立學生文學史觀的意義;論述如何強化學生把握課本詩歌意象與情感的能力,以提升鑒賞詩歌的水平,全方位激發學生的“詩心”,以引導學生在“壓力山大”時仍能“詩意棲居”,彰顯個性,從而達到語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關鍵詞】課程意識 詩歌 寫作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10B-0020-03
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祖國語言文字應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這樣的課程內容要求我們在教學中要有“整體意識”,要將所教內容置身于整個課程的大背景之下進行謀劃,不能機械地“唯教材教參論”,更不能“唯考試中心論”。
人教版高中語文第一冊第一單元是中國新詩單元,它也是整個高中階段必修教材中唯一的現代詩歌單元。編者把其置于高中階段語文課程的開篇,是有其特別的意義的。現代社會中忙碌的人們普遍缺乏“詩心”,更難做到“詩意棲居”,高一的學生亦然。可是,十五六歲,這段人生最詩意的年華不應徒剩考試與網絡游戲啊!作為一名語文老師,無論日子平淡或沉重,我始終希望我的學生依然葆有一顆發現美、感受愛的“詩心”,依然擁有一個有趣的靈魂。因此我們得開好高中語文這第一扇門,讓她盡可能開得大、開得深。如此,我們才能在高中語文課程一開始就抓住學生的“詩心”,從而引領學生進入高中語文的廣闊天地。
課程意識要求教師將整體意識和全面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貫徹于教學過程的始終。為此,筆者設計了以下學習環節:
一、尊重學生,生成體驗
預習作業一:請整體預習四首詩歌及了解其作者,之后請按照你的理解給這四首詩重新編排教學順序。
預習作業二:四首詩你最喜歡哪一首?為什么?你覺得哪一首詩歌最難?難在什么地方?
布置這些預習作業是為了了解學生最初也是最寶貴的個性化體驗。此外,不希望拿老師預設的難點來強加于學生,希望問題從學生中來,又回到學生中去,在課堂上師生一起探討文本,解決疑惑,上學生需要的語文課。
二、指導學生,學史品詩
此前,學生學習課本大都是一篇一篇地學,課文間缺乏必要的串聯,很少把課文放在文學史的長河中去觀照。學生得到的知識是碎片化的。因此我認為有必要從高中第一節語文課起就培養學生運用文學史觀研究對象的意識。為此,我在上課初始,布置了以下學習任務:“在異彩紛呈的中國現當代詩歌群體或流派中,如果你可以穿越,你更愿意加入哪個群體或流派?你覺得你能為該群體或流派帶來哪些新東西?”
設計這個任務是基于新課標的要求:“鑒賞文學作品。感受和體驗文學作品的語言、形象和情感之美,能欣賞、鑒別和評價不同時代、不同風格的作品,具有正確的價值觀。”學生要完成這個任務,就必須和我一起梳理中國現當代詩歌史,同時思考所處時代的特征和價值。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根深才能葉茂。基于以上教學活動,學生底氣足了,他們是帶著宏大的視野來研究文本的。學生的積極性明顯被調動起來了,為之后的深究文本和再創作奠定了基礎。
三、深究文本,體悟模仿
根據學情反饋以及筆者對詩歌的個性化理解,教學四首詩歌時并沒有平均用力,也沒有采取整齊劃一的鑒賞模式,大致教學過程如下。
(一)確定課程順序
展示預習反饋,肯定學生整體研究的意識和思辨能力,并和學生商定選取之前編排方式中占比最大的作為正式上課的順序。
(二)教學設計
1.毛澤東《沁園春·長沙》(1.5 課時)
本節課主要是引導學生將古詩詞的“悲秋”傳統和毛澤東這首雄渾開闊、積極向上的秋天之作進行比較閱讀,結合當時的社會歷史背景和毛主席生平來煉字煉句,分析意象、意境、手法、語言風格;進而引導學生體會偉人的精神氣質,著重培養學生親近偉人進而學習偉人少年立志、敢于擔當、英勇無畏的品質;最后拓展討論,借鑒 2015 年高考北京卷作文題目“假如我與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設計如下:毛主席說“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同學們心目中今朝的風流人物有哪些?假如讓你選擇其中一位風流人物與他生活一天,你將怎樣度過?
2.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1 課時)
這首詩語言質樸,內容簡單。學生雖然能夠理解詩歌大意,但對中國傳統的勤勞、善良、隱忍的勞動婦女形象還是比較陌生的,覺得有距離感。基于此,我采取的方法是引導同學們賞析部分對比、排比、反復的片段,更直觀更準確地感受大堰河的形象特點。再列舉不同時代文學作品中中國勞動婦女的形象進行佐證,形成中國勞動婦女的群像圖,讓學生能夠在大量同類形象的巡禮中對大堰河有著更全面的認識。接著再引導學生關注當下婦女形象,學生就會將眼光投向當下,列舉出如“三八紅旗手”等優秀女性楷模。此時,學生便可以領悟到時代雖然不一樣了,但婦女的勤勞、善良、堅強的品格是一脈相承的。最后讓學生仿寫課本的第三第四節,刻畫出一個勤勞、善良、堅強的婦女形象。
3.徐志摩《再別康橋》(1.5 課時)
這是學生最喜歡的詩歌,也是我最喜歡的一首詩,因此上課時較活潑和開放,沒有遵循一般上課的模式,也沒有規范完整的預設教學設計,而是我和學生互相分享,互相激發。從“我眼中的徐志摩”到“本詩中最喜歡的詞、句、段分享”再到“徐志摩其他詩歌、西方詩歌與本詩比較研究”再到“大咖眼中的徐志摩”再到“我與《再別康橋》的那些事兒”……一堂課上完,我們都意猶未盡,或許這就是教學相長最好的狀態。最后讓學生以“再別”為題寫詩。
4.戴望舒《雨巷》(1 課時)
這是一首象征派的詩歌。意象的多義和朦朧就是它的特點,而這恰恰是學生閱讀出現障礙的原因。在講授本詩時,在知人論世的基礎上,將丁香、油紙傘、頹圮的籬墻等意象用照片具象化,加之列舉含有這些意象的古詩詞營造詩意氛圍,學生慢慢地就體味出了意象的寓意。不求統一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但會告訴學生學術界一般的理解。令人欣喜的是,學生在理解意象的基礎上還可以現場創作出包含這些意象的三行詩。
四、自讀群文,含英咀華
為了鞏固本單元的學習以及擴大學生的閱讀視野,使得學生可以靈活運用閱讀方法,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進行闡發、評價和質疑,對文本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斷,我本著點面兼顧的整體性原則對讀本資源進行了整合,要求學生通讀讀本《你的微笑》第一單元 13 首中外詩歌,并用圈點批注法記錄自己的感觸和思考,完成以下任務:
請你寫一篇讀書報告。
要求:(1)選取其中兩三首為基礎確定研究角度來展開闡述;(2)所選詩歌彼此之間要形成內在的邏輯關系;(3)不少于 800 字。
本設計模仿了 2017 年高考語文全國卷 2 的作文題目,旨在落實“文學閱讀與寫作”和“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兩大學習任務。學生在閱讀完紛繁多樣的作品后能夠將感性閱讀上升到理性思考,從零散到整合,從中發現一些內外聯系、規律或現象,著實鍛煉了思辨能力和表達能力。以下是部分學生習作。
沁園春·雨/李 炫(高一 5 班)
我的奶奶/廖 珃(高一 5 班)
奶奶,今天我看到斜陽使我想到了你
你的在斜陽中等候我放學的身影
你的一張張邊角起了褶皺的老照片
你的沒有用完的綠瓶香水
你的穿了許多年的心愛的皮拖鞋
奶奶,今天我看到斜陽使我想到你
你用你深邃的雙眼注視著我,不曾遠離
在你做好鱸魚和菜花之后
在你拖著那雙皮拖鞋下樓之后
在你稱呼年幼的我“大學生”之后
在你點燃干枯的樹葉之后
在你臥在花園的躺椅上湛藍的天空映入你雙眸之后
在你叼著煙斗看著圍欄上的薔薇之后
在你將頭探進我的書房慈祥的微笑之后
在你站在遙遠的地方默默地愛我之后
你用你深邃的雙眼注視著我,不曾遠離
再別故鄉/王睿昆(高一 1 班)
緩緩地我走了/不同我歡喜地來/我緩緩地抬眸/封住心底的波瀾。
再別家鄉/郭靜怡(高一 1 班)
那田野的菜花/是春陽下的姑娘/淡笑間的清香/在我的心中流淌。
再別母校/汪海濤(高一 1 班)
回首綠波/稚嫩臉龐/紅頰/揮舞的小手/清亮雙眼/脆生生/笑/教室/一陣陣喧鬧。
再別盛夏/范昊能(高一 1 班)
那自由飄蕩的蒲公英/是你炙熱下的溫柔/那無常的狂風暴雨/是我人生路過的洪流。
丁香(三行詩)/施惠佳(高一 5 班)
霏霏煙雨中/聞到丁香花的清香 /你撐油紙傘走過我的身旁。
高中作文訓練目標不僅是為了培養學生表達和交流的能力,而且是為了滿足學生認識自我、實現自我的需要。“以學促寫”的方式讓語文課堂洋溢了雋永的趣味和深入的思考。學生主動學,其實就是增加了他們心中的那一點力量、一種風范、一道氣勢。無論現實多么不盡如人意,都不能徹底遮蓋他們的“詩心”所釀造出的萬丈光芒。
【作者簡介】鐘 愷,廣西優秀語文教師、南寧市教學骨干,主持南寧市“十二五”“十三五”規劃課題,《高考作文三大題型探究》《高考作文黃金教程》《5年高考3年模擬》《考點深化60練》副主編,現就職于南寧市第二中學,從事語文教學研究。
(責編 盧建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