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論述中職語文教學中學生誦讀經典詩文可以豐富語言積累、提高人文涵養、增強表達能力,提出中職語文教學中經典詩文誦讀的有效途徑:加強對課內經典詩文的解讀,對學生進行方法指引;改革課堂教學,根據不同專業學生的特點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豐富誦讀活動形式,強化誦讀效果。
【關鍵詞】中職語文教學 經典詩文 誦讀 有效途徑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10B-0125-02
經典詩文是反映中華民族智慧和情感的優秀作品,是歷史長河中最有價值的文化精髓。它浸潤著一代又一代人的心靈。誦讀經典詩文的過程,同時也是積累文化知識、提高人文涵養和培養語言表達能力的語文綜合能力習得過程。因此,中職語文教師應充分利用語文教學的豐富性和靈活性,讓中職語文教學與經典詩文誦讀攜手共進。
一、中職語文教學中經典詩文誦讀的重要性
經典詩文誦讀是中職語文教學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是語文教學的優秀傳統。中職語文教學大綱指出:“引導學生重視語言的積累和感悟,接受優秀文化的熏陶。”誦讀經典詩文,既是傳承優秀文化的要求,也是貫徹落實教學大綱的要求。此外,《國家“十二五”時期文化改革發展規劃綱要》也明確指出,在學校里要廣泛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普及活動,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可見,經典詩文誦讀對語文教學是非常重要的。
(一)豐富語言積累
經典詩文積淀了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既有處世之道,又有風土人情,內容涵蓋生活的方方面面,堪稱中華文化的百科全書。學生廣泛誦讀,能拓寬視野,積累廣博的文化知識。比如,我們可以從《論語》的“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學習立身處世之本;可以從《蜀相》“出師未捷身先死”中感悟詩人濟世憂國的高尚情懷,引起共鳴;可以從《青玉案·元夕》“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中遙想古代元宵佳節的情景,感受古代的節日習俗。
更重要的是,經典詩文的內容一般都是古人的情感體現。誦讀這些經典詩文,就是穿越時空與古人進行情感的交流,幫助學生深層次的感悟文化,從中汲取豐富的營養,刷新學生的精神世界。從這個意義上說,誦讀經典詩文可以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
(二)提高人文涵養
俄羅斯作家波羅果夫說:“書就是社會,一本好書,就是一個好的世界。它能夠陶冶人的感情和氣質。”中職學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階段,應該從優秀作品中汲取營養,領航精彩人生。經典詩文是中華文化的百科全書,那里有“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的婉約,也有“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豪放;有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閑適,亦有杜牧“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的憂憤。每首詩詞都帶給我們不同的享受。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引領學生遨游在經典詩文的世界里,感受經典的甘甜和醇香。
(三)增強表達能力
在長期的語文教學實踐中,筆者發現有些學生在說話時不連貫流暢,甚至語無倫次。這種現狀令人擔憂。提高學生口頭表達能力是中職語文教師當前非常重要的任務。開展豐富的誦讀活動無疑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途徑之一。朱自清說過:“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經典訓練應該是一個必要的項目。”在中職語文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從朗讀經典詩文開始進行訓練,要求學生把字音讀準,在此基礎上要抑揚頓挫,并且熟讀成誦。正如朱熹說的:“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多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經過反復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自然逐步提高。
眾所周知,中職學生文化課基礎薄弱,寫作是他們的硬傷。究其原因,學生缺乏閱讀,積累的素材有限,常常為應付作文而絞盡腦汁。而經典詩文中有著許多經典的故事,比如鴻門宴、庖丁解牛等;亦有名言警句,例如“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這些都是學生寫作很好的素材。今天的中職語文教學加強經典詩文的誦讀,可以豐富學生的寫作素材庫,學生寫起作文來自然能下筆如有神。所謂“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經常誦讀經典詩文,長期積累,可以增強學生的表達能力,全面提高語文素養。
二、中職語文教學中經典詩文誦讀的有效途徑
既然經典詩文誦讀可以為中職語文教學提供豐厚的土壤,那么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經典詩文誦讀應該有效開展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一)加強對課內經典詩文的解讀,對學生進行方法指引
中職語文教材引入了眾多的經典美文,具有獨特的思想價值和文化魅力。教師首先要以教材中的經典作品作為基本的對象,教會學生學習和感悟經典的方法。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熟讀成誦,才能對經典詩詞的有更好的理解,掌握古代各類作品遣詞造句的技巧。比如學習蘇軾的《定風波》,在引導學生理解和掌握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筆者要求學生初讀,讀出韻味;再讀,讀懂意境;反復讀,熟讀成誦,充分領略其中的意蘊美。當然,教師對每一階段的“讀”都要進行適當的朗誦技巧指導。例如“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怎樣讀出毫無畏懼,從容面對的積極態度?學生剛開始只能讀準讀流暢,但讀不出其中的韻味。這時候教師就要加以指導,“誰怕?”要讀出反問語氣讀后稍做停頓;用平緩的語氣讀“一蓑煙雨”后稍做停頓,“任平生”三個字語速慢讀,“任”字重音。在教師的指導、示范下,學生不僅讀得流暢,而且能抑揚頓挫。初步感受文本,讀出韻味后,各小組選出代表,參與班級誦讀比賽,評選出最美朗誦者。課堂教學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學生掌握了經典詩文誦讀的方法,就能更好地帶動課外經典詩文誦讀的開展。同時,學生對課外知識的運用和遷移,又促進了課內知識的延伸和深入。例如在學完《定風波》后,筆者布置學生運用課內掌握的方法去誦讀蘇軾的另一首詞《卜算子》。學生的誦讀方法得到了遷移。
(二)改革課堂教學,根據不同專業學生的特點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
在傳統的語文教學中,教師在教學經典詩文誦讀時往往采用單一的教學方法,要么是個人背誦、小組背誦,要么是集體背誦,以致課堂教學枯燥無味,教學效果事倍功半。
為了調動學生背誦經典詩文的興趣,教師可以根據不同專業學生的特點,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例如在學習《山居秋暝》時,根據計算機專業學生擅長使用計算機的特點,筆者采用信息化教學方法,讓學生把自己誦讀的視頻錄制下來,小組和教師點評,個人改進。各組選出優秀代表,把誦讀視頻發送到班群,大家根據評分標準網絡投票評選優勝者,又如美術專業學生擅長繪畫,教師可讓學生運用自己所學專業知識繪圖再現詩中的畫面來拉近與古詩的距離,有助于理解詩歌意境,這樣學生在背誦時就有了畫面作為依托,背誦起來言之有物,很快就能記住詩歌。再如籃球專業的學生活潑好動,可讓他們在背誦時配樂,邊背誦邊表演,增進對經典詩文的理解。此外,還要講究誦讀的多樣性。在誦讀過程中,可以采用師生比賽背、學生接龍背、根據情景背、問答背,等等。多種形式綜合運用,靈活且富于變化,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最終學生在快樂的學習氛圍中熟讀成誦。
(三)豐富形式,強化誦讀效果
教師要組織開展與經典詩文有關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強化經典詩文誦讀的效果。因此,誦讀經典詩文的形式可以更豐富。筆者認為,可以開展以下一些活動。
1.詩詞鑒賞會。每學期各班級召開詩詞趣味鑒賞會。鑒賞會的專題設定為“配樂朗誦”“古詩今唱”“詩詞聯句”等。每個小組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某個專題進行。活動結束,全班進行交流總結并寫鑒賞短文。結合課堂交流情況和鑒賞文章質量,獎勵優勝小組。學生在鑒賞活動中誦讀經典詩文,在快樂中提高口頭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
2.經典詩文誦讀比賽。2007 年 9 月,國家語委、教育部等部門倡導開展以“雅言傳承文明,經典浸潤人生”為主題的“中華經典詩文誦讀”活動。目前,該項活動在南寧市第四職業技術學校長期開展。中職學生活潑開朗,有著強烈的表現欲望。學校一年一度的經典詩文誦讀比賽深受他們的喜愛。他們主動在經典作品中尋找素材,反復練習,用歌唱、情景劇和花樣朗誦等多種形式為各自的節目增色。誦讀水平逐年提高。這項活動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主動誦讀經典詩文的興趣更加濃厚。
3.“飛花令”活動。飛花令,本是古人行酒令時的一個文字游戲,行飛花令時可選用詩詞曲中的句子。河北電視臺《中華好詩詞》和中央電視臺《中國詩詞大會》等綜藝欄目引進并改良了“飛花令”。借鑒電視臺綜藝欄目的做法,結合中職學校專業特色,教師每月選出一個主題詞,如車、球、機等,每個專業的各班級學生收集素材,在班級內輪流背誦含有主題詞的詩句,選出代表參加各專業班級之間的角逐,評選出優秀班級給予獎勵,然后再布置下個月的主題詞。如此循環往復,學生興致盎然。
此外,還可以開展經典詩文晨讀比賽,或是結合傳統節日和慶祝活動,開展形式多樣的詩文吟誦活動。如 2018 年是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 60 周年,南寧市第四職業技術學校舉行慶祝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 60 周年詩文誦讀大賽,學生緊緊圍繞弘揚民族精神、歌頌團結和諧的壯美廣西的主題開展詩詞吟誦活動。實踐證明,誦讀活動的廣泛開展,是誦讀經典詩文得以長期有效展開的有力保障。教師要以豐富的形式,引領學生深入體驗、感悟詩詞,使誦讀變得更加有趣和輕松。
【參考文獻】
[1]施 燕.師生的精神操練和心靈之舞——在語文教學中加強師生共讀經典的途徑探究[J].語文知識,2017(5)
[2]葛蘭寧.借助有聲藝術形式再現詩歌之美——中職語文教學經典詩詞品賞新法初探[J].學周刊,2019(18)
[3]張慧玲.四驅共進共讀經典——中職語文經典閱讀教學提升路徑[J].江蘇教育,2019(28)
【基金項目】2018年南寧市中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課題立項項目“以校園語文活動為載體推進中職語文教學改革的實踐研究”(2018B11)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麻蔭榮(1979— ),女,廣西南寧人,廣西南寧市第四職業技術學校語文教師,講師,研究方向:語文教學。
(責編 江月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