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欣宇
【摘要】傳統文化內涵豐富,對于大學生思想價值觀的形成有重要的價值。面對時代的變化和大學生思想的變化,思政教育面臨著眾多的難點和問題。傳統文化的有效融入,能夠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關鍵詞】思政教育;傳統文化;融入策略
一、大學生思政教育面臨的現狀問題
(一)社會的快速變化帶來大學生的變化
社會正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不管是社會、經濟還是文化,對于大眾的影響和沖擊是非常巨大的。首先是當下大學生缺失對于傳統文化的認知帶來的變化。大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認識和理解正在逐漸降低。在傳統教育中,對于傳統文化的教育一直是重要的板塊之一。但在近年來,社會的快速變化讓大學生信息獲取的渠道更加多元,更豐富的信息獲取渠道讓大學生對包括傳統文化在內的文化沒有更多地關注。越來越多的大學生不再清楚傳統文化的價值,比如對于傳統節日的認知和理解,認為傳統節日僅僅是假期體現,對于傳統節日背后的核心文化沉淀包括文化的傳承價值缺乏理解,而對于西方節日和文化的傾向性遠高于傳統節日。不僅限于對于傳統節日,包括對于傳統的歷史文化、民族風情等都存在同樣的問題。大學生思政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大學生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在這樣的現狀下,導致大學生在道德觀、價值觀層面缺乏更深層的文化內涵[1]。
(二)當下大學生思政教育的重點依然以理論教育為核心,理論教育是課題教育的關鍵環節,也是有效的教學方式
大學生的整體變化帶來了相應的風險和難點。大學生思想層次不斷豐富,對于世界的認識在不斷提升,理論為主的思政教育方式難以提升大學生對學科的興趣和理解。當下大學生思政教育需要有更好的內容、方式,在同樣的內容基礎上多元有趣地進行互動交流,更容易實現學科內容的教學有效性。另外,理論教育為主的教育,讓學生對于人生價值觀的理解停留在考試面,了解深度有限,且不易轉換成自身所需要的能力。
(三)技術變革對于思政教育模式帶來的影響
當下正處于技術變革的高峰期,不斷涌現出改變行業和認知的技術手段。當下技術變革帶來的最大影響在于使信息獲取的方式有了極大改變。過去信息獲取渠道有限,學校教育是大學生獲取知識、信息的唯一渠道,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傳播和理解。但伴隨互聯網時代、自媒體時代的到來,從搜索引擎到多元媒體平臺,再到自媒體平臺,社會的信息流動和意見表達構建了一個全新的格局[2]。在這樣的格局中,信息爆炸是一個重要的特點,不管是大學生還是其他人,獲取信息的數量呈現幾何級增長。在信息增長的過程中,大家對于信息的處理能力顯得尤為重要。
二、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作用分析
(一)傳統民族文化歷史悠久的多元價值
我國自古以來一直重視文化沉淀,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源遠流長,眾多優秀的傳統文化內容被沉淀下來,成為瑰寶。傳統民族文化內涵豐富,類型眾多。數千年的歷史文化具有高度的價值,從秦漢到盛唐,歷史變革留下了豐富的文化內容,這樣的歷史傳承造就了今天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基因。從文學、吸取、技術、哲學,我國傳統文化每個維度都有著眾多優秀的內容。從單一維度來講,每個細分領域的文化內容在縱向和橫向上都有著持續的延伸,在不同的時代和不同的場景中,傳統文化都在發揮著重要的價值。我國自古以來非常重視教育制度,重視在教育中融入傳統文化的價值體系,從察舉制到科舉制,都強調對教育對象道德、價值觀的考察。在這樣的背景下,傳統文化中有眾多內容是對道德觀、價值觀、人生觀的思考和提煉。因此,傳統文化所沉淀的多元化內容,能夠有效提升大學生對于價值觀、道德觀的多元化認識,豐富大學生的思想層次,有利于大學生的健康成長。
(二)傳統文化與大學生思政教育的一致性
大學生已經基本形成了一定的人生觀、價值觀體系。在這樣的背景下,大學生已經開始進行職業生涯規劃,要樹立面向未來發展的相應體系,包括價值觀體系。這樣的價值觀體系與過去的教育內容存在延續,但也存在諸多的不同。傳統文化的內涵和體系內容經過千年的沉淀,有著厚重的有效的價值觀體系內容,且不少思想依然符合當下社會的發展需求。優秀的傳統文化與大學生思政教育在整體上有高度的一致性。大學生思政教育是結合大學生實際情況和未來發展,綜合性地對大學生的道德觀、人生觀進行有效的修正,幫助大學生抵御不良思想的干擾[3]。傳統文化的內涵在建立正確權力觀、人生觀的基礎上,儒家、墨家等傳統思想都有眾多的優秀內容,二者核心都建立在如何去進行人性的教育。道德觀和價值觀的培育是二者的重要功能。因此在當下時代,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傳統文化,是有效提升思政教育效果的一個重要方式。
(三)促進大學生文化自信和責任意識
大學生即將面臨社會激烈的競爭,即將面對工作、生活、家庭等多個方面的壓力,這是其未來重要的一個階段。傳統文化內容的融入,關鍵能夠有效提升大學生的責任意識。傳統文化中有不少內容和思想在鼓勵年輕人梳理良好的道德觀,形成有效面對壓力的處理方式。比如不少內容都在提醒年輕人關于孝道、尊老愛幼,以及國家責任、社會責任、個人責任的聯系,這都有助于提升大學生對于責任意識的理解。另外一個角度,國家強盛則個人強,我國豐富的傳統文化一直都有著豐富價值的內容,融入傳統文化的分享與教育也有助于提升當代大學生的新文化觀,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能夠增強大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這有助于大學生能夠將國家責任與個人發展有效結合,梳理良性的目標,并為此奮斗。
三、大學生思政教育融入傳統文化的策略
(一)深挖傳統文化內容豐富理論體系
大學生思政教育中的理論教育依然是關鍵要素。面對當下的眾多變化和特點,首先要從基礎層面優化思政教育的教學方式,在關鍵和底層上去將傳統文化進行有限融合是一個重要方式。因此首先要將傳統文化進行有效提煉,融入兩個關鍵部分中去。首先是思政教育實施的主體,即相關教育教學教師。要將傳統文化有效融入思政教育,要加強一線教學教師對于傳統文化的理解,加強對于傳統文化理論基礎的學習,構建符合教學要求和教師特點的傳統文化培養模式,充分調動一線教學教師對于傳統文化學習的積極性。只有在教師層面對于傳統文化有了深入理解,才能在實際教學中對教學效果有相應的保障。另外一個方面則是學校和教師積極開拓思政教學教材的創新精神,在合理的教學場景和模式中,積極去汲取傳統文化中的優勢內容,并有效地融入思政教學教材,形成多元的思政教育輔助教材內容,并逐步形成規范,提升大學生對傳統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重要性的理解。
(二)傳統文化與校園文化深度融合
大學生人生價值觀的形成,除了教學以外,校園文化的影響是另外一個重要的方面。大學生在校園生活中,學習與生活同步進行,社會交往、職業實踐都是校園文化的重要構成,因此將傳統文化有效融入校園文化是一個重要的措施。首先在校園文化的打造中,高校要鼓勵學生在學生社團打造上融入傳統文化元素。學生社團是學校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學生興趣生活的構成。鼓勵學生在歷史文化中選取眾多內容提煉,諸如茶藝、詩歌等類型社團,傳承傳統文化,也在對傳統文化的研究和分享中,獲得對人生價值觀的深入理解。另外一個方面是學校要積極組織與傳統文化相關的校園活動內容,在重要傳統節日節點,通過文藝演出、文化活動等多種形式,增強大家對傳統文化傳承價值的理解,讓更多大學生在生活中理解傳統文化的價值。此外,學校要積極組織與地域性傳統文化相關的外部學習認知機會,讓學生認識本地文化,更容易提升學生的文化認同感。此外包括高校在食堂打造、生活空間和宿舍文化打造上,都應該重視融合傳統文化的方式,讓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認知來源于校園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傳統文化融入實際思政教學體系
傳統文化的能量巨大,除了提高教師團隊自身對于傳統文化的理解、增加傳統文化融入教材以外,另外一個關鍵點在于通過教學過程去實現大學生對于傳統文化與思政教育關系的理解,認識傳統文化的價值。首先融入思政教學體系的一個方面是要改變課堂教學中純理論的教學方法。教師要靈活地在課堂知識點講解中去融入有趣的傳統文化內容,引發學生的興趣和關注點,并持續優化課堂設計的方式,深入理解學生的理解情況。另外一個方面是課程和課堂體驗的內容要重新調整和豐富。課堂內容不僅僅限于課堂,教師帶領學生走訪傳統文化聚集地、參觀各類優秀的歷史文化展覽,邀請優秀的傳統文化藝術家、學者進行講座或做作品分析[4],讓學生融入傳統文化的氛圍中去,再在其中引導學生理解其中人生價值觀的核心,如何構建自己良性的人生價值觀。通過以上兩個方式,核心還是針對當下大學生吸收信息和內容的有效性出發,從興趣維度進行有效引導,最終實現思政教育的教學目的。
【參考文獻】
[1]楊永華.傳統文化與大學生思政教育的融合創新[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9,3(15):191-192.
[2]于淼.傳統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滲透策略分析[J].智庫時代,2019(21):60,62.
[3]趙寧.大學思政教育中的傳統文化的有效滲透[J].智庫時代,2019(22):44-45.
[4]朱凱.基于傳統文化的大學生思政教育意義和路徑研究[J].智庫時代,2019(10):118,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