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傳統的教學模式下,很多教師在思想政治教學中抽象的理論講得太多,這往往使學生感覺距離自己太遠或者是理論性太強理解不了,這往往會導致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出現厭倦或者跟不上老師的教學進度,進而影響課堂教學效果。事實上,高中思想政治學科中的很多知識和學生們熟悉的生活有著密切聯系,這恰恰是學生們理解和感興趣的切入點。因此,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學中可以把生活中的問題融入教學中來,讓學生活動知識的“活水”,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關鍵詞:思想政治課;自然教育;生活化教學
隨著新一輪高中課程改革深入發展,特別是新高考改革的不斷推進,這對于高中課程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想政治學科是高中課程體系中一門重要學科,它對于引導正在成長中的青少年成長有重要的意義,特別是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影響深遠。但是,高中思想政治課程內容多、知識深、理論性強,這對于當前缺乏對時政關注的高中生來說無疑難度較大。
對此,開展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學成為當前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教學中較為普遍的一種模式。這一嘗試也符合新課程的理念,即在教學中通過理論知識和現實生活的聯系,來深刻理解知識的實用性和價值所在。事實上,高中思想政治課程的很多內容和學生的聯系是較為密切的。例如必修內容中經濟生活部分的“生活與消費”“收入與分配”“經濟全球化”等內容,這是學生能夠感受得到且有一定認識的知識,在類似這樣知識的教學中,就可以把理論學習和學生生活中有一定感悟的情境結合起來,這樣既能夠增強知識的趣味性,減少學生的枯燥感,同時也能夠使學生體驗到知識的實用性和價值所在。那么,如何在教學中實現生活化的有效融入呢?我結合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淺談以下幾點體會:
一、 聯系生活實事導入新課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對于每一節的學習來說,開始階段是最為重要的,因為開始階段如果能夠很好地抓住學生的內心,就能夠順利地進入新課的學習和探究。對此,導入環節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就非常關鍵了。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于學生來說,興趣容易激發學生學習的內驅力,這樣才可能使學生進入主動學習、樂學的狀態。著名教育家布魯納說過:“學習最好的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從高中政治學科本身的特點來看,大部分知識理論性都很強,如果教師僅僅是在教學過程中對所學內容進行簡單的重復、再現,這與學生自己看書的效果差異不大。要想讓難懂的知識點具體化、簡單化,我們最好是用學生熟悉的甚至是在身邊的人或者代表性的事件去呈現給學生,這樣學生們興趣會非常濃,也能夠在心理上逐漸克服對于抽象、晦澀知識產生的畏懼感,愉快地進入到每節課的學習中去。
例如,在進行經濟生活內容中“公司經營成功的主要因素”這一內容教學時,就可以從學生們了解的“長生公司的疫苗事件”作為切入點來引入所學,在事件發生過程中對于公司的影響等事實中來使學生直觀地感受誠信在企業發展中的重要性,這樣在具體的實例中感受了知識、提升了興趣,教學效果自然會提高。
二、 關注國家大政方針,搭建教材理論與生活的橋梁
思想政治課由于理論性強,不容易激起學生的興趣。教學的生命力,在于理論聯系實際,緊跟時代步伐。國家的政策方針涉及人民的生活,教師要擅長把即時的時政熱點融入進教學中,既能夠使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也有利于他們將所學知識與政策方針結合起來,從而增強他們執行國家政策方針的自覺性。如,學習“綜合探究《堅定理想 鑄就輝煌》”時,我結合“酒駕新規定”以及近兩年來報紙、網絡新聞報道一些娛樂圈酒駕尼坤吊銷駕駛證、高曉松入獄的事例設置問題:“酒后駕車可能產生什么危害?”“司機的行為會產生怎樣的影響?”這些新近的、鮮活的社會熱點很好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新聞圖片的血腥的酒駕釀成車禍的慘狀直觀地給學生強大的震撼,引導學生明確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從而促進教學目標的有效達成。選取學生聽得到、看得見、社會關注的熱點新聞,有利于促進學生對于教材內容的真實思考,使教學擺脫說教和灌輸,變得真實、生動和豐富。
三、 課堂教學與課外生活積極互動
學生畢竟是學生,在成長和學習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許多問題。看待學生不能只看到壞的一面,應當多看到好的一面。每個學生都有沒被人發現的潛力,一旦潛力被挖掘出來,定會有很大的突破,所以在課外生活中應多激勵學生。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學生不愿意把自己的歡樂和痛苦告訴老師,不愿意與老師開誠相見,那么談論任何教育總歸都是可笑的,任何教育都是不可能有的。”通過激勵和溝通,才能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才能形成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才能落實課堂教學的生活化。所以,課外生活的積極互動,是思想政治課堂教學生活化的必要補充,高中思想政治課是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陣地。但就目前的教學現狀而言,產生知行脫節現象的原因就在于教學沒有與學生的現實生活相聯系,傳授給學生所學到的知識只處于認識階段,沒有上升到實踐層次,其所學沒有很好地指導實踐,為我們的生活服務。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以課堂為基礎,以教材為中心,這種封閉的教學模式只注重現在,而忽視了學生的未來。這樣的教學不符合學生的發展特點,不利于學生學習積極性的調動,不利于學生綜合素養與教學質量的提高,不符合素質教育與新課程改革的要求。生活化教學讓學生在真實生動的思考和體驗中獲得了知識、增長了能力,體現了新課程改革的理念。聯系生活賦予了教學豐富而深刻的內涵,聯系生活也使教學精彩紛呈,生機盎然。
總之,課程改革的深入發展需要廣大高中思想政治教師結合學科特點來改進教育教學方法,以學生發展為目標,敢于把生活和政治教學聯系起來,充分利用現實生活中學生感興趣的問題或者話題,來融入課程的學習之中。這樣能夠更好地調動學生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教學效果,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
參考文獻:
[1]盧惠斌.對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的生活化研究[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1(24).
[2]張鳳珍.高中政治教學中如何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2(21).
[3]何秋陽.高中思想政治新課程“生活化”教學模式構建的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0.
[4]歐陽煜.新課程理念下的高中思想政治課堂教學模式探討[J].當代教育論壇(下半月刊),2009(1).
作者簡介:
呂相斌,河北省秦皇島市,秦皇島市特殊教育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