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階段的學生是認知發展的高峰時期,在此階段強化對其數學思維方式的培養,能夠有效促進學生的智力發育。本文首先簡要介紹了數學思維的相關概念,隨后從小學階段學生的興趣點、日常生活以及相應的教學手段入手,探討了小學教育對學生數學思維方式的培養策略,希望這些觀點能夠有效促進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發展。
關鍵詞:小學教育;數學思維;學科素養
一、 引言
在小學義務教育階段,教師要開闊學生的視野和眼界,鼓勵學生對日常生活的觀察和體驗,注重培養學生獲取、篩選和評判信息的能力,并在例題和練習的講解過程中突出對問題的深入分析,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和大膽提問,從而有效消除思維定勢的負面影響,促進數學問題解題質量和效率的提升,為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 數學思維的概念
數學思維具有問題性、概括性和相似性的特征。其中,問題性是數學思維的核心,人們是在不斷地發現問題、探索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認識客觀世界和掌握數學發展規律的;數學思維的概括性是指人們通過開展多樣化的數學活動,能夠理解事物的本質以及事物之間的關系,從而獲得一類事物的共同屬性;相似性是指對數學活動中產生的思維相似律的認知反映。在解決數學問題過程中,掌握數學思維方式,能夠有效打破思維定勢和認知局限,促進學科知識的融會貫通,提高其抽象概括能力、邏輯推理能力、發散和逆向思維能力的發展。
三、 小學教育對學生數學思維方式的培養策略
(一) 以興趣為基點,優化學生的數學思維方式
在小學階段,學生的注意力和專注力容易受到周圍環境因素的影響,其社會認知處于初步發展階段,對客觀世界具有強烈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新課程改革強調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教師要在尊重學生主體性作用的基礎上,充分發揮自身的主導性功能,以組織者和協助者的身份,引導學生對學科知識進行獨立思考和自主探索。將新課程改革的理念貫徹到小學數學教學領域,教師要以學生的興趣為基準點,落實對班級學生的學情分析,了解小學階段不同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知識經驗,將課程教學的重點、難點和關鍵點與學生的興趣點和關注點進行有機結合,利用多媒體手段創設貼近學生實際生活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在身臨其境之中,潛移默化地接受數學學科知識,促進數學認知結構的同化、順應和平衡,從而有效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例如,在學習“分數的基本性質”時,教師可以利用《西游記》中孫悟空的形象創設教學情境,將喜愛的文學作品人物融入到課堂教學之中,“花果山上的小猴子最喜歡吃孫悟空做的餅了,有一天,孫悟空做了三塊大小一樣的餅分給小猴們吃,它先把第一塊餅平均分成四塊,分給猴1一塊,猴2見了說:‘太少了,我要兩塊。孫悟空就把第二塊餅平均切成八塊,分給猴2兩塊,猴3更貪心,它搶著說:‘我要三塊!于是,猴王又把第三塊餅平均分成十二塊,分給猴3三塊。”通過孫悟空分餅的故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隨后,教師要靈活應用開放式提問和封閉式提問,引導學生理解分數的基本性質,幫助學生擺脫思維的滯澀和定勢,促使思維從“前反省狀態”進入“后反省狀態”,促進學生數學學科素養的提升。
(二) 以生活為切入點,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方式
數學活動經驗的積累對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小學數學作為義務教育的基礎性學科,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具有密切的聯系,在小學數學教學的過程中,以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為紐帶,能夠有效促進日程經驗的激活和學科知識的遷移,促進理論和實踐的有機結合,幫助學生運用數學思維解決實際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和挫折,能夠為小學階段學生的身心發展和智力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例如,在講解“分數應用題”的過程中,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分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解題技巧,教師可以將抽象化的習題轉化為生活問題:“服裝廠在銷售過程中計劃分三批進行走貨,第一批的服裝數量是總數量的1/3多100件,第二批的服裝數量是總數的1/2少120件,第三批的數量是320件,服裝廠總共運輸了多少件服裝?”通過生活化的教學案例能夠有效簡化數學知識,讓學生在熟悉的教學情境中提高問題假設、信息篩選、過程探究以及結果判斷的能力,消除學生的畏難心理,從而促進對數學思維方式的掌握。除此之外,對于小學高年級階段的學生,數學教師還要鼓勵學生多觀察、多描述、多實踐、多應用,將數學知識從課內延伸至課外,引導學生利用概況和抽象的方法,將日常事物的數學模型轉換為易于理解和掌握的一般性數值關系,從而提高思維的靈活性和變通性,提高學生自主探索問題的能力。
(三) 以數形結合為手段,強化學生的數學思維方式
學生對數學思維方式的掌握,能夠有效提高小學數學教學的質量和效率。數形結合是培養學生數學思維最常用的教學手段,是數學教學內容的主線之一。通過“以形助數”的方式,能夠將抽象的數學語言與直觀圖形結合起來,使抽象的數學問題直觀化、生動化和具體化,極大的縮短了尋找問題解決途徑的時間,避免了大量的數字計算和推理,有利于學生掌握數學問題的本質,提高解題效率,在選擇題、填空題的解題過程中具有卓越的優勢。例如,在練習多邊形面積計算公式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即,S=ah;三角形的面積=底×高÷2,即,S=ah÷2;梯形的面積=(上底+下底)×高÷2,即S=(a+b)h÷2。學生要理解和記憶上述計算公式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利用多邊形圖像對計算公式進行轉換,促進抽象數學語言與直觀圖形的有機結合,引導學生理解在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中,當上底與下底相等時,梯形變成了平行四邊形,當下底為“0”時,則梯形就變成了三角形,通過這樣的圖形轉換,能夠有效促進學生對圖形計算公式的掌握。
四、 結論
綜上所述,在小學階段,教師要明確自身的角色定位,注重學情分析的重要性,優化教學設計和安排,充分利用數形結合的教學手段,將學生的興趣點與教學目標進行有機結合,創設貼近學生“最近發展區”的生活化教學情境,從而有效引導學生融入到學科教學之中,激發其求知欲和探索欲,從而促進學生對數學思維方式的掌握,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科素養。
參考文獻:
[1]宋家強.數學教學是數學思維活動的教學[J].學周刊,2018(22):97-98.
[2]江鮮花.探討數學思維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體現[J].學周刊,2018(23):88-89.
作者簡介:
汪小倩,海南省海口市,海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