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要深度挖掘《師說》對高中議論文寫作的作用,就需要深入思考韓愈其人其事,對文中的名句進行發散式理解,以達到課本素材在寫作中有效利用的目標。
關鍵詞:《師說》;韓愈;素材
高考議論文要求文章內容充實,舉例豐富、恰當、新穎。但相當一部分學生面對議論文叫苦連天,絞盡腦汁也找不到一個新穎的例子,交上的習作,不是老生常談,張冠李戴,就是抄來一個無名氏的故事通篇一以貫之。真是“無理,無味,無物,無情,無序”。但是作文是高考的重頭戲,高三的學生時間緊、任務重。如何在短時間內獲得豐富的例證?筆者認為,學生們一直對自己學了三年的教材是視珠璣而不見,入寶山而空歸。其中《師說》便是一座作文素材的寶山。
一、 思考韓愈其人
與司馬遷、蘇軾相比,韓愈屬于學生作文中的“低頻”作者。蘇軾說他:“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濟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奪三軍之帥。”既概括了韓愈的成就,又贊頌了他的品格。“文起八代之衰”是說他的古文開啟了自東漢延續至隋朝頹靡文風的新篇章;“道濟天下之溺”中的“溺”為“沉淪”之意,這是說他高舉復興儒學的大旗,宣傳孔孟的仁義之道欲重振大唐雄威,以文章將沉淪的社會喚醒和復位。由此可見,首先韓愈是一個在詩文方面頗具改革創新精神的人,只有追求卓越、不避流俗之人才能有勇氣打破前人陋習。其次,知識分子乃社會之良心,縱然手無寸鐵,然而胸中時時激蕩著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愛國精神不也在韓愈這里淋漓盡致地體現了嗎?手中一支筆,力挽大廈于傾頹,拯救蒼生于水火,這是何等拳拳之心?“忠犯人主之怒”稱頌的是他直言進諫,觸怒龍顏,即使遭貶甚至險些喪命,也在所不惜。面對皇帝以“宮市”之法斂財他反對,面對皇帝沉湎于佛教勞民傷財他再次反對,在他身上,是不是很好地證明了一句話:凡是為國分憂的忠臣必然都有冒死進言的大無畏精神,必“先國家之急而后無己也”。因為我們在韓愈身上也看到了屈原、魏征、白居易等人的影子。
“勇奪三軍之帥”是對“百無一用是書生”最有力的回擊,因為面對藩鎮割據首領的叛亂,他居然單刀赴會,以三寸不爛之舌直陳利害使叛亂者幡然醒悟,為虛弱的朝廷立下大功。若非忠誠與無畏,若非才高八斗,如何能兵不血刃而退人之兵?燭之武那樣的老臣畢竟是翻遍史書屈指可數,可韓愈做到了。
他是一代文宗,一世忠臣,他又是哲學家,思想家。但我們無法忘記他在《祭十二郎文》中自訴家世:三歲喪父,兄嫂撫育,家境貧寒,顛沛流離,四次科考方才及第,即便考中,又被嚴苛的職官制度拒之門外,三次自薦,三次被拒,為官之路,是從一介節度使幕僚開始。可他不放棄,更“不違心,不費心”,無論處于何種地位和處境,都那么從容淡定,勤勤懇懇,贏得百姓一片贊譽。他時刻踐行著“前超古人,后無來者”的兒時誓言,以“愈”為信念,又不忘妻子“欲成大器,必先退之”的勸誡,以“謙虛”為做人之根本,他完成了古代知識分子的崇高責任——“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樣的人,還不值得我們寫進文章當中嗎?
二、 挖掘《師說》其文
韓愈作品中有許多耳熟能詳的名言,比如:“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大凡物不得平則鳴。”“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等等。而《師說》觀點鮮明,富有論證層次,其中同樣不乏經典語句。整理文本素材,就是引導學生對文章中有感觸的句子展開思考,訓練他們的發散思維,從而使學生對課本素材活學活用。
(一)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這句話的意思是,每個人絕非天生就無所不通,誰都有疑惑,有了疑惑卻不拜師以尋求解決,是非常不明智的。由此得知:
1. 只有不斷學習,才能完善和提高。莊子說:“吾生而有涯,而知也無涯。”
2. 每個人都非完美,對自己的定位越準確,認識越清楚,越能進步,否則就是故步自封。
(二) 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韓愈的擇師標準是,不管他地位的高低貴賤,年齡的大小,道理學問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由此推知:
1. 正確的道理才是學習做事的標準。
2. 世間萬事皆有準則,各行各業離開了標準是行不通的,而標準往往是有差別的。
3. 學習應不分地點、時間,時時處處都可學習。
4. 知識面前,人人平等。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說的也是這個道理。
(三) 圣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
博學如孔子尚且拜師,何況普通之人?所以人欲成大器,必要虛懷若谷,博采眾長。
(四)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弟子勤奮學習,便可超越老師,而老師絕非處處強于學生。道理和知識無處不在,只要能解開我的疑團,都是我的老師。老師和弟子之間的差別,只是懂得某一個道理的早晚不同,只是每個人擅長的領域不同而已。由此,可以總結出: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長江后浪推前浪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規律;在學習面前,要堅定信心,敢于挑戰權威,挑戰老師,才能實現知識和學問的突破。
茅盾說過,積累素材要像“奸商”一樣,囤積貨物“不厭其多”。要“積之愈厚,發之愈佳”。我們的課本是經過編者千挑萬選后確定的知識精華,當中的每一篇都可從不同角度闡釋出既新且深的觀點。高三的學生,“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以一篇文章為例,引導學生歸納并恰當使用課文素材,是解決學生無話可說、寫作文就是湊字的尷尬局面的特效藥,更是快速緩解他們寫作文時焦慮心理的退燒藥。可以說課本猶如一座寶山,珠玉相擊又“倚疊如山”。只要你“注重積累,善于總結,就能鑄一把內容之劍;善于模仿,鑄一把文采之劍;善于體悟,鑄一把情感之劍。”
參考文獻:
[1]羅會仙.淺談課本素材在作文中的運用[J].新課程(教育學術),2012(2).
[2]百家講壇:康震.《唐宋八大家 韓愈》講稿.
作者簡介:
田蓮青,甘肅省銀川市,銀川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