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新課改和國家新高考政策的實施,走班制已經從試點走向普及,高中數學教學中實施走班制有利于數學個性化教學的開展,促進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提高。走班制能夠使教學形式更加靈活,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知識需求、學習需要主動“走班”,充分體現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的主體性。本文將結合新課改背景探討農村高中數學“走班制”教學的實施意義和具體落實對策,通過“走班制”建立科學的分層教學體系,促進高中數學教學改革的深入推進,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和針對性。
關鍵詞:高中數學;新課改;高考改革;走班制;分層教學
高中數學“走班制”采取分層教學,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需要、興趣愛好以及任課教師意見,選擇相應的教學層次班級,學生學習班級地點可以自主選擇而原行政班級名額不變。“走班制”使高中數學教學形式更加靈活,促進了個性化教學活動的開展,處于不同能力、知識水平的學生可以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走班班級,從而培養學生積極的學習行為和充分的學習信心,使處于不同能力階層的學生都能夠在數學學習中獲得相應發展。
一、 高中數學教學實施“走班制”的意義
(一) 改善學生的非智力因素
學生是一個獨立的、有尊嚴的個體,在高中數學課堂中實施“走班制”教學,有利于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基礎和學習意愿選擇自主選擇上課地點和任課教師,這一選擇機制有利于學生感受到被尊重、被重視,從而樹立更鮮明的學習目標,學習態度也會更加積極。通過走班制有利于改善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協調師生關系,促進學生數學學習積極性的提高。
(二) 促進學生學習方法的優化
在高中數學走班制教學環境下,學生通過“走班”接觸到不同教師和不同的教學方法,這樣的學習環境有利于拓展學生的數學思維,對自己的學習方法進行反思。再加上接觸到不同班級的同學,大家在一起學習、探究的過程中可以汲取其他同學的優秀經驗,認識到自己在數學學習中的不足并主動去調整完善。而且通過走班制學生接觸到不同教師的教學理念、情境創設、習題講解方法等,這就有利于幫助學生構建多元化的知識曲線,幫助學生找到更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三) 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走班制”教學進一步提出了“因材施教、因需施教”的特點,因此更有利于促進學生學習能效的提高。在高中數學“走班制”的實施過程中,不但能夠“走活”學生的學習環境,更能“走活”學生的數學思維,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知識創新能力。“走班制”能夠促進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的個性化發展,培養學生建立正確的數學觀、學習觀和價值觀,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
二、 高中數學“走班制”的實施措施
(一) 按學生數學水平高低實施“走班制”分層次教學
在傳統的固定編制班模式下,可能會出現數學教學同質化問題,全班學生學習的內容一樣、教學進度一樣、提問程度一樣、作業布置一樣,整齊劃一的教學環境往往會造成有的學生“吃不飽”,有的學生“不消化”,有的學生已經跑到終點,有的學生卻還在起跑線上徘徊,不但影響了高中數學課堂的整體教學效果,而且還會抑制學生的數學學習積極性,導致教學效率低下。
而采取數學“走班制”教學則能夠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實施“走班制”學習的前提就是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知識水平進行分層,結合學生的個人意愿以及學習動機、學習習慣等將全年級學生以“2∶5∶3”的比例進行分層,分為A、B、C三個不同層次。結合班級課程表和分層設計設置三個教學班,這樣的分層方法保留了原行政班級的設置,學生則需要再根據自己的實際需求選擇到不同的教室聽課。
(二) 結合“走班制”設定分層教學目標
分層教學目標的設置是促進高中數學走班制教學落實的基礎。走班制所分出的教學層次和傳統快慢班有本質不同,走班制的學生分層是能體現出以人為本的教學針對性,突出并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秉承“面向全體、因材施教”的實施原則,結合不同層次學生的數學知識掌握情況確定差異化的教學目標。
無論針對處于哪一層次學生所設定的教學目標,都要以“最近發展區”原理為依據,鼓勵學生“跳一跳摘得到”。例如在“對數函數”的相關內容教學中,教師分層目標可以設置為:①基礎目標:學生能夠理解并掌握基礎概念;②初步運用:學生能夠將概念和解題方法應用到基礎實踐中;③靈活運用:學生能夠在知識概念應用中舉一反三,突出知識應用的靈活性。A層學生對應目標③,B層學生對應目標②,C層學生對應目標①,這樣有利于提高教學目標與學生實際的適宜度,促進學生更好地完成學習目標。
(三) 結合“走班制”設定分層教學內容
“走班制”在教學內容上也有明顯的層次性特點,其中分為基礎知識層、應用層和綜合運用層。三個教學班所教授的內容也是結合三個知識層次而定的。例如在“函數的奇偶性”教學中,教師可以劃定分層教學目標,對于A層學生以精講精練為主,能夠理解函數奇偶性概念的形成和復雜函數奇偶性的判斷,在此基礎上有針對性地拓展學生知識結構,能夠將所學到的知識應用到解決問題的實踐中。而對于C層學生則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理解基礎概念為主,在教學內容上要注重于既往知識的銜接,幫助學生建立學習信心。通過分層教學目標的設定有利于提高走班制數學教學效率。
(四) 建立分層教學評價標準
分層評價是“走班制”下比較有特色的評價形式,教師需要針對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評價。高中數學“走班制”迄今仍處于嘗試階段,尚未建立與之相適應的評價機制,因此很難對學生的學習效果做統一評價。這就需要教師結合“走班制”教學實際構建靈活多元的評價標準,提高教學評價的切實性。在隨堂測試中教師也要結合學生特點按“7∶2∶1”的比例將其分為三部分,即70%基礎題型、20%的提高題,10%的綜合題型。基礎題屬于全部學生的必做題,提高題則是A、B層學生必做,綜合能力題則是A層必做、B層選做,在此基礎上對學生的解題情況進行評價。
(五) 針對“走班”學生布置分層作業
作業是鞏固所學知識內容、強化學生知識應用能力的重要途徑,有拾遺補缺、溫故知新的作用。在高中“走班制”教學模式下,教師在作業設計上也要突出分層特點,結合學生的層次差異突出作業的針對性,從而打造個性化的作業練習空間,突出知識重點和學習要點。雖然不同層次的學生作業內容不一樣,但是在作業完成時間上則均需保持在四十分鐘左右,這樣才能控制學生的學習任務,減負的同時提高學生的練習效率。保持學生作業的獨立性,避免出現抄襲雷同問題。
(六) 建立“走班制”分層教學管理體系
高中數學“走班制”的實施為教學管理工作的開展帶來了新的挑戰,無論是班主任老師還是任課老師都需要認識到教學環境和教學對象的變化,盡快建立其與之相適應的班級管理制度,每一個行政班內都要設置相應的教學管理負責人,班干部可以配合教師開展班級管理。切實維持好走班秩序,不能因為學生流動上課而出現疏于管理、秩序混亂等問題,這些都需要在教學管理體系上進一步完善,建立起師生之間的互動反饋,從而使每一名任課教師都能夠對學生有充分了解,為數學教學活動的開展提供更多便利。
三、 高中“走班制”數學教學需要注意的問題
(一) 學生如何準備
新課改精神再次強調了學生的教學主體性,在高中數學教學中,“走班制”的實施需要學生做好應對準備,從而體現這一學習模式的優越性。首先,學生需要結合自身數學知識技能、興趣愛好、學習習慣等選擇具體講課內容,切不可盲目跟風,不能因為其他同學“走”到某個班自己也跟去上課,這樣的走班形式完全背離了教師的分層初衷。在走班制教學模式下,教師和教室都是不固定的,學生可能面對不同的教師和同學,這就需要學生積極調整心態,盡快轉變思想認知,積極適應走班這一新環境,能夠在課上學習中與教師、同學建立起互動聯系,盡快融合在“走班”環境中。
(二) 教師怎樣應對
高中數學“走班制”的實施首先需要教師積極轉變教學理念,以積極主動的態度進行探索嘗試。“走班制”下教師更要加強數學教學輔導,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差異化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教師只有真正了解學生才能提高數學教學的針對性,以此提高“走班制”數學教學質量。教師要結合分層教學實踐不斷調整教學方法和教學形式,實現數學課堂的持續完善。教師要客觀認識到“走班制”下的分層教學并不是將學生分成三六九等,不可出現等級歧視,要注重發掘學生的數學學習優勢,激勵學生的學習自信心,增強教師之間的教學互動溝通,在取長補短的同時促進高中數學“走班制”教學獲得真正成效。
四、 結語
“走班制”是新課改以及高考改革下的探索嘗試,旨在為每一名學生提供與之知識能力相適應的學習和發展空間。在高中數學教學中,走班制需要教師和學生同時做好準備,優化教學形式的創新教學內容,為提高學生的數學知識素養、促進學生數學知識水平的提高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周常穩.普通高中走班制模式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教學與管理,2015(16).
[2]黃文濤.高中選課走班制教學的實踐與思考[J].教育科學論壇,2016(4).
[3]譚俊楚,周先進.走班制研究十五年[J].教學與管理,2018(15).
作者簡介:
林志敏,福建省福州市,福建省永泰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