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數學作為高中總體教學體系內的主干學科之一,對于培養學生的各項能力具有較為顯著的促進作用,數學教師要深刻認識到該學科對學生今后全面發展的積極促進作用,不斷提高對該學科的認知和理解,積極探索數學課堂高效教學的手段和策略,全面促進數學課堂向著趣味性高、學習氛圍濃厚、高質量、高效益的方向發展。本文將就數學高效課堂的有效構建策略進行探討,期望能給教師的教學一些經驗借鑒。
關鍵詞:高中數學;高效課堂;策略;研究
隨著新課改的全面推進,高中數學課堂教學面臨著新的挑戰和機遇,數學教師要積極在新教學理念的支撐和指引下,有效推動數學課堂教學的改革,不斷改進和完善教師課堂教法和學法的綜合運用,為高中生能較好掌握數學知識技能以及形成數學綜合素養奠定堅實的基礎。本文將從教學準備、教法運用、教學評價三個方面就高效數學課堂的有效構建策略進行探究。
一、 提高重視,落實教學準備
教學準備是高中數學課堂教學的起始和重要的組成環節,對于完善數學教師知識框架體系,提升數學教師課堂的駕馭能力具有較為重要的促進作用,但一些教師對備課的熱情并不高,有些教師甚至從未進行過教學準備,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高中數學的教學效果,需要教師積極提升對備課的認識,全面落實教學準備,以為高效數學課堂教學奠定基礎。
進行高效備課,首先,分析教材和了解學情是必要的環節。對于教材,要分析其編寫的指導理念、內部章節模塊組成、知識結構的聯系等。對于學情,教師要全面分析學生的最近學習狀態、課堂的活躍程度、互動程度、學習方法的運用以及數學知識的儲備,為數學課堂教學目標的準確定位提供依據。其次,教師要具體分析每一小節要講述的數學內容,有效明確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內容,根據教材和學情分析準確定位課堂的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例如,在學習《算法與程序框圖》時,其教學目標為:①較為準確的了解算法的含義,深刻體會算法思想;②會用自然語言和數學語言描述簡單具體問題的算法;③能解二元一次方程組的算法設計等等,對教學目標的明確有助于教師全面把握教學內容。最后,教師要合理選擇良好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為高效課堂教學做準備。
二、 勇于改進,運用多種教法
教學方法的選擇和運用一直是教師探討的熱門話題,教學方法多樣化、富于變化,則有助于提升課堂的學習氛圍,給學生一種新鮮感,帶動學生積極地投入到課堂的學習之中。鑒于此,教師要運用多樣化的教法和學法,全面提升課堂的教學效能。
例如,在教學《隨機抽樣》章節內容時,教師可以采用多媒體+問題教學法實施教學。首先,教師利用多媒體視頻向學生展示和講解隨機抽樣的幾個例題,讓學生在有渲染力的講解中激發學習的興趣,提升學習的熱情,并對隨機抽樣知識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其次,教師利用精心設置的PPT課件向學生展示本節課需要探究和解決的數學問題,如:①什么是隨機抽樣?隨機抽樣的概念是什么?②抽簽法、隨機數表法的一般步驟是什么?③抽簽法、隨機數表法各有哪些優點和缺點?讓學生思考和研究這些問題的設置目的,并帶著這些概括性強、挑戰性強的問題走進對《隨機抽樣》章節內容的學習。最后,教師要和學生一起將以上問題進行逐一解決,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教師要有效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全面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學習激情,讓課堂學習氛圍變得活躍活潑。
三、 鼓勵參與,開展多元評價
教學評價作為數學教學的基本環節,對于學生全面認識自身在學習中的優缺點具有較為重要的作用,教師要在課堂積極組織開展多元化多主體的教學評價,全面發揮教學評價的積極效能。
例如,在學習了《幾何概型》的章節內容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教學評價。首先,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如學生A稱其對幾何概型的具體概念、公式以及古典概型與幾何概型的區別與聯系有了較為全面的理解和認知,但對利用幾何概型的概率公式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總是出錯,需要進一步學習。其次,引導學生進行互相評價,學生B評價學生A稱其對幾何概型的掌握還是比較到位的,但是其在課堂的自我約束力不夠好,經常在課堂大聲喧嘩,需要改進。最后,教師進行綜合性評價,對于學生A能較為準確掌握《幾何概型》章節的主要內容表示認可和鼓勵,對于其在應用幾何概型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給予積極的解決,同時提醒該同學注意不要在課堂大聲喧嘩。通過這樣多主體的教學評價,有助于提升課堂的活躍度,優化評價的效果。
綜上所述,我們對數學課堂教學的改革方興未艾,教師要以強烈的責任意識和擔當意識,積極投身于對數學課堂的改革,不斷探索和創新的、深受學生喜愛的、能較好展現教學內容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進行積極的教學準備,綜合運用多樣的教法,開展多主體的教學評價,全面推進數學課堂的改革走向縱深,為高中數學教學質量的穩步提升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李玉萍.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高中數學高效課堂的構建[J].學周刊,2015(29):163.
[2]薛伯敬.淺析新課標下建設高中數學高效課堂的途徑[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6(7):278-279.
作者簡介:
張程旭,福建省南平市,福建省南平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