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燕
【摘要】中職語文強調實踐活動及學生個性表達,還真實于學生,讓表達成為學生生活的需要。因此中職語文的教學對提高學生的素質和能力無疑是至關重要的,但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卻日益下降,在此對學生學習語文的消極心理及成因作一些分析,并試圖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讓中職學生吃好語文這道菜。
【關鍵詞】中職生 語言教學 實踐路徑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2-0137-02
由于就讀于中等職業技術院校的學生成績較為不理想,因此很容易產生厭學情緒,語文本身是一門非常有趣的學科,它強調讓學生通過語文的學習和感悟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如果教師一味地采用枯燥的教學方法,把自己對教學內容的體驗和感悟強塞給學生,學生便會學得味同嚼蠟,無法提起語文學習情趣。
一、中職語文教學現狀
中職生對理論知識不是這么擅長,這就要求中職教師想辦法將生澀難懂的干貨添加五花八門的佐料。學生喜歡的不外乎是那些吸引眼球的、貼近生活的,總之是有意思的并且是他能夠得著的。接下來我就我使用的兩本教材的情況給您提供一些參考建議。中職語文如果比如成一道菜的話結合德育課一起烹飪效果更好,所以筆者認為可以拓展到學生實際,建立課文與生活的聯系,也能使語文課更生動有趣。如總之先把這盤菜給弄出有特色的味道來。
二、中職生語言的積累與個性化表達路徑實踐
1.明確中職語文這道菜的吃法
建議多設計一些筆記。學生之所以分心,根源固然是因為他們不具備管理注意力的很好的能力,但如果一堂課中,老師沒有布置有具體的任務,那么這堂課也許留不下一點半點的痕跡。我這段時間的實踐證明,中職生雖然沒有普高學生這么善于順著老師的思路自覺記錄,但也有比較強烈的寫筆記的欲望,所以建議明確指出哪些知識點是需要記錄的,哪些詞要劃出來,哪些是弄懂了就相當于補充了額外的營養的。
2.增強食欲——變語文教學目標為學生的主體需要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需要能生成目的,目的能推動行動,行動能優化心態。學生學習語文之所以出現種種消極心理,很大程度上是部分同學認為憑著多年積累的老底夠了,語文多學無用,“我不需要學了”,如果能讓他們自己發現知識上的“空洞”,產生“我想學,我要學”的心理,他們就能付諸行動。上語文課不僅要讓學生有學科知識的獲得,更應讓學生受到文學藝術的熏陶。課堂上應多角度的提升學生的文學修養與學習興趣;文學小故事、富有寓意的小品、涵蓋古今的歷史知識也在課堂上呈現,讓學生感受到語文學科的魅力, 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因此,今后的教學方向是把教學目標轉化為學生的需求。
3.合理安排餐前點心創設誘人情景
正式上課前,可以準備一些有意思的小游戲,凡是這個年紀的孩子都有好勝心,都有為難對手的想法。這一步能活躍氣氛的同時也能給他們薄弱的基礎稍稍添幾塊磚加幾片瓦。愛好和興趣在學習活動中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者要善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實踐中,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習興趣,激活課堂氣氛。比如在講到古典詩歌的藝術創作手法時,《詩經》里“賦”與“興”手法的運用往往成為學生理解的難點,此時可以引入同學們喜歡和熟悉的流行歌曲。這種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學中顯得輕松風趣,可以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4.大餐分解食用,讓學生吃得下消化得了。
自信心是人們完成任何一項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幫助他們樹立信心、改善學生作為學習者的自我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如在開始進入詩歌鑒賞復習階段,可以采用分解法教學:了解詩歌的常識——鑒賞詩歌的形象——灌輸詩歌的表達方式和表現手法,訓練答題步驟——品味詩歌語言——最后,每人上交一篇關于談詩歌鑒賞技巧的小論文。這樣經過多次的訓練,學生會覺得“詩歌鑒賞也就這么回事情嘛,沒有什么好怕的”。但是,有一個普遍現象值得重視——他們的閱讀量有限,他們的鑒賞水平太低,必須強調他們多做練習。否則,理論并不能很好地指導他們的實踐——準確鑒賞詩歌,這才是真正的難點。但無論怎樣,我覺得通過做這樣的分解工作,可以使大部分學生排除畏懼心理。這樣學生在階段學習中有了收獲感、成就感,嘗到了學習的甜頭,他們學習語文的胃口就會增加。
盧梭說:“教育的藝術是使學生喜歡你教的東西。”我想,語文老師在課堂教學中真的能化“壓力”為“魅力”,讓“學生喜歡你教的東西”,學生學習語文的消極心理就可逐漸消除,而走向積極。總之,在中職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一定要立足于自己的學生,運用各種方法,選擇最佳策略,積極實行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意識,培養學生合作精神和積極探索、勇于實踐的能力,教學目標才能順利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