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金龍
摘 ? ?要: 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有賴于教學過程的有效設計。構建依托“小組合作模式”的生本課堂,創設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的歷史情境,是有利于培育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方法。本文從教學實例出發,結合高中生的認知特點,從問題設置角度闡述核心素養下“生本課堂”的實施。
關鍵詞: 問題設置 ? ?生本課堂 ? ?小組合作
2017年版《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指出,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有賴于教學過程的有效設計。課程標準基本理念強調:在課程實施中,進一步改變教學方式、學習方式和評價機制,將教、學、評有機結合,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提高實踐能力,培養創新精神。這就要求課堂教學緊緊圍繞“培養和發展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這個目標,突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作用。
在課堂教學實踐中,究竟怎樣才能凸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作用呢?帶著對這個問題的思考和追尋,我閱讀了江蘇省特級教師趙加軍老師有關生本課堂的一些課例和論述,并結合我校“限時講授、小組合作、踴躍展示”的教學方針,認識到:構建依托“小組合作模式”的生本課堂,創設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的歷史情境,是有利于培養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方法。
怎樣才能讓生本課堂下的“小組合作模式”更有效,即讓合作更深刻、展示交流更活躍呢?我的認識是,教師科學設計問題、巧設認知沖突是催化精彩生成的有效途徑之一。下面我以人教版歷史必修一《抗日戰爭》一課為例,結合具體的教學設計,從問題設置角度淺談“生本課堂”的實施途徑,以為在歷史教學中凸顯學生的主體作用提供一定的思路,為打造高效生本課堂、培養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提供一定的借鑒與參考。在此,我以人教版高中教材必修一《偉大的抗日戰爭》一課為例,談談核心素養視野下生本課堂模式中小組合作環節的問題設計。
一、“小組合作模式”下的生本課堂要求
所謂生本課堂,指的是教師根據學科特點和學生特點改變教學模式,把學生視為有主見的思想者和探究者,引導、培養學生有根據地探究和建構知識的能力,讓學生在主體參與式學習活動中,切實感受人類歷史蘊含的豐富而深邃的思想,從中獲得對現實問題的啟迪與感悟,從而點燃智慧之光,照亮前進之路,最終達到教學育人的終極目的。
綜觀生本課堂的初衷:在思維形式方面,不受傳統講授式課堂定勢思維的影響和束縛;在解決問題方面,力求讓學生多角度、多因果探究,想象的放飛與思維的發散是學生在生本課堂學習思維最明顯的特征。這種模式下課堂教學的每個環節都要求圍繞學生的學而展開,教師作為組織者促成學生本質意義上的、真正的自主學習。
生本課堂要求“備學生”,要考慮到學生的學習水平和內部差異,問題設計要兼顧不同程度的學生。這樣問題設置角度就成為課堂教學的關鍵,還會影響小組合作模式下生本課堂的成效。這就要求小組合作模式過程中的“問題”是有探究意義的、能促進學生高階段思維發生的;要求問題必須指向教學的核心知識,必須成為一節課的主旨;必須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原生態生成的。
二、“小組合作模式”下的生本課堂教學實踐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與鼓舞?!苯處熢谠O計問題時,就要以問題為導向、以學生為主體、以解決問題為宗旨,通過預習、合作探究和延伸學習三個環節的問題設置,并融合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過程中的生成性資源,幫助學生及時解決問題,構建知識體系。
1.在預習學案中緊扣教材,抽絲剝繭、夯實基礎。
在小組合作學習模式下,預習學案問題的設計和完成很重要。學生通過解決問題要能了解基本的史實、建構初步的體系,還要能提出新的問題,并帶著未解決的問題進入課堂,達到學有所思、思有所獲的目的。為此,我根據課標和人教版教材設計了這樣四個問題:
問題一:日軍在這次侵華戰爭期間犯下了哪些滔天罪行?
問題二:繪制“九一八事變”爆發以來,中國社會各階層奮起抵抗的大事年表。并回答:國民黨在抗戰中組織了哪些重大戰役?中國共產黨為爭取抗戰的勝利做出了哪些努力?
問題三:抗戰勝利的標志是什么?取得勝利的原因有哪些?
問題四:抗戰勝利的歷史意義有哪些?
這四個問題多屬于“了解”層次,旨在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后梳理知識點,建立一個基本的結構框架;鼓勵學生在預習過程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這樣既起到了熟悉教材、夯實基礎的作用,又培養了學生的質疑意識和動手能力,為課堂合作和延伸學習奠定了基礎。
2.在合作探究中研讀史料,交流補充、提高能力。
合作探究是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的重要環節,也是培養和提高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有效途徑。根據學生預習學案的完成情況、預設的重難點和課時進度,我精選了相關史料,設計了“理解”和“運用”層次的幾個問題。
問題一:除了教科書上介紹的侵華日軍暴行,你知道蘇州人民在這一時期還有哪些悲慘遭遇?(呈現《蘇州大劫難——侵華日軍罪行錄》選段)你認為是哪些原因讓日本侵略者的人性變成了獸性?
【設計意圖】針對預習學案中的問題一,引導學生對侵華日軍暴行的原因進行深層次剖析,使學生由粗淺的感性認識上升到深刻的理性認識和對人性的拷問。使他們明白正是由于特殊的戰爭環境和軍國主義意識形態,更容易使人性變成獸性,因此我們要珍愛和平,要自強自尊,要獨立人格……
問題二:教育部為什么要將“八年抗戰”的表述改為“十四年抗戰”?根據教材敘述和你所知的抗戰史實說說你的理由。
【設計意圖】針對預習學案中的問題二,將“十四年抗戰”以一個整體概念融入課中,使學生不僅能夠掌握“十四年抗戰”的歷史事實和脈絡,而且能夠將抗日戰爭史置于中國和世界歷史發展進程中,從中國社會變革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角度進行思考,培養審辯式思維能力和正確的時空觀念。
問題三:為什么說中國的抗日戰爭是全民族的抗日戰爭?你如何正確看待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在抗戰中所起的作用?(摘錄并展示國共兩黨“抗戰老兵口述抗戰”的片段及蘇州本土抗戰資源)
【設計意圖】針對預習學案中的問題三,通過多種史料的分析,明確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統一戰線是全民族抗戰的核心,兩個戰場的戰略配合是抗戰勝利的關鍵;理解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發揮的中流砥柱作用,同時培養學生的史料甄別能力和史料實證意識。
問題四:為什么說抗日戰爭是一場偉大的戰爭,你覺得它的“偉大”體現在哪些方面?
【設計意圖】針對預習學案中的問題四及整節課,這樣一個統領全課、具有開放性的問題。學生可以從戰爭的規模、結果和抗戰的精神等方面思考;也可以從抗戰與近代中國民主革命、與“二戰”的關系這些角度思考;還可以從戰爭中迸發的人性光輝等角度思考……
這四個問題是根據學情預設的,旨在通過小組合作、踴躍展示等環節解決預習中出現的問題,培養和強化學生的史料實證意識和團隊協作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形成思維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當然在實際課堂教學中還會出現許多不曾預約的精彩,這就需要我們運用教學智慧善待這些生成性資源。
3.在延伸學習中依托活動,學會留白、升華情感。
在課堂教學中,開頭和結尾都是必不可缺少的。開頭導入是始,課堂結尾是終;開頭導入是開,課堂結尾是合。一個好的結尾往往能余音繞梁?;谛〗M合作學習模式,在課堂結尾我設計了一個獨立思考和書寫、小組展示和推評的問題。
問題五:如果你代表蘇州中小學生參加明年市舉辦的“抗戰勝利74周年紀念活動”,并作題為《銘記歷史珍愛和平》的發言,請就此問題寫一篇5分鐘以內的發言稿。(展示時事新聞“2018中國節東京開幕”“習近平會見安倍晉三”圖片)
【設計意圖】習近平指出:“我們開展(抗戰)紀念活動,就是要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警示未來?!闭n堂結尾我以“中日關系”的時事新聞為切入點,通過撰寫抗戰紀念活動發言稿的形式,引導學生認識到:我們強調牢記歷史并不是延續仇恨,而是感受一種民族精神,形成一種國家和民族的記憶,去珍愛和平、尊重生命,去理性愛國、守望人性……因為歷史教學最終是要服務人生的,我想這也是新時期抗戰史學習應該把握的靈魂吧……
三、“小組合作模式”下生本課堂設問的思考
通過上述案例不難發現,在教學中巧妙設問,使復雜冗余的戰爭史教學更加條理化和系統化,極大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歷史課堂充滿活力和生機,凸顯生本課堂中學生的主體地位。但是在實踐過程中,老師經常抱怨的是,這種問題設置往往會導致課堂氣氛活躍但是落實效果差,或一節課的教學內容無法在規定課時完成。
從教學實踐和理論認知來看,從生本理念入手提高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效率,不僅需要學生的積極配合,更需要教師的教學調整。因此,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教學設計需要關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參與意識和歷史意識,在此基礎上生本理念的貫徹與實施自然而然地在課堂中顯現出來。在教學設計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調整:
(一)核心問題要找準。
一節課應圍繞一個核心或有一條教學主線。能否從紛繁蕪雜的教學內容中準確概括出一節課的主體或主線,然后依托核心或主線設計問題,使教學設計頭緒清晰、重難點明確,是能否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追求有效“小組合作”的關鍵?!犊谷諔馉帯芬徽n我將主題確定為“銘記歷史,守望人性”。很顯然,能成為核心問題的“問題”一定是能“導學啟思”的,是符合課程標準和考試大綱要求的,是體現歷史學科的特點和學習方法的。圍繞各課的核心設計問題,能提高課堂的有效性。如何才能提煉準確有效的“核心問題”呢?我認為高一階段可以由教師提出,使教學不偏離重心。到高二高三階段,可以由學生通過小組討論歸納的方式提煉“問題”。這樣,既可以提高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又可以培養學生有條理地思考問題的意識。
(二)教學內容要整合。
在實踐過程中發現,導致課堂教學效率低下而不能完成課時任務的老師,做法是教學設計兩張皮——一方面根據要求的小組合作目標布置自學任務,組織學生自主學習、互幫釋疑,另一方面在學生完成任務后重新把教學內容講一遍,“不講不放心”。要避免這種無用功的出現,就要合理整合教學內容。根據核心有針對性地提出問題,然后解決問題,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有的放矢。我在設計《抗日戰爭》一課時,把侵華日軍的罪行、中國軍民抗戰的重大戰役和抗戰勝利的原因、意義等內容放在自主預習環節,既節約了時間、梳理了頭緒,又為合作探究和延伸學習兩個環節留足了時間、積累了史實。
(三)學科素養要提升。
《抗日戰爭》一課內容多、線索多、可挖掘的東西多,教材的整合優化和問題設計的高效很重要。為了避免面面俱到和挖掘過深過廣,充分考慮高一的學情、課時和初高中銜接等情況,我在本課問題設計中主要遵循以下原則:新舊課標與指導意見相結合,學業要求與素質發展相結合;歷史教材與多種史料相結合,基礎落實和素養提升相結合;梯度層次和重點難點相結合,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相結合。
在預習學案的問題設計中,我緊扣教材抽絲剝繭、層層深入,通過自主學習的形式將基礎知識落到實處。在合作探究過程中,我運用文獻史料、實物史料和口述史料,小組合作研讀史料,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和史料實證意識;在延伸學習環節,我結合時事新聞,采用演講稿的形式,鼓勵學生踴躍表達,關注學生唯物史觀和家國情懷素養的落地生根。
德國著名教育學家斯普朗格曾說:“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東西,而是要把人的創造力量誘導出來,將生命感、價值感喚醒?!眴拘咽裁??用什么喚醒?以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為引領,在小組合作模式下科學設置問題,通過認知沖突催化精彩生成、喚醒靈性欲求,構建關注學生的學習需要、掌握其接受能力和發展需要的課堂,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歷史課堂。
參考文獻:
[1]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51.
[2]陳洪義.用情感優化歷史課堂教學的探索——以人民版必修第一冊第3課“偉大的抗日戰爭”為例[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上半月刊),2015(11).
[3]陳偉新.獸性、血性、人性——挖掘《抗日戰爭》一課的靈魂[J].中學歷史教學,2018(03).
[4]范紅軍.課程資源的多樣性與高中“抗日戰爭”教學的個性化設計[J].歷史教學,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