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分析了“電路原理”這門課程的特點和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教學改革的新思路,并從教學設計、教學過程、教學手段等幾個方面進行了總結反思。
關鍵詞:電路原理;教學改革;教學設計;教學手段
一、 “電路原理”課程介紹與教學現狀
“電路原理”這門課程是電氣、電子、通信、計算機、自動化、生物醫學工程等專業最重要的一門學科基礎課,后續各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都建立在這門課程的知識體系之上,因此是電類專業本科生的“看家課”之一。
通過“電路原理”這門課程的學習,可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實際授課過程中,由于本課程具有理論性強的特點,我們傾向于追求理論的完整性、嚴密性和先進性,而忽視了對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培養。理論教學中內容多,課時的嚴重不足,學時少的矛盾卻越來越突出,使得學生學習該課程的難度增大。如何在有限的學時內完成教學任務,使學生能更好地掌握“電路原理”的基本知識、基本方法是我們課題組全體老師必須思考的問題。
二、 教學改革的理念的改變
首先讓學生建立起工程意識,可以通過舉例的方法讓學生知曉怎樣從實際電路到電路模型的建立。并讓他們了解同一實際元件在不同的工程背景下其電路模型是不同的,使得“電路原理”這門課程具備了工程的特點。
教學內容上模塊化,幫助學生對“電路原理”課程的學習內容有一個清晰的思路。電路原理課程分為四大模塊:直流激勵下的線性電阻電路分析模塊、動態電路的時域分析,復頻域分析模塊、正弦激勵下的穩態分析模塊、非正弦電路模塊等四大部分。
三、 教學反思
(一) 教學設計反思
以一階電路為例,暫態部分分析涉及線性微分的求解,并且在教學時間嚴重不足的情況下,學生學習這部分內容困難比較大。我們對這部分教學內容進行了如下設計。
第一階段:根據要求我們可以從一階直流激勵下的RC暫態電路入手,建立動態方程,按照數學方法求解一階線性微分方程,得出狀態量的變化規律。
第二階段:根據對偶原理,得出一階RL暫態電路的動態分析,最后總結得出求解一階電路在直流激勵信號作用下的三要素法。
(二) 教學過程反思
例如:一階電路動態電路的暫態產生原因以及換路定則的使用條件
1. 教學過程中第一個探究環節是一階電路動態產生的原因
由RC動態電路為例,分直流穩態電路和有換路過程的電阻電路為例對電路進行仿真分析,讓學生直觀地看到電路中是否存在暫態過程。可以得出產生暫態需要兩個條件:一要動態元件,這是內因;二是需要換路,這是外因。
2. 教學過程中第二個探究環節是換路定則的使用條件
進一步分析,暫態過程其實質是能量不能躍變,表現出一階電路在直流激勵下的RC電路,表現出電容上的電壓不能躍變,RL電路中的電感上的電流不能躍變。
這時如果把激勵換成沖擊函數,通過仿真,可以看到這時電容的電壓和電感的電流發生了躍變現象,即換路定則在沖擊函數作為激勵下不再成立。
(三) 教學手段反思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和普及,多媒體計算機的應用比較廣泛,其具有教學信息量大,內容比較生動、形象,容易引起學生的注意和學習興趣。但它的不足之處也是很明顯的,用不好就跟放幻燈片一樣,只要學生上課時思維不集中、跟不上老師的上課節奏,后面的學習就會感覺吃力。而傳統的黑板板書,其信息量小,表達方式受限,但有助于抓住學生思維,上課內容深刻,并有助于學生記憶。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在授課時考慮是否選用多媒體。比如:習題課,教師可以直接采用板書形式,老師先把習題布置給學生,課堂上組織討論、交流解題方法,讓所有的學生都積極參與進來。
網絡教育已逐漸成為一種不可缺的教學方式。考慮“電路原理”基礎課程的特點,可以建立網絡平臺,發布本課程發展的最新動態,上傳電子教案、教學課件、要求學生在課前在線學習,正式上課時知道在預習中遇到的問題,注意力更加集中。增加在線答疑板塊,以解決學生在課前預習或課后復習時遇到的困難。
(四) 改進措施反思
教學設計應更加嚴密、更科學。每堂課所授新內容的問題導入,理論的講解是否通俗易懂,以及例題的選取是否典型具有代表性,這些都必須考究。尤其要預留出學生活動的時間,以培養他們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作為老師,還應該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素養,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做到多聽、多學、多練。多參加教學研討會與教學講課競賽活動,集思廣益,學習別人的先進教學理念與教學方法。培養開口“說話”的能力,如何把自己心中所思所想準確科學地表達出來,使課堂生動有趣,這樣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學效果也會顯著增強。
四、 結束語
以上幾點是本人在“電路原理”課程的實際教學中的認識與感悟,我們還需要不斷地探索如何更好地激勵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以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邱關源,羅先覺.電路(第五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于歆杰,朱桂萍,等.電路原理課程教學改革的理念與實踐[J].電子教學學報,2012,34(1):2-5.
[3]孟繁鋼.電路原理實驗教學模式和方法的改革[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9,28(3):236-238.
[4]張琰.基于“微課”的《電路》課程教學改革[J].科技資訊,2015,13(22):127-129.
作者簡介:
余永輝,重慶市,重慶理工大學電氣與電子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