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理解詞語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但低年級孩子思維具體形象,以詞解詞,字典式地理解,很難接受。為此,提出“以讀解詞”,即在朗讀文本內容中尋找詞語的意思;在朗讀表演中體悟詞語的意思;在朗讀文本,模仿運用中,意會詞語的意思。
關鍵詞:以讀解詞;詞語理解;低年級
語文教學內容通常涵蓋字、詞、句、段、篇。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詞語理解是其重要內容之一,其更是理解課文內容,體悟課文情感,明白課文道理的基礎。但低年級學生的思維具體形象,以詞解詞,字典式地理解,很難接受,有時反而解了還不如不解,更加糊涂,更加混亂。而且漢語的詞語不僅具有抽象性,還具有多義性。閱讀時,只有在詞語所有可能代表的各種意義中找它在句子或文本中的特定含義,才能真正理解。要做到這些,只有反復讀文,在讀中尋找答案。基于以上思考,本文提出“以讀解詞”,對低年級語文詞語理解教學試作論述。
一、“以讀解詞”概念之界定
葉圣陶先生說:“閱讀教學總得讀。”張田若先生說:“閱讀教學,第一是讀,第二是讀,第三還是讀。”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可見讀之重要。著名特級教師孫雙金則提出“書聲瑯瑯、議論紛紛、高潮迭起、想想練練”的語文教學觀,可見,語文課上“靜心思考”同樣必不可少。為此,“以讀解詞”即詞語理解在朗讀文本內容中思考。具體來說,在朗讀文本內容中尋找詞語的意思;在朗讀表演中體悟詞語的意思;在朗讀文本、模仿運用中,領會詞語的意思,以達到讀與思的結合,實現朗讀與解詞的雙向合一。
二、“以讀解詞”策略之闡釋
1.反復讀文,聯系上下,尋找詞義
在文本中,很多詞語的意思都可以從上下文中找到答案。如:《狐假虎威》一課中的最后一段話“兇惡的老虎受騙了。狡猾的狐貍是借著老虎的威風把百獸嚇跑的。”這段話中的最后一句就是“狐假虎威”的意思。為此,教師讓學生反復讀課文,引導學生從課文中找到了“狐假虎威”的意思,又從“狡猾的狐貍是借著老虎的威風把百獸嚇跑的”這句話中,找到了“借”字的涵義,成功破題,也使學生對“狐假虎威”的理解自然而深入。
2.朗讀文本,情境表演,體悟詞義
朗讀是將文本內容通過有聲的語言傳達出來。其通過聲情并茂的語調、節奏、韻律,把抽象的語言文字變成動聽的聲音信息,使聽者借助聽覺形象進入文章的意境。因而,朗讀的語氣語調,表情動作都傳達著朗讀者對文本的理解與把握。為此,理解關鍵詞是指導朗讀的重要方法。同時,解讀朗讀的語氣語調、表情動作也是理解詞語的重要方式。所以,在朗讀中,配合情境表演,就成了理解詞語的重要方式之一。教師在執教《狐假虎威》中請學生戴上頭飾演演故事,在指導表演中理解了“神氣活現、搖頭擺尾、半信半疑、東張西望”幾個詞語,而且讓學生感受到文字是有生命的,會動、會說話的,實現了朗讀與理解的雙向合一。
3.思讀文本,模仿運用,意會詞義
課本中的文本都是范文,供學生閱讀和模仿。在閱讀文本中,思考文本中詞語的運用,模仿運用的形式與方法,也是理解詞語的重要方式。而且很多詞語的意思是很難界定的,誠如朱作仁教授所言:“中國詞語中的絕大多數很難用語言直接‘轉譯。”為此,有些詞語會用了,也就理解了。正所謂“意會”了詞語的意思。因而,運用是檢驗理解與否的重要標準,更是理解詞語的重要方法。而要“意會”,就要多讀、多想、多用,不斷地積累語言,積淀語感。教師在執教《狐假虎威》一課中,理解“管”這個字時,就是讓學生模仿課文,調動已有的認知和生活經驗,進行造句。如孫悟空做弼馬溫時管天馬;我媽媽是護士長,管護士;小李是圖書管理員,管圖書。
通過用“管”字造句,即運用,學生即便說不出“管”是指“負責某項工作,使順利進行”,其也意會了“管”的涵義,達到了理解詞語的目的。
三、“以讀解詞”操作之要義
1.細讀文本,心知肚明
哪些詞語學生不能理解,需要理解,這些詞語分別適用于什么樣的方法去理解,即詞語理解教學的內容教師必須心中有數。為此,教師必須熟悉教材,細讀文本。這樣,走進課堂才能胸有成竹地去引導學生。如前面提到的“狐假虎威”一詞,應當從哪個地方去理解,教師一定要做詳盡的研究。如果只是籠統地提出反復讀文,聯系上下,尋找詞義,而教師自己卻并不知道究竟從哪理解,無法實現教師的主導作用,更無法達到“以讀解詞”的目的。
2.恰當點撥,激發思維
詞語理解教學的內容明確了,理解詞語的方法知道了,但在實際的教學中,未必如自己設計與想象得那樣順利與流暢。教師必須了解學生可能出現的困難,預設引導學生走出困境的方法。同時,注重教學生成性問題的研究,錘煉自己的能力,豐富駕馭課程生成性問題的經驗。在學生遇到困難時,恰當點撥,激發學生思維。如上述,老師在引導學生理解“管理”一詞時,正是利用文本句式,積極調動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才使學生在運用“管理”一詞造句時,得心應手,答案豐富。
3.耐心寬容,充足朗讀
在實際的教學中,由于種種原因,教師往往不敢也舍不得給學生太多的時間朗讀。當學生一時無法在朗讀中找到、體悟到、意會到詞語意思時,往往急于將答案公布,這看似節約了時間,提高了效率。但孩子失去了朗讀探究、體悟、意會的機會,孩子語文閱讀的能力很難提高。為此,教師要放平心態,調整思路,將課堂更多的時間留給孩子朗讀,讓孩子在書聲瑯瑯中,自己去經歷尋找詞語涵義的過程。這樣的詞語理解教學不僅高效,而且更有意義。
參考文獻:
[1]于永正.于永正語文教學實錄薈萃[M].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05:25-56.
[2]王軍.引導學生在語境中體悟會詞語的意蘊[J].教育教學論壇,2012(40):15.
[3]溫豐明.小學語文詞語教學的有效嘗試[J].教育科研論壇,2009(2):20-21.
[4]郭烈萍.語文詞語有效教學的策略研究[J].文學教育(上),2011(9):16-17.
作者簡介:田春玲(1982.9—),女,河北人,滿族,碩士研究生,就職于上海松江東華大學附屬實驗學校。
編輯 李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