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忠廣
摘 要 傳統教學經驗中,教師為了一味追求高升學率,會在課程內容設置、課堂活動安排等方面設置統一標準,過分追求整齊劃一,導致教學目標偏離大多數學生的接收能力范圍,教學效果自然不甚理想。近年來,因材施教理念在各中學廣泛普及,教師的教學觀念和學生的學習模式均在潛移默化中發生改變,學生的個體性被放大突出,這就為層次性教學奠定了基礎。本文的立足點在于初中教學設置層次化原則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以初中數學教學為切入點,重點剖析了如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采用分層教學法打造高效課堂,以期為我國的教育實踐提供參考。
關鍵詞 分層教學法 初中數學教學 課堂活動 課堂探究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9.01.059
Abstract In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experience, in order to blindly pursue the high rate of higher education, teachers will set uniform standards in terms of curriculum content setting and classroom activity arrangement, and excessive pursuit of uniformity, leading to the deviation of teaching objectives from the acceptance ability of most students. The teaching effect is not very ideal. In recent years, the concept of teaching studen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aptitude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various middle schools. The teaching concept of teachers and the learning mode of students have changed in a subtle way. The individuality of students has been enlarged and highlighted, which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hierarchical teaching. The foothold of this paper lies in the necessity and importance of the hierarchical principle of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ing. Taking the junior high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ing as the starting point, the paper focuses on how to use the layered teaching method to create an efficient classroom in junior high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ing,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our education practice.
Keywords hierarchical teaching method; junior mathematics teaching; classroom activity; classroom inquiry
作為教學活動主體,隨著我國新課程教育教學改革的逐步推進以及素質教育的廣泛普及,學生在課堂中的地位逐漸上升,成為教學活動的主要參與者和真正實踐者。但是由于人各有異,每一位學生在生活、學習、品德、性格以及待人接物等方面都有差異和特色,所以他們思考、分析問題的方式也會有所不同,學習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千差萬別。以初中數學為例,上述差異必然造成初中教學的普及性與學生的個性需求之間的矛盾日益深化。為了緩解這一矛盾,教師就需要從學生主體出發,對學生進行分類指導,設置既符合新課標要求,又能滿足學生學習需要的教學方案。其中,適用性較高的教學方式之一便是分層教學法。分層教學法是一種較為民主的教學思想,注重將課堂交還到學生手中,教師只需要做課堂教學的引導者,對學生的學習情況提出針對性建議,使得因材施教真正得以落實即可。這種方式方法講究依據學生的個性特征和個學習基礎以及學習能力分階段展開教學,力爭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幫助其成長。
1 初中數學教學中運用分層教學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和傳統教學模式不同,現階段的教育教學提倡舍棄過去那種單純片面強調模仿,過分追求紙面分數的學習模式,代之以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以激發其學習主動性為重點目標的學習手段,讓學生不再受知識的禁錮,而是真正成為知識的主人,課堂的主體,打造新型教學關系。[1]
每個班級的學生都各有差異,特別是受生長環境的影響,其學習能力和智力水平有高有低,參差不齊。如果教師為班級學生設置同一個教學標準,過低,則會降低學習能力高者的學習興致,過高則會削弱學習能力弱者的探究欲望,不僅會使學生達不到教師的要求,更不能在激發學生潛能的同時鍛煉并培養其良好的學習習慣,反而會適得其反,局限學生的自然成長。當今社會的教學水平不斷提升,教學觀念也有所改變,初中教學不再以學生的背誦、記憶為主要著力點,以初中數學教學為例,教師更加注重學生的個體發展,并且善于將了解熟悉學生的實際情況作為教學工作的主要抓手,講究因材施教,這就是分層教學法的真正意義所在。只有將不同情況的學生進行層次劃分,對每一個層次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學習能力進行充分調查和研究,才能對癥下藥,為每一個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針對性強的學習計劃和教學安排,讓其在合理范圍內做切實可行的學習規劃,從而逐步提升自我學習能力。[2]
2 如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運用分層次教學法
上文已經提及,在進行分層次教學前,教師需要做的基礎工作便是熟知每位學生對初中數學的接收能力以及現階段的學習能力和情況,更重要的是調查其對現階段數學學習的基本態度,通過調查研究所得,對學生的數學能力進行適當評級,然后將學生進行層次歸類。[3]這是在分層教學開展之前必要的教學程序,分層之后,教師便可以進行細致分析,制定教學計劃。
給學生分層的依據有很多種,最常見的分層方法是依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將其分為四層,每層學生的學習情況分別如下:
第一層次的學生小學數學基礎扎實,對初中數學葆有較高的學習熱情和鉆研興致,容易接受新事物,對新的數學思維掌握較快,反應迅速;
第二層次的學生數學基礎較為扎實,但是和第一層次學生相比稍顯不足,對數學思維的了解和掌握要慢于第一層次的學生,但是這一層次的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依舊很高;
第三層次的學生數學學習能力一般,基礎不牢,但是不厭煩學習數學,稍加訓練和正確方法指引,具備較大的上升空間;
第四層次的學生數學學習能力很低,和第三層次學生的學習情況大致相同,但是這一層次學生的改變關鍵不在于成績,而是他們對待數學的學習態度。
這一層次學生普遍對數學很反感,從思想上反對數學,因此,教師的著力點應該在于其對數學的基本態度和錯誤認識。
分層之后,教師便需要設計具體的培養目標:對于第一層次的學生,教師要致力于將其培養成優等生,體現在具體教學中,教師要多為他們提供針對性強的問題和訓練,給他們制定更高的學習計劃,例如,不僅要完成課本上的作業,還要通過課外書籍的閱讀和課外習題練習來充實自己,豐富自己的解題思路,拓寬數學思維;對待第二層次的學生,教師要注重逐步培養其數學思維,最佳的做法就是要求學生大量做題,來練習算功,提高他們的數學興趣。[4]這一層次的學生基礎扎實,但是數學思維和應變能力欠缺,因此教師在課堂上要多給他們提供鍛煉的機會,鼓勵他們多聽、多看、多思考;對第三層次的學生而言,教師應該相應降低教學要求,這一部分學生盡管對數學葆有學習興趣,但是由于其成績飄忽不定,數學基礎不扎實,很容易對數學學習喪失信心,所以更需要教師的鼓勵和引導,在做題或者學習中遇到問題時,教師要鼓勵他們多提問;第四層次的學生由于學習態度不端正,教師最大的任務就是提高其對數學的鉆研和學習興趣,這樣才能方便教師開展后續教學。
3 通過案例分析論述如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滲透分層教學法
3.1 教師設置的教學內容要體現層次性
層次性教學的首要原則是通過不同且有針對性的教學使得學生獲得全面鍛煉和提升,因此,教師設置的教學內容要體現層次性。
例如,在教授“平行四邊形的性質”一節內容時,教師不僅需要設置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還要兼顧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首先,教師要引導全體學生共同學習并了解平行四邊形具體都有哪些性質;其次,教師需要針對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情況設置不同的學習要求,并開展針對性的學習活動。如,第一層次和第二層次的學生在學習這一節內容時,教師可以深入引導學生學會更為復雜的平行四邊形應用題的解題思路;第三層次的學生在學習時,教師的教學重點應該放在幫助去記憶平行四邊形的主要性質以及簡單化運用;最后一個層次的學生在學習時教師可以從激發其學習興趣入手,通過PPT、圖片、視頻等手段告知平行四邊形在生活中的體現及其重要作用,在講解平行四邊形性質的同時滲透此類習題的解題思路,讓其將這一圖形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更有助于其學習這一章節內容。
3.2 教師在進行教學指導時所使用的教學方式也要注重層次性
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否日益提升,關鍵在于教師教學方法策略的運用是否合理有效。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教學對象,自然需要不同的教學策略,這樣才能體現精準性和針對性,讓不同層次的學生能夠從各自不同的學習基礎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和進步。[5]
例如,教師在講授“一次函數的圖像與性質”這一章節內容時,要依照教學目標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學習要求。如,優等生,即第一層次的學生,教師要采用問題訓練法。換句話說,教師要引導這一層次學生探知一次函數的圖像與性質內容,具體如何運用需要學生單獨掌握,教師的任務僅僅是為學生設置具有針對性的問題案例,幫助學生進行鞏固練習,并通過題目解答拓寬其思維。對于第三層次的學生,教師采用的方法是合作探析法,即根據這一階段學生的學習能力提出相應問題,并要求學生之間進行探討互動,如若干人組成一組,培養其合作團結意識。在問題探討環節中,教師也是其中的參與者,即為每個小組提出的問題進行解答,最后再針對各組的學習情況進行點評,鼓勵學生再接再厲。對于第四層次的學生而言,教師最適合的教學方法是直接講解法,即將一次函數的性質和圖像內容直接告知學生,引導學生對這一類圖像內容有大致了解,并通過和學生一起做題,鞏固所學知識。第四層次學生的知識接收能力相對落后于前三類學生,教師更應該有耐心。例如,在講授“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時,教師最直接的教學辦法就是讓這一層次的學生親手折疊三角形,并根據教師的提問通過動手操作給出回答,加深印象,以此收到不一樣的教學效果。教師也可以貫徹落實“傳幫帶”的教學理念,要求優等生帶著中等生和后進生思考問題,或者要求學生進行強弱組隊,通過與優等生的接觸,了解其思考問題的方式和習慣,從中借鑒有效經驗,促使自己的學習能力有所提升。
4 結束語
總之,每位學生的學習能力各異,性格和生活經歷也千差萬別,如果一味在教學中灌輸相同的教學策略和教學理念,勢必會減弱部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探究積極性,因此,只有引入分層教學法,才能通過針對性教學實現相應的教學要求。分層教學法是初中數學教學中最能提高教學效率的方式之一,應該被貫穿在初中數學,甚至其他學科教學實踐的始終,不僅可以達到教學目標,還能幫助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 馬繼紅.因材施教 健全教學方法——探究分層教學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運用[J].考試與評價,2015(12):130.
[2] 吳秀云.淺析分層教學策略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運用[J].數理化學習,2014(03):60.
[3] 賈長柱.初中化學面向農村生產實際教學的實驗[J].新課程(下),2012(11):8.
[4] 魏軍.初中數學教學中激勵分層教學方法的運用探究[J].新課程(中學),2012(11):98-99.
[5] 張志英.探究分層教學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運用[J].中華少年,2016(30):195-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