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峰杰
【摘 要】目的:說課是授課教師面對同行或教研人員闡述教學設計及理論依據的一種教學活動。說課對于調動教師學習教育理論、鉆研課堂教學,提升教學水平和提高教學質量有重要的促進作用。本文就《消化性潰瘍病》闡述說課設計,以達到優化病理學教學的目的。
【關鍵詞】說課;病理學;消化性潰瘍;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R4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0019(2019)06--01
說課作為一種教學與教研改革手段,可以真實地反映教師對教學理論的掌握與運用情況。實踐證明,說課活動是提高教師素質,培養研究型教師的最好途徑之一。教師通過說課可以促進教學思想的交流,有利于提升教師的教學理論素養和駕馭課程的能力[1]。本文針對高職高專《病理學》第七章第二節“消化性潰瘍病”的內容,從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學法指導、教學過程和教學反思五個方面進行說課設計,希望與同行進行交流探討。
一、教材分析
1.分析教材:選用的教材為全國高職高專護理專業“十二五”規劃教材,由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病理學》教材。本版教材能體現高職高專教材必須、夠用的特點,又具有護理特色。本節地位:“消化性潰瘍病”是該教材第七章第二節的內容,是學生必須掌握的內容。消化性潰瘍病是消化系統常見的疾病之一,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生活節奏加快,工作壓力增大,消化性潰瘍病的發病率呈明顯上升的趨勢。通過本節課的學習,首先可以鞏固和強化消化系統的解剖學、生理學的相關知識,又可以為內科護理學學習消化性潰瘍病的臨床表現、診斷、治療和護理打下一定的理論依據,發揮病理學在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之間的橋梁的作用。
2.教學目標:通過分析教材、教學大綱,結合三年制高職高專護理專業學生的認知水平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知識目標:能說出消化性潰瘍病的病理臨床聯系、并發癥及結局; 能描述消化性潰瘍病的病理變化。能力目標:能用所學消化性潰瘍病的知識診斷該疾病,并能解釋判定的依據。情感態度目標:提高對該病的認識,重視該疾病;引導學生形成從形態到功能、從現象到本質的思維方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習慣和臨床思維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重點與難點:結合護理專業學生的培養方向及學情的分析,確立本次課重點為消化性潰瘍的病理變化、結局與并發癥。消化性潰瘍的病因和發病機制內容抽象、過程復雜,因此確立本病的病因和發病機制為本次課的難點。
二、教法分析
1.說學情 學情分析是取得良好教學效果的必要條件。本節課的授課對象是大專一年級護理學生,在第二學期進行學習。該階段學生已具備了一定的臨床思維能力,表現欲和求知欲強,學習興趣濃厚。知識記憶能力較強,但對知識綜合應用能力較弱。已有知識:學生已經具有了消化系統的解剖與組織學、生理學基礎知識;另外通過病理學相關章節“炎癥”、“組織的損傷與修復”、“急慢性胃炎”章節的學習,通過本次課的教學讓學生掌握消化性潰瘍的病理臨床聯系、結局和并發癥難度并不大。
2.說教學方法 教無定法,我在本節課主要采取問題式教學、多媒體輔助教學、病例教學三種教學方法。多媒體輔助教學:病理學教學內容多、理論性強,為了克服上述困難,使學生在較短時間內獲得較多的知識,在教學中采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大量圖片,借助標本觀察來講授消化性潰瘍病的病理變化、并發癥。吸引學生注意力的同時獲得直觀的感性認識,便于理解。病例教學法: 為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在教學前引入一個典型病例,并提出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聽課,教師圍繞案例講解,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臨床思維能力。課程結束時,再次回到該病例上引導學生進行討論、發言,然后由教師進行總結、點評。問題式教學法: 創設問題的意境,激發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促使學生在意境中主動探索知識,通過提問和討論時學生的發言,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
三、學法分析
教學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有機結合。教師不但要研究教法,更要在教學中要不斷指導學生掌握學法。通過教師的引導,促進學生課前預習,初步熟悉課程內容,找到本節課的重點、難點和疑點。課堂上要注意聽講,做好聽課筆記;思考重點、難點,解決疑點。課后及時復習與潰瘍病相關的內容如炎癥、組織的損傷與修復等章節,進行分析、歸納小結,使各個知識點連成線,構建出一個立體的知識體系。
四、教學過程
依據教學大綱安排“消化性潰瘍病”用1學時講授。教學程序設計及時間安排如下:新課導入(3分鐘)→消化性潰瘍的概念(2分鐘)→消化性潰瘍的病因、機制、病理變化、病理臨床聯系、結局及并發癥 ((36分鐘)→案例剖析及課堂反饋(7分鐘)→歸納總結(2分鐘)→布置作業及預習(2分鐘)。
1. 創設問題情景,導入新課 用多媒體課件展示一臨床病例摘要,患者,男,36歲, 于3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反復間斷性中上腹部隱痛不適,空腹及夜間多發 ,進食后可緩解,伴噯氣,反酸,多于冬春或秋冬之交發作。查體:心肺未見異常,腹平坦,全腹軟,劍突下壓痛,無反跳痛,腸鳴音正常。予抑酸治療后好轉。主訴:節律性周期性中上腹痛3年。緊接著提出問題:“如果你是接診醫生,你對這個病人的初步診斷是什么?依據又是什么?”喚起學生探究問題答案的強烈愿望,讓其帶著問題來聽課。哪些因素導致消化性潰瘍發病?通過展示黏膜的保護因素和損害因素的圖片, 教師引導、分析病因和發病機制。黏膜的保護因素和損害因素的失衡用天平動畫演示。引導學生依據病因,推理出潰瘍的治療的關鍵是通過消除損害因素、增強黏膜的保護因素。
2.觀察病理變化,落實新知識 重點是病理變化,以“如果這個患者消化性潰瘍病的診斷已確立,那么他體內究竟出現了什么樣的病理變化?”引入病理變化的講授。用多媒體展示大量圖片,通過正常與病變的圖片進行對比學習,如將胃的正常解剖圖片與胃潰瘍的圖片同時展示,內鏡下消化性潰瘍的病理改變及 X 線鋇餐的變化,引導學生進行自主觀察,歸納總結。
3.加強病理臨床聯系,融入情感教育。提出問題“胃或十二指腸出現潰瘍后會引起怎樣的臨床表現呢?”,帶領學生去思考、分析推理,歸納總結。在此讓學生體會患者的病痛所在,從而引導學生關愛生命、關注健康。潰瘍病并發癥發生過程比較抽象而且多而復雜,學生學習時有困難。該內容講授時用幾個簡潔的病例介紹,同時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圖片,這樣可以將內容由抽象變具體化。
4.剖析病例,及時評價 回到一開始病例,引導學生分組討論并展示結果,對學生的發言進行及時的評價,尊重學生,以鼓勵為主,保護他們學生的積極性。同時對于該疾病怎樣預防,為何胃潰瘍與十二指腸潰瘍腹痛的節律性不同?讓學生在閱讀教材的基礎上,查閱相關書籍,擴大知識面。
5.課堂小結 再次強調重難點關鍵點,課后學生進行病例分析。
6.板書設計 板書力求簡潔明了,即突出本課的教學要點,又方便學生理解識記。
五、教學反思
本節課教學環節是完整的,整個教學過程比較緊湊合理。其中消化性潰瘍病的病理變化是重點,此處運用了正常的與病變的圖片的對比,教學效果較好。但關鍵是學生要有扎實的正常人體解剖學、組織學、病理學相關知識,否則影響教學效果,針對這種情況,要求學生課前復習相關知識。總之,在教學中我堅持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原則,力爭將知識、技能的學習和情感教育緊密結合,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力爭讓每一個學生在每次課上都學有所獲。
經過說課設計,教師會更加注重對學生自我學習和臨床思維能力的培養。開展好說課活動,能提高教師備課的積極性,能高效地提高廣大教師的思想素質和業務水平。
參考文獻
蔣鶴生,計惠民.教師說課的意義及主要內容[J].白求恩軍醫學院學報,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