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惠清
【摘要】數學課堂教學要充分尊重和利用學生的已有經驗,并引導學生在已有經驗上“衍生”出新的知識,幫助學生實現對已有經驗世界進行重組、提升和再創造。由于學生個體所處環境和思維方式的不同,學生的數學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主動而富有個性的過程。所以,只有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才能有效地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衍生新知;生活經驗;教學效率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學中,要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景,從而使學生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教師教學應該以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經驗為基礎,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啟發式和因材施教。”兒童學習數學有兩個基礎——知識和經驗。知識產自經驗。古人言:“行千里路,讀萬卷書。”行多少路,就讀懂多少書,正如不登滕王閣難以理解“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壯美。知識不能被“打包”,更不能由教師進行“復制”,再“粘貼”到學生的頭腦里,只能由每個學生依據已有的經驗主動地加以理解、提升、轉化和建構。當學生帶著自己的經驗水平來到課堂,教師要充分尊重和利用學生的已有經驗,并引導學生在已有經驗上“衍生”出新的知識,幫助學生實現對已有經驗世界進行重組、提升和再創造。
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由于學生個體所處環境和思維方式的不同,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是一個生動活潑、主動而富有個性的過程。所以,只有從學生已有的生活、學習經驗出發,尊重學生已有經驗,才能有效地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
一、再現一個真實的生活情境,促使學生在社會實踐活動中獲取數學知識
孩子的生活邊界有多遠,我們的教學邊界就應有多遠。了解孩子生活世界里的閱歷有多少,相關聯的生活經驗積累在哪里,為孩子再現一個真實的生活情境,促使孩子在社會實踐活動中獲取數學知識。如在教學“乘法分配律”一課時,創設一個“逛鞋店”的情境:鞋架上擺有一些物品及單價:白襪3元,黑襪7元,白鞋37元,紅鞋63元,藍鞋100元,讓每個學習小組的同學購買統一款式的鞋子和襪子各一雙(每個學習小組均為4人),并用兩種方法算一算小組一共要付多少錢。各小組的同學通過商量購買計劃并計算后,呈現出6種不同的購買方案:
①3×4+37×4或(3+37)×4 ②7×4+37×4或(7+37)×4
③3×4+63×4或(3+63)×4 ④3×4+100×4或(3+100)×4
⑤7×4+100×4或(7+100)×4 ⑥7×4+63×4或(7+63)×4
最后,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自主歸納出乘法分配律的意義就水到渠成了。在這里,如果沒有洞察、捕捉學生日常都有逛商店、超市的經歷,就很難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將“乘法分配律”這一知識發生和形成的過程根植于學生肥沃的生活土壤里;如果學生沒有置身于這種“現場感”的情境中,就很難喚醒先前的不同生活經驗水平來多層次、多角度地解決這個問題。真實的情境引發了真實的問題,學生將所要學習的問題和已有的生活經驗自然地、緊密地結合起來,以生活經驗為平臺,用自己的經驗悄悄地學習數學。
二、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生活經驗,重視數學教學的生動形象
小學數學教師應該學會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資源,教會學生從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把數學理論知識與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現象結合起來,給數學知識賦予生動的內容和形象的反映,從而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學到新的知識。這樣就把一些抽象的數學知識轉化為具體直觀的知識,化難為易,學生自然就喜聞樂見,學習興趣得到了極大的提高。
例如,在教學“圖形的旋轉”時,筆者是這樣導入的:“在生活中,你們見到過哪些旋轉現象?”學生舉了很多例子,如鐘面上指針轉動、水龍頭開關、司機開車的方向盤、車輪的轉動……筆者又問:“汽車的方向盤總是怎樣轉動的?”學生回答:“不是向左就是向右。”“除了向左向右還可以叫什么呢?”不停的追問讓學生對旋轉現象產生了極大的興趣。筆者就此引入新課:“今天我們就來研究圖形的旋轉,同學們就會對這個現象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學生帶著尋求實際問題答案的急切心情進入了新課的學習。
再如,在“軸對稱圖形”教學中,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在使學生認識并理解軸對稱圖形特點的基礎上,教師讓學生聯想每天做的廣播體操,哪個動作是身體的左右兩邊是軸對稱圖形的,再與同學合作,用兩人或三人的身體共同擺成軸對稱圖形;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資源,向學生展示具有軸對稱性質的各種建筑,如客家民居圍龍屋、北京天壇祈年殿、意大利米蘭大教學號等等。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身邊的課程資源,使學生身臨其境體會到軸對稱的特點,培養了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通過多媒體的展示,體現了“數學來源于生活”,讓學生領悟到數學的應用價值。
三、攫取生活經驗,激發學習興趣,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
有效的學習總是在經驗的基礎上進行的。在《新課標》下,教師要考慮的不是怎樣單純地傳授給學生知識,而是利用學生的已有經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在眾多的教學資源中,就具體的一節課來說,如果沒有將學習內容轉化為學習者個人經驗的過程,學習就不可能是真正意義上的學習。因此,兒童的經驗相對于教材信息來說,是更為重要的教學資源,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這一重要的教學資源,努力將“教材信息”和“兒童經驗”有機地統一起來,只有這樣,教學才能豐富多彩,精彩不斷。
就小數乘法中“解決問題”的教學來說,教材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信息,有“天然氣表”“本月讀數”“上月讀數”“起步價”等新的名詞。但是,由于學生所處的文化環境、家庭背景和自身的思維方式、觀察事物的角度不同,他們的經驗往往是個性化的。學生對于經驗中的“手機話費”“上網費”“包月”“水電費”,相對于教材中提供的“天然氣表”“起步價”更為熟悉。試想,在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只關注教學設計的“預設性”,而忽視教學過程中的“生成性”,不關注兒童的經驗,被教材提供的信息所束縛,硬生生把學生的思維拉向教材,硬逼著學生回答出教材中提供的信息,甚至生硬地拿出精心找來的實物、精心準備的教具演示給學生看,課堂就只可能是索然無味的,更不會有教師意想不到的“驚喜”,也不用說學生的“思維活躍,思路開闊”了。
通過課堂教學實踐,筆者認識到,建筑要有堅固的地基,高大的建筑要深入土層扎根在堅硬巖石中,生活經驗與已有知識是學生數學學習和發展必要的堅實的基礎,否則一切都是“豆腐渣”工程。將數學知識放置在現實生活情境中學習,再將習得的數學知識在現實生活情境中加以應用,學生才能真正理解數學的價值,知道怎樣學數學和用數學,使數學課堂教學真正實現“生活化”,這樣的數學課堂教學將是最有意義、最有效率的。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數學課程標準研制組.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解讀[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3]耿艷麗.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J].新課程(上旬),2014(11):174-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