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愛
摘? ? 要: 高中思想政治課是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由于受應試教育等因素的影響,高中思想政治課存在重智育輕德育的現象,影響了教學德育目標的實現。在新時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新課改背景下,擺在我們面前的任務是不斷創新思想政治課德育模式,探索行之有效的途徑和方法,努力實現高中思想政治課的德育目標。
關鍵詞: 思想政治課? ? 實現德育目標? ? 途徑方法
一、高中思想政治課德育目標落實的現狀
高中思想政治課的教學目的是引導學生緊密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初步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等,并通過學習和參加一定的社會實踐活動,初步掌握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和基本方法,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樹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共同理想和信念,逐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提高高中生適應未來社會生活的能力,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打下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質基礎。由于受應試教育和高考壓力的影響,一些政治教師重視知識點的講解,反復強化知識點的記憶和運用,政治課堂上的德育目標形同虛設或淺嘗輒止,教材內容學完了,德育目標沒有達到課程標準要求的效果,影響學生思想品德素質和行為習慣培養。
二、影響高中思想政治課實現德育目標的原因
1.社會環境的影響。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當前我國已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發展時期,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和世界格局都發生著極其深刻的變化,人們的思想觀念隨之發生深刻變化。高中思想政治課面臨著從來未有的機遇和挑戰。“讀書無用,才學與財富不成正比”等錯誤思想造成了一些浮躁的社會現象,部分高中生受消極思想的影響,生活向高標準備看齊,虛榮攀比。
2.應試教育的影響。由于應試教育思想的根深蒂固和教學評價制度的不夠完善,導致一些教師、家長、學生、社會等過于看重學生的考試成績。一些教師教學方法不能適應高中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脫離學生思想實際和社會現實,空洞說教;考試方法只注重考查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簡單理解和死記硬背,忽視對每個學生的行為養成和思想品德的全面考量,對教學中德育目標落實情況的考察常常以考試成績替代,考試成績好的學生,就被認為是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也好。造成一些學生表里不一、嘴上說一套行為不對號等現象,導致思想政治課德育目標的課本化或空泛化。
3.家庭、學生本人存在一定的問題。高中生部分是獨生子女,特別是農村學生中“留守”學生較多。一些學生受家庭教育中德育缺失或不到位現象的影響,不懂感恩,缺乏國家意識等。家長對此束手無策,把問題孩子交給老師,片面依賴學校教育的德育功能。
三、實現高中思想政治課德育目標的途徑和方法
1.堅持德育以人為本原則,調動學生參與實現德育目標的積極性。高中思想政治課德育目標的實現要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思想品德素質的提升和行為習慣的養成為目的,以課堂教學和社會實踐為載體,以強化訓練為手段,讓學生通過課堂教學、參加社會實踐等活動,初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如鼓勵學生幫助身邊需要幫助的人、開展“爭當校園道德先鋒”、為敬老院老人洗衣服等,讓學生親身感悟和體驗德育正能量,把德育理論轉化為內在的品德素質,并養成行為習慣。課上課下教師以平等、民主的方式跟學生對話交心,虛心聽取學生的不同聲音,做學生的良師益友,幫助學生答疑釋惑。如跟學生一起參加德育沙龍、參與社會公益活動等,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落實教與學的德育目標。
2.注重德育理論聯系實際,營造良好的德育氛圍。我根據新課改要求、教材的具體內容和學生對思想政治課德育目標的認識程度,不斷創新教學方法,比如合作探究法、專題辯論會等,讓學生準確理解和把握教材中的理論知識和觀點。同時,育智不忘育德,我注重把知識傳授與學生品德素質培養、社會實踐能力的提高有機聯系起來,使思想政治課既有理論支撐,又為學生展示思想品德素質提供舞臺。如“政治生活”第二課“民主監督:守望共同家園”一節的教學要求學生了解我國民主監督的意義、方式、方法、真實性等,同時,也要求學生懂得我國的民主監督既是一種權利,又是一種責任。為了幫助學生真正理解這個觀點,我組織學生就校園內亂扔垃圾、學生餐廳就餐時插隊加塞等現象誰來監督、怎樣監督展開辯論,組織學生對農村衛生環境治理給政府提建議等,培養學生關心社會、熱愛生活、健康向上的人格。
3.鼓勵學生參與社會實踐,創新實現德育目標的載體。德育實踐是學生政治思想品德形成的重要環節,也是檢驗學生思想品德素質和行為習慣的重要標準。學生的思想品德素質和行為習慣是在社會實踐活動中逐步形成的,又要接受社會實踐的檢驗。新課改條件下的高中思想政治課要將德育由課堂教學延伸到課外實踐,把德育軌跡從學校拓展到家庭、社區。組織學生開展社會調查、參加社區公益活動等,讓學生在多種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中增長知識,培養能力,養成習慣。如學習“經濟生活”中“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這節時,為了使學生更多地了解我國農村發展的現狀和我國的基本國情,我組織學生到附近農村調查農民的經濟收入、種田的積極性和科學種田的情況。通過調查學生從中真切體會到農民勞動的辛苦和他們對新農村建設的所想、所盼,調動學生刻苦學習的積極性,增強學生立志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報效國家的使命感和緊迫感。
4.強化行為養成教育,為學生未來發展奠定基礎。德育的根本目的是為學生的未來發展做準備,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會讓人受益終生,教育就是為了養成習慣。我在教學中注意把實現德育目標與學生的學習、生活、娛樂等行為習慣緊密結合起來,從學生的言談舉止、待人接物等細小方面入手培養學生的習慣,讓學生既適應當前社會和個人發展的要求,又具備未來社會發展需要的能力。如在學習“政治生活”中“我國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時,開展“怎樣與少數民族同學和睦相處”、“怎樣看待他人的宗教信仰”等問題的討論,通過討論學生懂得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自覺履行憲法規定的維護國家統一和全國各民族團結的義務,是每個中國公民的責任。
5.狠抓教師隊伍建設,打造高素質的思想政治課教師隊伍。打鐵還須自身硬。教師要培育學生的優秀思想品格,自己首先要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質。要做到忠誠黨和人民的教育事業,有理想、有紀律、有作為、有擔當,敬業愛崗,教書育人,無私奉獻,對落實教學的德育目標旗幟鮮明,立場堅定。如教師要求學生講文明、有禮貌,自己批評學生時卻污言穢語;要求學生關愛他人,自己對困難學生卻不關心、不幫助,視而不見。這種“兩面人”老師,無論他在課堂上講得多精彩,學生都會認為他講的都是假的,從而失去了對老師的信任,甚至產生對德育的質疑。這些現象不但不利于樹立教師的威信,反而阻礙德育目標的全面實現。
6.不斷改革創新,建立全面科學的德育評價體系。新課程改革要求我們建立和完善能夠切實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德育評價制度,這些制度不僅能考查學生文化知識理解和掌握的情況,而且能通過多種形式對學生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學習態度、行為習慣、價值情感、集體榮譽感等方面進行考察,全方位地、科學地評價每一個學生,發現和發展學生的優良品德,抑制和匡正學生的錯誤行為。
7.把握時代脈搏,將時政引入課堂教學,激發課堂教學的活力。思想政治課是一門政策性、時限性很強的課程,政治課教師要有較強的政治敏銳性和觀察力,第一時間掌握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隨時了解國內外局勢新變化,并結合教材相關內容及時將這些信息傳遞給學生。比如:在講“政治生活”中“走進國際社會”一節時,通過組織學生探討當前中美關系的新變化,讓學生懂得國際關系的決定性因素是國家利益,在當代國際社會中要堅定維護我們國家的利益,堅定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信心和力量。
8.深入挖掘教材的德育點,充分釋放教材德育內容的正能量。高中思想政治課教材中涉及的德育內容十分豐富,滲透在各個章節,既有高中階段的系統性德育目標,又有各個章節的重點目標。如“政治生活”這一板塊要求學生了解政治與我們的現實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忽視政治,生活就會迷失方向。這一板塊中的第六課“我國的政黨制度”重點闡述中國共產黨執政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對于這一觀點,我組織學生利用網絡搜集大量歷史資料證明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改革開放的偉大成果等真理。教育學生要擁護黨的領導,堅定不移地跟黨走。
總之,實現高中思想政治課德育目標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需要全社會的共同關注。教無定法,為了培養一代又一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我們要共同努力,不斷創新,尋求更多更好的實現德育目標的途徑和方法。
參考文獻:
[1]徐守明.淺談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學生德育功能的發揮[J].中學文科教學研究,2006(3).
[2]張曉麟.新時期高中思想道德教育的對策研究:以南京市第十三中學為例[J].安徽文學,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