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路
【摘 要】《年月日》是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的內容。通過多次課堂生成不同的情況來完善本課課堂教學。
【關鍵詞】小學數學;年月日;教學設計;課堂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9-0150-01
《年月日》是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的內容。通過多次課堂生成不同的情況來完善本課課堂教學。
一、《年月日》第一次教學設計及課后反思
1.第一次教學設計。
(1)直接導入新課。
直接導入:2019 3 7 ?是什么?讓學生聯想到“年月日”,直接引入新課。
(2)探索年月日的秘密。
①學生展示預習成果:
A.讓學生提前完成預習卡,在小組內收集關于年月日的成果填入小紙條。
B.分小組展示自己的小紙條
②探索年月日關系:
A.年與月的關系。
B.月與日的關系:大月、小月、平年、閏年、左拳記憶法、口訣法。
C.年與日的關系。
(3)分享年月日的小故事。
①學生分享自己收集的小故事。
②地球自轉、公轉與年月日的關系。
2.第一次課后反饋、反思。
(1)開篇導入不夠生動:
有趣的導入可以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開始設計的開篇導入,只是從今天的日期導入,問:2019 3 7 是什么意思。對于三年級的孩子來說,不夠吸引。
新的導入引進節日。問孩子祖國母親的生日是什么時候?告訴孩子們今年是新中國成立第70周年,適當地進行愛國教育。再讓孩子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說一說,最難忘的日子是哪一天。讓孩子暢所欲言,活躍課堂氣氛的同時,也讓學生認識到今天的內容是與日期有關。
(2)沒有考慮三年級小學生的特點:
①許多三年級的學生還未接觸過小組合作,理解能力、自制力不夠。可能出現的情況有:玩教具、在小組講和課堂無關的內容。
③老師在小組合作中如果沒有提前將小組合作的要求講清楚,問題沒有明確的話,課堂將會難以掌控。
③學生寫字速度慢,不能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小紙條。
二、《年月日》第二次教學設計及課后反思
1.《年月日》第二次教學設計。
(1)情境導入。
問題:你最難忘的日子是哪一天?
(2)探索年月日的關系。
①認識大月、小月。
A.問題:兒童鈣片一瓶30片,如果一天吃一片,一瓶鈣片吃一個月夠嗎?
B.觀察2019年年歷卡,完成表格。請學生分享發現。
②認識特殊月(平月)。
A.問題:在2月吃這一盒鈣片,會剩幾片?
B.觀察2016年年歷卡,找一找2月有幾天。
③大月、小月的記憶方法。
A.左拳記憶法、口訣法。
B.小游戲。
(3)拓展延伸。
A.問題:每天吃一片,需要吃一年,要吃多少片?
B.探索:為什么一年中有大月和小月之分?為什么2月的天數最少?
2.第二次課后反饋、反思。
(1)問題設計不合理。
在設置第一個問題:“一盒30顆,每天吃一顆,一個月吃一盒,夠嗎?
”時,引入2019年年歷卡。年歷卡中需要完成的表格里,有一個問題“所在月份”,三年級學生不理解問題可以有多種回答,大多數學生都只回答一個月,如31天的,只寫1月。改進后,將問題設置為:“有哪些月份?”,問題設置得更清晰,符合三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
(2)過分依賴口訣記大月、小月。
課堂上應該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來記住大月、小月。開始的設計主要利用左拳記憶法和口訣法來讓學生記大月、小月。基本上是采用死記硬背的方式來記住的大月、小月。
新的設計里,在多個環節中讓學生通過自己的生活實際來幫助記憶大月、小月。如:在學生自己探索31天有哪些月、30天有哪些月時,可以多讓幾個同學來驗證自己的答案,多次加深學生的感知。同時在教授完大月、小月的概念后,讓學生說一說自己的生日是幾月,是大月還是小月,加深印象。避免了知識的生搬硬套。
(3)板書不可缺少。
PPT在課堂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但是不能取代板書。開始的設計太依賴PPT,將許多重要的知識點放在PPT,從而沒有在板書上體現課堂的重難點。
改進之后,PPT中只放入關鍵問題,知識點放在板書中。這樣設計讓課堂更完整。學生在課堂中,可通過板書復習重難點,同時在教學中可以和學生一起完成板書。
三、《年月日》第三次教學設計及課后反思
1.《年月日》第三次教學設計。
(1)情境導入。
問題:你最難忘的日子是哪一天?
(2)探索年月日的關系。
①認識大月、小月。
A.問題:巧克力一盒30顆,如果一天吃一顆,一盒巧克力吃一個月夠嗎?
B.觀察2019年年歷卡,完成表格。請學生分享發現。
②認識特殊月(平月)。
A.問題:在2月吃這一盒巧克力,會剩幾顆?
B.觀察2008年到2019年2月日歷卡,找一找2月有幾天。
③大月、小月的記憶方法。
A.左拳記憶法、口訣法。
B.小游戲。
③拓展延伸。
A.拓展:每天吃一顆,需要吃一年,要吃多少顆?
B.探索:每天吃一顆,連續吃兩個月,要吃多少顆?
2.第二次課后反饋、反思。
(1)情境設計不合理。
課堂圍繞巧克力的顆數展開。為了課題強加的情境,不貼近生活。可以設計寫字、練字的情境。將情境一:“一盒巧克力,陽陽每天吃一顆,吃一個月夠嗎?”改成“一本字帖共30頁,用一個月,夠嗎?”;情境二:“在其他年的2月吃,也是剩2顆嗎?”改成“在其他年的2月寫,也是剩2頁嗎?”;情境三:“陽陽每天吃一顆,一年要吃多少顆?”改成“陽陽每天練習1頁,一年要寫完多少頁?”;情境四:“陽陽每天吃一顆,連續吃2個月,要吃掉多少巧克力?”改成“每天練習1頁,連續練習2個月,需要多少頁字帖?”。
這樣設計更貼近生活,而且在課堂中可以呈現練字的效果,練習一個月、兩個月、一年。這樣可以告訴學生,時間很寶貴,可以做有意義的事。
(2)沒有弄清農歷和本課中的日歷的不同。
在課堂上,學生在回答自己難忘的日子時,有回答端午節、中秋節等。教師沒有對這些節日進行點評。事實上,我們的傳統佳節都是農歷日子,而這節課是學的年月日是陽歷。可以在課堂上適當進行點評。
(3)平年、閏年與2月的關系體現不深刻。
在開始的預設中,只引入了2016年的年歷卡,讓學生直接看到2月有29天。給出平年、閏年的定義。沒有讓學生體驗發現、探索的過程,體會2月天數有28天和29天。
新的預設中提供2008年到2019年的2月日歷卡,讓學生自己發現2月份的不同,再引入平年和閏年的概念。
參考文獻
[1]張曉剛.《年月日》教學課例[J].小學教學設計數學,2017年03期.
[2]徐財.嘗試教學法在“年月日認識”中的應用[J].小學科學,2011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