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青
摘 要:數學教學,要突出學生對數學基本概念的理解,關注學生數學思想和數學方法的體驗和感悟,培養學生有序的數學思維方式,促進學生認知結構的建構。教師要基于數學本質,創設數學情境;基于數學本質,開展探究活動;基于數學本質,細化過程反思;基于數學本質,深化數學應用。
關鍵詞:數學本質;數學情境;數學思維;數學思想;靈動課堂
中圖分類號:G623.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19)11-0081-01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強調,數學教學要“充分考慮數學本身的特點,體現數學的實質”。數學教學,不僅要讓學生理解數學知識的意義,形成技能,更要積累數學學習經驗,促進數學思維的發展,讓數學學習更具靈動性。還要突出學生對基本概念的理解,關注數學思想和方法的感悟,培養學生有序思維,促進學生認知結構的建構。
一、基于數學本質,創設數學情境
現代教育理論指出,數學學習與生活情境相聯系,越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學習情境,就越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學生知識理解得越深刻,知識建構也就越牢固。例如,教學“整十數除以一位數(首位能整除)”這一內容時,教師可創設分鉛筆的情境,引入學習活動。教師出示情境圖:把60支鉛筆(整捆6捆,每捆10支)平均分給3個班,每班分得多少支?讓學生思考:可以怎樣分?怎樣計算?和同學交流。學生交流時,要說出自己的想法。生1:60÷3。生2:結合圖示進行操作,把6捆鉛筆平均分成3份,每份2捆,是20支。生3:3個20是60,60除以3等于20。生4:60是6個十,6個10除以3,得2個10是20。生5:6÷3=2,60÷3=20。師:同學們真聰明,想出了不同的解決方法。但不管哪種方法,都是把6個10平均分成3份,根據 6÷3=2可以推算出60÷3=20。教師創設學生熟悉的分鉛筆的情境,抓住數學平均分的本質,直面數學問題,讓學生利用分一分的方法探索整十數除以一位數口算的方法,學會口算得數,避免了非數學因素干擾,直接用已有知識說明想法、交流算法,發展了學生學習能力。
二、基于數學本質,開展探究活動
學生學習數學知識,主要是通過數學活動來實現的。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進行有效的探究活動,經歷觀察、操作、猜想、驗證過程,能提高數學思維能力。例如,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時,教師可讓學生說說籃球場的長和寬,什么是籃球場的周長?找出題中的已知條件,說一說籃球場的長和寬各是多少米?思考:怎樣計算籃球場的周長?學生獨立思考、列式、交流,從長方形的特征思考算法。生1:長方形有4條邊,周長就是4條邊的總長度,可以把4條邊連加起來。生2:長方形對邊相等,可以先算2條長,再算2條寬,最后相加就是周長。生3:也可以先算出周長的一半,就是長加寬的和,再乘2,就求出周長。在此基礎上,教師要讓學生比較,哪種方法更簡便些。
教師讓學生根據長方形特征探究長方形周長的算法,能發展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和靈活性,使學生的數學學習由現象到本質,溝通了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使數學認知由碎片化整合成系統化。
三、基于數學本質,細化過程反思
反思是數學學習中的重要活動,能促進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的形成和提升。因此,教師在數學中要重視學生反思能力的培養。在學習活動中,教師要培養學生主動反思的意識,引導學生從數學知識的本質入手,圍繞數學知識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進行思考與總結,對知識要進行深入理解,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從而理解知識的本質內涵。例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這一內容時,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反思,通過問題促使學生主動反思平行四邊形面積推導的思路與方法,加深對數學轉化思想的體驗和感悟。(1)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是怎樣得到的?教師要讓學生說一說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的方法,以建立平行四邊形和長方形之間的聯系。(2)把陌生的平行四邊形轉化成熟悉的長方形,進而推導其面積計算公式,你有什么收獲?通過反思,學生能產生對數學知識的研究興趣,體會轉化思想,發展觀察、比較、想象、概括等能力,進一步把握數學知識的本質。
四、基于數學本質,深化數學應用
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是在有效的練習中形成的。通過數學練習,既可以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又可以發展學生的應用能力。教師在設計練習時,應考慮練習的基礎性和針對性,貼近學生的學習實際,讓學生在練習中應用數學知識,鞏固數學知識。例如,在教學“多邊形的面積計算”這一內容后,教師可讓學生說說花圃的形狀,怎樣求花圃的占地面積。讓學生動手測量計算面積所需的數據,并進行計算,使學生經歷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體驗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提升綜合應用數學知識的能力,從數學知識的本質出發,發展數學學科核心素養。
綜上所述,教師要從促進學生發展的角度出發,從宏觀上把握數學本質,從微觀上實施教學。在設計教學流程時,教師要圍繞“本質”做文章,開展有效的探究活動。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反思,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讓學生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理解數學、應用數學,在積累學習經驗的同時,體會數學的內在價值,感受數學的魅力。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吳楷.創設靈動課堂,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數學[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