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慧艷
【摘 要】興趣是學習的一種原動力。在地理教學中要抓住學生的好奇心,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教學生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使其在地理實踐過程中慢慢學習地理,掌握知識。那么,在地理教學中我們就應該注重學習方法。基于此,本文對初中地理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行探討,以期為從業教師提供一些參考。
【關鍵詞】初中地理;學習興趣;培養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9-0108-02
引言
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樂之——不僅是學習,幾乎做任何事情,興趣都是最好的驅動。初中地理教學亦是如此,在教學生知識、培養他們素養的時候,如果我們能調動他們對地理學習的興趣,可以說功莫大焉——樂學,是學生學習的“催化劑”,也是我們教師所應追求的教學境界。對于樂學情感的培養,有幾種途徑。比如,可以通過引導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抱負、培養他們積極的學習心理來使之產生樂學的情感。但是,我們也應知道,在個性化發。
一、新課程具體教學要求
1.學習有益于生活的地理。
學以致用應是初中地理教師授課的目標與重點,地理學科中普適性的知識與常識性的知識應被教師所重視,被學生所吸收,使學生學完地理后真正學有所得,學有所用,打破“讀書無用論”。
2.學習終身可用的地理。
全球形勢,日新月異。地理教師的授課要著眼于未來,順應全球化發展趨勢,學習全球新的地理理論,使學生養成終身學習的意識和競爭意識。
3.建構開放型地理課程。
清朝中后期的閉關鎖國政策,使中國面臨落后挨打的形勢,而1978年鄧小平所提出的改革開放,使中國在新世紀、新時期獲得迅速發展。由此可見,開放的、自主的政策或方法更利于一個國家或一個人的成長。地理學習的過程中也應該是開放的,自主的。這就要求地理教師在授課過程中,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中心,使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得以發揮。
二、初中地理培養學習興趣的有效方法
1.加強師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
地理探究式學習模式,將老師的角色進行了調整,老師從講學者的角色,轉換成探究活動的設計者和引導者。學生與老師建立起平等的關系,學生才會順應老師的引導,自主完成課堂學習。首先,老師在課堂設計上要更注重老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其次,學生與學生間的交流互動也不可缺少。課堂交流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俗話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也不盡相同。將學生分為兩個組,老師帶領一組,課代表帶領一組進行知識競賽PK,將傳統的師生關系轉變成競賽關系,這樣實現組內和組間的分享交流,就多一個看世界的角度,同時還能鍛煉學生的思維邏輯能力、語言組織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
2.提高教師的職業素養和人格魅力。
在初中教學中往往存在這種情況,學生喜歡這個教師,就對這門課程感興趣,學生不喜歡這個教師,也就不愛學習這門課程。學生簡單的主觀判斷和輕易結論也說明教師的職業素養和人格魅力在初中教學中非常重要,在地理教學中也是一樣的。這就需要教師用自然而然流露出的職業素養、人格魅力、組織能力、親和力等讓學生喜歡自己,喜歡學習地理,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還需要教師不斷學習來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各方面的能力。作為一名合格的教師,在知識結構方面必須要具備淵博扎實的專業知識、廣泛深厚的文化科學基礎知識、一定的教育學和心理學方面的知識。在能力方面還要有對教學內容進行精細加工,正確選擇教法的能力、實驗操作能力等,以及從事具體教學活動的各項能力。教師還要以教材為出發點,結合備課,不斷學習新知識,擴大知識面。
3.培養學生探究式思維,開拓開放性解題思路。
開放性解題思路,那就得讓問題具有可探究性和開放性。為了保證問題的可探究性,并且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首先,老師給出的問題必須要符合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老師要清楚學生潛在的最高水平,提出的問題不應該超出這個范圍,否則容易打擊學生的積極性。其次,問題還要具有創新性和獨特性。學生通過對問題的相關知識的分析、歸納、總結,理解問題的本質,發表獨立見解,激發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創新意識。最后,問題要保證開放性。探究式學習模式講求一個開放性的地理課堂,開放性的問題能讓每個學生運用自己的知識體系理解問題,解答問題。
4.充分利用電化教育手段和網絡。
利用投影、幻燈、動畫、電影的直觀優勢,增強學生的感知能力,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如講地形圖時,可自做或網上找課件給學生播放,配合教師的講解,就清晰地展示了等高線地形圖的繪制,如何在等高線地形圖上辨別山峰、山脊和山谷,如何判讀坡的陡緩及如何在等高線地形圖上識別山地、丘陵、高原、平原和盆地,形象地展示在學生面前。再如講述人文地理時,可找些相關影片、影片片斷給學生播放,讓學生觀看,從而使學生能有更直觀的認識和深刻的印象。
5.布置課外作業,聯系生活與地理知識。
教師往往會采用“三天一小測,一周一大測”的方式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這種檢測方式存在明顯缺陷:首先,無論何種題型,都只能檢驗學生對地理知識的記憶程度;其次,每次考試的出題范圍有限,無法全面考查學生所學的每個知識點,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最后,只靠成績來判定學生的地理水平是片面的,新課程改革要求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這說明實踐能力也是考查學生素質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師應當聯系生活與地理知識,布置課外實踐作業,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解決地理問題,從而提高自身地理知識水平。這樣的檢驗方式不僅能彌補應試教育的弊端,而且能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去思考、實踐,從而做到真正理解地理知識。例如,筆者在教學《中國的水資源》一課時,在課后向學生布置了“分析當地水資源分布特征”這一作業,鼓勵學生充分利用身邊資源對“水資源分布”這一問題進行深入分析,引導學生從當地氣候、地貌狀況、人類活動等多角度進行探究,確保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不會停留在淺層次。學生在探究“水資源分布”的過程中將地理學習與生活實際相串聯,較為全面地理解了相關內容。
結束語
以上所述的方式方法不僅培養了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形成主動的學習態度,還提高了教師的職業素養和人格魅力,而教師的職業素養和人格魅力又是培養中學生學習地理興趣的重點。
參考文獻
[1]蘇詩卉.初中地理教學中突出學生主體性的實踐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8.
[2]王暉.初中地理教學引入藝術元素的教學策略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8.
[3]朱海紅.初中地理教育中的生存意識教育[D].上海師范大學,2007.